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短视频重构了信息传播的形式和关系建构的模式,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和工具。思政短视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实现了传播逻辑和育人逻辑的深度耦合,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场域,也成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载
短视频重构了信息传播的形式和关系建构的模式,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和工具。思政短视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实现了传播逻辑和育人逻辑的深度耦合,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场域,也成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工具。目前,思政短视频的传播效能面临内容生产和运营团队较弱、算法机制偏离等多方面的困境与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着力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品牌”。接下来,如何实现思政工作和信息技术的融合,打造网络思政教育品牌是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而提升思政短视频质效则是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品牌的最佳契合点。
思政短视频传播的现实镜像
模板复刻与范式固化的内容。目前,不少思政短视频通过精心准备,进行人格化表达和场景化叙事,成功打造出深受青年喜欢的爆款作品。但是部分思政视频采用“教师出镜+PPT轮播”模式,缺少场景化和互动性;部分思政短视频内容未能与青年关注的时事热点相结合,未能回应青年自身的“困惑”和“焦虑”,或者回应不及时,导致部分思政短视频“不走心”,削弱了其功能的发挥。
运营团队专业性相对薄弱。内容精良的思政短视频往往是团队积极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当前,思政短视频的生产主体主要有高校、主流媒体、师生自媒体、社会组织和商业机构。有些生产主体走精品路线,但也有部分生产主体背后的运营团队专业性不强。例如,有些高校的思政短视频项目主要依赖宣传部门或学生团队兼职运营,作品总体质量参差不齐,尤其需要警惕的是利用AI生成的质量堪忧的大批量定制思政短视频。
算法推荐机制下的价值偏离。短视频平台是通过算法优化用户的点击率、观看时长等指标来提高自身的收益,这样必然会牺牲内容的质量和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思政短视频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其主要目标是传递主流价值观和社会正能量。但在算法机制支配下,思政短视频常常面临两种困境,要么是优质内容被娱乐化、低俗化信息淹没;要么为了流量,忽视了思政短视频应有的价值引导和社会责任。思政短视频的碎片化特征虽然可以激发观众一时的兴趣和情感共鸣,但也容易使观众仅停留在表面互动层面上,如果没有后续的讨论、实践活动或持续学习机制进行跟踪,这种感动也难以转化为持久的认知和行为改变。
思政短视频传播的优化路径
内容供给精品化与多元化相结合。思政短视频如果要有好的传播效果必须要有精品意识,以内容为王。一是主题策划要兼顾深度与广度。思政教育短视频不仅需要在开头几秒吸引观众的眼球,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构建完整的叙事逻辑,要有一定的深度。另外,内容要结合时政热点,把当前社会热点等方面的解析和分析转化为故事化、场景化的短视频。二是叙事要契合观众的喜好。要采用“微观叙事”激活价值共鸣,将宏大理论融入个体微观生命历程,用真实故事诠释家国情怀,积极探讨社会热点背后的价值观冲突,从而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场景。三是实现内容从“知识传递”到“意义生成”的转变。要避免传统说教模式,增强互动性与趣味性,明确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等,更为重要的是聚焦学生价值观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
打造思政短视频专业运营团队。思政短视频兼顾教育属性与传播规律,如果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破圈”传播,就必须建立起专业的运营团队。一是完善激励机制与监管框架。政府和平台应该采取措施如资金扶持、流量倾斜等来激励优质思政短视频内容的生产,定期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学习短视频制作技巧,提升内容策划能力等。二是培养“思政+传播”复合型人才。建立跨学科人才培育机制,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传播学的深层融合创新,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上不断细化培养方向,培育出既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又熟悉新媒体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建立思政专家与新媒体团队的定期沟通机制。通过协作工具同步内容审核与反馈,避免短视频内容偏离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总之,思政短视频运营主体都要结合自身资源逐步完善的运营体系。
优化短视频平台算法机制。一是要进行算法优化。短视频平台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将评价标准从“流量优先”逐渐转向“价值优先”,设立“思政内容推荐专区”,在算法模型中积极增加“思想性指数”“教育价值权重”等参数。二是部署AI内容审核系统。利用视觉识别技术进行意识形态监测,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指导创作者在追求流量的同时保证内容质量,防止低俗化和娱乐化的倾向。三是建立数据反馈动态评估机制。利用用户画像、观看时长、互动评论等数据,实时监控传播效果。建议创建一套“评估指标体系”,从学习效果、态度转变等多个维度进行量化分析,并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收集用户的直接反馈,形成“制作—传播—反馈—优化”的完整闭环,为思政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短视频生态环境。
构建智能生态传播体系。思政短视频能否发挥最大传播效果要看有无长效体制机制。一是构建共享开放的内容生态。高校、媒体和社会组织应当携手合作,共同创建一个思政短视频资源库。二是构建矩阵化的传播网络。根据各平台的独特属性进行差异化运营并搭建联动机制。可以通过全媒体矩阵突破时空限制,进一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范围。三是实现精准匹配用户需求的分层传播。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可以根据校园文化特色制作具有教育意义的“轻剧情”短视频;而对于更广泛的社会公众,则应当加强时事解读和价值导向,确保内容既符合大众兴趣又具备思想深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单向灌输”到“圈层共振”的转型升级。
思政短视频既是数字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然选择,也是主流意识形态争夺网络阵地的战略需求。面对互联网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要正确处理“技术工具性”与“价值主体性”的关系:既要善用算法扩大浏览量,又要警惕流量逻辑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消解;既要拥抱形式创新,又要坚守内容的思想深度。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思政短视频或可探索更具前瞻性的形态,但要精准把握“内容为本、技术赋能、机制护航”的系统思维,方能实现“破圈”传播,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脑入心,让思政短视频真正成为青年群体“看得进、记得住、用得上”的“移动课堂”,在网络空间构筑起强健的精神坐标。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