摘要:其实,只要运动,都有助降低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不过,有一些运动类型有更突出的表现,比如挥拍运动。
随着晴好天气回归,
健身锻炼、户外活动又可以安排上啦!
众所周知运动有诸多健康益处。
近年来有多项研究揭示,
有些运动在延长寿命方面
就有相对突出的表现。
哪些运动是专家学者眼里的
“延寿运动”?
(第一名可能让你意外!)
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
怎么找到最适合的运动方式?
多项研究揭示:
挥拍运动“延寿效果最佳”
其实,只要运动,都有助降低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不过,有一些运动类型有更突出的表现,比如挥拍运动。
研究一:
《英国医学杂志》2016年上发表的一项涉及8万余、平均9.2年随访的队列研究发现,全因死亡风险、心血管死亡风险减少相关性最强的三种运动依次是:
挥拍运动(羽毛球、网球、壁球):全因死亡风险减少47%,心血管死亡风险减少56%;
游泳:全因死亡风险减少28%,心血管死亡风险减少 41%;
有氧运动(有氧健身操、健身舞):全因死亡风险减少27%,心血管死亡风险减少 36%;
研究二:
美国一项超过27万人的研究,经过平均12.4年的随访,尽可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后发现:当运动水平都达到指南推荐量时,挥拍类运动参与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的程度更高。
研究三:
2024年《老年科学》期刊发表了一项近10万人的研究,分析了运动类型与运动员寿命的关联,发现:
在女性中,高尔夫、挥拍类运动是延长寿命的最佳运动,其中挥拍运动与女性寿命延长2.8年有关;
在男性中,延长寿命的最佳运动依次是撑竿跳、体操、击剑、射击、挥拍运动,其中挥拍运动与男性寿命延长5.7年有关。
结合运动的普及程度、难易程度来看,挥拍类运动是普通人日常最佳的“延寿运动”。
挥拍运动的好处
被大大低估了
单手或双手持拍,靠挥动击球的对抗性运动都属于球拍运动,常见有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壁球等。
研究人员指出,挥拍运动之所以在降低死亡风险、延长寿命方面表现更佳,可能在于这几个方面:
挥拍时为保证姿势正确需要更多的肌肉协同,上肢、下肢肌肉都能够得到充分锻炼;
需要手眼协调以及间歇性高强度爆发,能提高身体的灵活性,神经反射速度和空间感知能力都会得到显著提升;
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心肺功能与肌肉骨骼系统,帮助延缓大脑衰老及保护心血管,改善身体机能。
球拍运动可以增加运动者的社会参与程度,双打等项目还可一定程度上增加团队配合感。研究指出团队运动是延寿、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最佳选择之一。
注意:
进行挥拍类运动时,要考虑自身条件,比如膝、踝、肩关节是否有原发病或伤病。
专家建议,每次运动时间30~60分钟,最长不超过90分钟。建议每周3次,运动能力较强者4~5次。运动强度中等为宜,建议心率控制范围:(220-年龄-静息心率)×0.4-0.6+静息心率。
(*静息心率:在清醒、不活动的安静状态下,每分钟心跳的次数。)
为避免运动风险、加强稳定性,还需要集中锻炼肩膀、手臂和腿部肌肉,增强其耐力和力量,运动前后要做好热身和拉伸活动。同时,要选择具有良好支撑和防滑功能的运动鞋,并根据手型和力量选择适合的球拍。
哪种“运动充电”方式
最适合你?
人们的身体素质各异,生活习惯也不相同,怎么才知道哪种运动方式最适合自己?研究人员从不同方面给出了一些“高性价比”的建议。
改善睡眠、提升骨密度:力量训练(抗阻运动)
研究发现,对于65岁以下的人来说,力量训练是改善睡眠质量最有效的非药物方法,比跑步、走路等有氧运动、瑜伽等更有效。
同时,力量训练在增加、保持骨密度方面的表现也很突出,优于等长运动以及走路、跑步等简单活动。专家也非常推荐高脂血症和糖尿病患者适当做抗阻运动。
运动贴士:
可进行自由重量器械训练(如举哑铃、杠铃)、自重训练(如俯卧撑、自重深蹲)、健身器械训练、弹力带训练。建议针对身体的主要大肌肉群进行每周至少两次的锻炼,间隔两天以上。
运动时保持自然呼吸,避免在疲劳、生病期间进行。如果感到呼吸困难、关节肌肉明显不适时,应停止运动,采取对应措施。
最推荐的降压运动:等长运动
虽然所有类型的运动都有助于降低静息收缩压和舒张压,但研究发现,相较于动态抗阻训练(如举重深蹲)、有氧训练(如跑步)等,等长训练在降压方面的表现更为显著。
我们在进行等长运动时,肌肉虽然发生了收缩,但肌肉的长度不变,比如靠墙静蹲、平板支撑、臀桥、扎马步、踮脚尖(提踵)等。
运动贴士:
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热身,注意运动时不要憋气、强度过高,否则反而可能造成血压波动。教你两个动作——
靠墙静蹲:建议每天做3~5组,每次1~3分钟(循序渐进)。大腿与小腿夹角可保持在95度~135度之间。蹲到大腿发酸即可,如有膝关节疼痛问题则不建议。
平板支撑:每次支撑坚持30秒以上,间歇1分钟,每次训练连续不低于5次。
上班族日常之选:
5分钟中高强度运动
在生活中见缝插针地插入高强度的碎片化运动,也能收获显著的健康效益。
多位专家学者研究发现,每天多进行5分钟能提高心率的中高强度间歇性运动,能显著降低血压,帮助减少心血管事件,降低患癌风险。
运动贴士:
日常抽空进行5~7分钟的“运动快充”,推荐以下动作,按需自选,每个动作30秒:开合跳、靠墙蹲、卷腹、踏凳/上台阶、深蹲、平板支撑、原地高抬腿、弓箭步、侧向平板支撑。
此外,平时我们赶公交、大强度的家务劳动、拎着沉重的购物袋走上坡路、遛狗时小跑等,也可视作日常高强度活动。
不过,老年人、心肺功能较弱者、有严重慢性疾病或骨关节疾病、近期生病且尚处在康复期的人,运动强度不宜过大。
门槛低的懒人友好运动:走路
2022年发表在《柳叶刀:公共卫生》的一篇文献分析了4大洲15项研究成果后发现:走路与降低全因死亡风险有关。
对于18~60岁人群,每天走8000~10000步有助于最大程度降低全因死亡风险;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建议每天走6000~8000步。
还有一项长达10年的跟踪研究证实,哪怕每周仅1~2天的步数超过8000步,也可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散步对于大脑、心理健康也很有帮助,能降低体内压力激素水平,改善情绪,有助于降低认知衰退风险。
运动贴士:
步数越多未必能获得更多收益,尤其是肌肉力量薄弱的人群,避免过量行走导致关节损伤、软骨损伤、滑膜炎甚至半月板损伤。
当有一定的运动基础后,更推荐采取多样化的运动方式,有氧与无氧运动相结合,有条件的还可以每周安排适量的力量训练与平衡训练。
体重大、膝关节不好选游泳
游泳在减脂、锻炼全身肌肉的同时,可以帮助改善全身血液循环和增强心肺功能,对体重大、膝关节不好的人比较友好。
运动贴士:
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泳姿,比如蛙泳不适宜患膝关节病和O型腿的人;仰泳不适合肩、踝关节损伤者;自由泳不适宜腰突、腰腿痛患者。
建议每次游泳的时间在30分钟左右,每周游泳3次~5次。
改善情绪抵御抑郁
试试跳舞或参加团队运动
《英国医学杂志》发表了一项关于运动与抑郁症关系的研究,发现运动对于抑郁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而其中最为出色的抗抑郁运动是跳舞。
此外,步行、慢跑、瑜伽、力量训练、混合有氧运动以及太极拳也是不错的选择。
还有研究发现,参加篮球、足球、棒球等受大众欢迎的团队运动,也能帮助人们从压力中恢复过来,减少心理健康负担,改善情绪。
综合自CCTV生活圈、科普中国、健康有约、营养师顾中一、中国体育报
图/视觉中国
文章来源:百度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抗衰老专委会立足民族卫生健康领域,扎根抗衰老暨食品医药大健康等行业产业,接受中国民族卫生协会的领导,重点就抗衰老暨食品医药大健康行业开展信息交流、业务培训、科普宣传、书刊编辑、专业展览、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按照协会的部署,专委会将抓好抗衰老暨食品医药大健康行业自律与发展,为建设健康中国做好服务。
Disclaimer: The Internet is a resource-sharing platform, we advocate sharing,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intended to popularize science, such as involving the content of the work, pictures,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contact us to delete. This article is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only, please do not use it for commercial purposes.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