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很多人身上时不时就会痒,尤其是一到晚上更明显,用手一挠,皮肤也没起红疹,也没皮屑,甚至没任何明显变化,搽了止痒药也只是一时缓解。
大多数时候,这种情况被当成是皮肤干,或者上火。但真正的问题远不止这么简单。
医生在临床上早就注意到,有一部分皮肤瘙痒,表面没有任何皮损,也没有感染或过敏,却反复出现,跟气候、洗澡、衣服都没关系。
这种痒,其实是身体内部在传递异常信号,来源不是皮肤,而是系统性变化。
肝胆系统的问题,是第一种常被忽略的来源,胆汁生成、排泄过程一旦出现问题,部分胆盐类物质会滞留在血液中,而这些胆盐可以刺激周围神经,导致全身弥漫性瘙痒。
奇怪的是,这种痒往往集中在手脚、背部,晚上更重,挠了也没用。
导致慢性肝功能障碍的主要病因多见于胆汁淤积症、初期肝硬化以及长期酒精摄入。
很多人检查肝功能ALT、AST没太大问题,但实际上,真正决定是否出现瘙痒的,是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和总胆汁酸这些指标,而这些往往并不在常规体检项目里。
上海一项包含约9600人的研究表明,在不伴有明显黄疸的肝胆系统疾病患者中,约22%的人以“莫名瘙痒”作为最早症状,而在最终确诊前平均延误时间达到了8个月。
这类病人最常跑的是皮肤科,搽药不见效才被转诊去查内科。医生指出,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瘙痒,又排除了皮肤病,尤其是晚上重、白天轻的,要考虑做肝胆系统功能深入检查。
还有一种是血液系统异常引起的神经性瘙痒。白血病、霍奇金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这类血液病,不少患者在早期根本没有任何异常表现。
但却出现持续性瘙痒,尤其集中在四肢和背部。不是局部痒,而是弥漫性、游走性瘙痒。
没有规律。这种痒多数人在最开始只觉得是皮肤干,还会尝试换洗浴露、加湿器、衣物材质,直到发现越换越严重。
瘙痒是免疫细胞功能异常或肿瘤细胞释放某些介质导致的外周神经兴奋,和皮肤结构没有直接关系。
在一份发表于《皮肤病学年鉴》的大型病例分析中,有超过18%的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在诊断前半年到一年内出现顽固性瘙痒,而皮肤表面无任何表现。
这些患者多数在反复皮肤科就诊后,才被内科医生发现脾大或淋巴结肿大,进而确诊。
这类病例说明一个问题,身体的症状并不总是从器官表面开始,神经通路可以比病灶先一步发出信号。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引发的皮肤瘙痒问题同样值得关注,高血糖状态长期作用下,神经髓鞘损伤,尤其是小纤维神经最先受损。
这类神经控制的正是皮肤表层的敏感感知区,损伤后可出现刺痛、麻木、烧灼感,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以“瘙痒”作为表现。
特别是在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中,瘙痒会不定期发作,部位也不固定,有时候是小腿,有时候是背部。
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正常并不能排除这种问题,很多人实际是糖耐量异常,只有做糖耐量试验和胰岛素释放测定才能看出问题。
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有个专门针对非典型皮肤瘙痒的研究队列,其中发现一类特殊人群——长期血糖偏高但未达糖尿病标准的中年女性。
约31%存在夜间皮肤瘙痒,常伴有手脚发凉、睡眠不实、轻度口干。这类人即使未诊断为糖尿病,但神经系统已经出现功能性损伤,是高风险预警信号。
如果不重视,几年后大概率发展为正式糖尿病。
还有一种来源更隐蔽,属于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焦虑、慢性紧张状态下,皮肤的神经末梢会因交感神经持续激活而变得敏感。
这种状态下,哪怕是微小的温度变化、轻微摩擦、某种空气湿度变化,都可能被神经系统过度放大,反馈为瘙痒。
最典型的是那些白天忙的时候没事,一到晚上放松下来,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的时候就开始痒的人。检查啥也查不出来,但一焦虑就更严重。
有心理背景的瘙痒患者,在皮肤科是常客。医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类人很容易形成“瘙痒-抓挠-破皮-再瘙痒”的循环。
越抓越痒,痒的地方越来越多,睡不好,焦虑更重。这种状态下,即便身体没有真正的病变。
但神经系统和激素水平已经进入高度紊乱状态,身体“以为”它在面对危险,所以持续输出瘙痒信号。
这背后的本质是神经系统调控能力下降,而不是皮肤问题本身。人的身体不是凭空给你信号的,哪怕是错乱的信号,也说明调节系统有问题。
如果没有好好休息、情绪压着、生活节律乱了,这类“功能性瘙痒”很容易反复出现,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工作和社交。
但这类情况真正棘手的,不是瘙痒难受,而是它带来的“信息错判”。很多人因为找不到原因,就更焦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有大病没查出来,或者是不是药物中毒。
这种恐慌情绪反过来会强化神经兴奋,使得瘙痒症状加重,变成恶性循环。医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问题不一定出在你以为的地方。
所以,那些经常无原因地痒的人,不要只盯着皮肤看,要考虑是不是有内部系统在慢慢变化。
很多病刚开始不表现为疼、不表现为乏力,只是一点点莫名其妙的感觉。瘙痒这种感受,是身体神经系统最原始的一种信号形式,恰恰说明它的出现更应该被正视。
不是所有痒都能找到一个“虫子”或“过敏源”,也不是每一次搽药都能解决根本问题。要从背后的系统角度看身体,这才是真正有效的防病思路。
那有没有一种方式,能在无明显症状的状态下,提前判断这些系统性瘙痒是否属于疾病征兆?
有,就是每年进行一次“功能性健康评估”,包括但不限于血糖负荷实验、肝胆酶谱、血清免疫球蛋白、甲状腺功能、心理状态量表。
特别是皮肤瘙痒超过两周以上,且用药无效的个体,更应该纳入这类评估。
研究显示,系统性瘙痒作为疾病早期信号的敏感性超过72%,而常规皮肤病学检查的识别率不到一半。
也就是说,这些痒如果只靠“看得见”的去判断,误诊和漏诊几乎是必然。身体有它自己的语言,不一定用红肿热痛说话,它可能只是轻轻地提醒一下,就看你听不听得见。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来源:老王健康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