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躺平”“摆烂”作为近年兴起的青年亚文化现象,引起了不少年轻人的共鸣,对个体心理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需要知道的是,其本质是对高强度社会竞争与生存压力的消极抵抗策略。其心理机制嵌套于个体认知、社会结构及文化变迁的复杂互动中,从心理学理论、社会诱因与行为逻
“躺平”“摆烂”作为近年兴起的青年亚文化现象,引起了不少年轻人的共鸣,对个体心理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需要知道的是,其本质是对高强度社会竞争与生存压力的消极抵抗策略。其心理机制嵌套于个体认知、社会结构及文化变迁的复杂互动中,从心理学理论、社会诱因与行为逻辑三层面解析如下:
一、心理学解释
(一)习得性无助的演化路径
习得性无助指个体经历反复失败或不可控负面事件后,形成「行为与结果无关」的认知固化,表现为主动放弃努力、被动接受困境的心理状态。演化路径有以下两种。
1、失控感积累:长期经历“努力-失败”循环(如考研考编失利、职场晋升无望)后,个体会形成“结果不受行为影响”的认知,触发心理防御性放弃。
当个体长期深陷于“努力-失败”的循环之中时,他们的内心世界会逐渐发生深刻的变化。
这种反复的挫败会对个体的认知模式产生显著的影响。个体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付诸东流后,会不可避免地形成一种“结果不受行为影响”的消极认知。就如同一位连续多年考研失败的学生,尽管每次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复习,但最终的成绩总是不尽人意,在这种情况下,他便很容易产生无论自己怎么努力,结果都无法改变的想法。
这种认知一旦形成,就如同给个体的心灵套上了一层沉重的枷锁,进而触发心理防御性放弃。他们会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无功的。例如,在职场中,一位员工多年来积极参与各种项目,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却始终未能获得晋升,久而久之,他可能会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选择以一种消极怠工的方式来应对工作,因为在他的认知中,自己的努力无法改变既定的结果。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在当今竞争激烈、压力巨大的社会环境中愈发普遍。社会对于成功的定义往往较为单一和功利,使得个体在面对频繁的失败时,更容易陷入这种消极的认知循环。而从历史的角度追溯,人类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也常常会出现类似的心理反应,只是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现象由于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加剧而变得更加突出和常见。
2、归因模式固化:将失败归因为不可控的外部因素(如“阶层固化”“拼爹社会”),进一步削弱行动动机。
当人们遭遇失败时,常常会试图为这种不尽人意的结果寻找原因。而将失败归因为不可控的外部因素(比如,那些深信“阶层固化”现象严重,认为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难以跨越现有阶层的人;还有那些认为身处“拼爹社会”,没有强大的家庭背景就无法获得成功机会的人),这种归因方式会进一步削弱个体的行动动机。
这种将失败完全归咎于外部不可控因素的思维模式,对个人的积极性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以“阶层固化”这一观点为例,当一个人坚信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已经停滞,自己出生在较低阶层就注定无法突破时,他可能会失去为改变命运而努力奋斗的动力。就像一位出身贫寒的年轻人,尽管心怀远大理想,却在目睹周围人因阶层差异而遭遇的种种不公后,逐渐产生了消极的想法,认为自己的努力在固化的阶层面前毫无意义。
“拼爹社会”的观念同样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假如一个人认为成功完全取决于家庭背景和父辈的资源,那么他在面对挑战时很可能会选择退缩。比如,在求职过程中,一位没有优越家庭背景支持的求职者,可能会因为看到那些凭借家庭关系轻松获得理想职位的人,而产生自我否定的情绪,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比不上别人的“好爹”,从而降低自己追求成功的积极性。
从文化层面来审视,这种归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文化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在某些文化环境中,过度强调外部条件对个人命运的决定作用,忽视了个体自身的努力和潜力。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类似的观念在不同的时期和社会中都曾出现过,只是在当代社会,信息传播的迅速和社会竞争的激烈使得这种观念的影响更为广泛和深入。
(二)失效的自我决定理论
1、自主性剥夺:当工作/学习被异化为满足他人期待(如“996加班只为老板换车”,“努力学习就是为了老师增加奖金”等等),内在动机(兴趣、成就感)枯竭,转而通过“摆烂”重获控制感。
这种异化会对个体的内在动机造成严重的损害。内在动机通常源于个人对事物的兴趣以及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就感。然而,当工作或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迎合他人的期望,个体便很难从中感受到真正的乐趣和满足。就拿“996 加班只为老板换车”来说,员工长时间高强度地工作,却发现自己的付出与所得不成正比,只是在为他人的利益做嫁衣,原本对于工作的热情和好奇会逐渐消失殆尽。
由于内在动机的枯竭,个体很容易陷入一种消极的应对状态,即选择通过“摆烂”来重新获得对生活的控制感。“摆烂”在这种情况下成为了一种反抗的方式,比如一些员工不再追求高效完成工作任务,而是以敷衍了事的态度对待工作,因为他们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摆脱被他人过度支配的局面。
这种现象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价值观的扭曲和失衡。在追求经济利益和外在成就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了个体内心的需求和感受。
而从个体的心理层面分析,“摆烂”虽然在短期内能让人获得一种虚假的控制感,但从长远来看,它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导致个体在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方面陷入困境。
2、意义感消解:传统奋斗叙事(“勤劳致富”“成功学”)与现实脱节,引发存在主义危机——“努力毫无价值,不如及时躺平”。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传统的奋斗叙事(诸如一直以来所倡导的“勤劳致富”理念,以及曾经风靡一时的“成功学”)逐渐与现实状况出现了明显的脱节,进而引发了一种深刻的存在主义危机——“努力毫无价值,不如及时躺平”。
长期以来,“勤劳致富”被视为一种颠扑不破的真理,它鼓励人们通过辛勤的劳动和不懈的努力来积累财富、改善生活。然而,在当下的社会现实中,仅仅依靠勤劳未必能够实现致富的目标。例如,一些劳动者兢兢业业、日夜操劳,但其收入水平却难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更无法实现财富的显著增长。与此同时,市场的不确定性、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以及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使得勤劳与致富之间的直接关联变得不再那么紧密。
“成功学”也曾激励着无数人勇往直前,追求梦想中的成功。但如今,这种理念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成功学所描绘的美好蓝图往往过于理想化,忽略了现实中的诸多困难和障碍。许多人按照成功学的指引全力以赴,却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屡屡碰壁,发现成功并非仅仅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和决心。
这种传统奋斗叙事与现实的脱节,让人们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困惑和迷茫。不少人开始怀疑努力的意义,认为无论自己付出多少努力,都无法改变既定的命运,从而萌生出“努力毫无价值,不如及时躺平”的消极想法。这种存在主义危机不仅仅是个体心理层面的困扰,更反映了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深层次变化。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代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价值观念的碰撞。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不断涌现,与传统的奋斗叙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历史的长河中回顾,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总是会带来价值观念的更新与调整,而当前的这种存在主义危机正是这一进程中的一个表现。
这种危机可能导致人们失去生活的目标和动力,陷入长期的消沉和迷茫之中。然而,也有一些人在这种困境中开始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探索更加符合自身需求和社会现实的价值追求。
(三)社会比较理论的负向循环
1、上行比较焦虑:社交媒体加剧“同龄人碾压”感知(如朋友圈晒房晒车),激发自我贬低与退出竞争冲动。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一种被称为上行比较焦虑的现象日益凸显。这种焦虑主要源于社交媒体不断加剧的“同龄人碾压”感知(就像在朋友圈中频繁出现的晒房晒车等炫耀行为),进而激发了个体内心深处强烈的自我贬低情绪以及退出竞争的冲动。
社交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其影响力不容小觑。在朋友圈这样的社交空间里,人们常常会看到同龄人展示的各种物质成就,比如崭新的豪华房产、炫酷的豪车以及奢华的旅行经历等。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分享或者摆拍,却在无形中给其他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当个体频繁接触到这类远超自身水平的展示时,会不自觉地进行上行比较。以朋友圈中的晒房为例,那些还在为租房发愁的人,看到同龄人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房产,内心很容易产生失落和焦虑。他们会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他人。
这种自我贬低的情绪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促使个体产生退出竞争的冲动。例如,一位努力工作但事业发展平平的年轻人,在面对朋友圈中同龄人事业有成、财富自由的景象时,可能会感到心灰意冷,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追赶,从而失去继续拼搏的动力和勇气。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前社会对于物质成功的过度强调和追求。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社交媒体上的物质展示更容易引发人们的焦虑和不安。
个体的性格特点和应对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种上行比较焦虑的程度和后果。一些性格较为敏感脆弱的人,可能更容易受到这类信息的冲击,而那些心态较为平和、自信的人则能够更好地应对,不被其左右。
2、下行比较策略:主动降低生活标准(如“三和大神”模式),通过“比惨”获得心理平衡。
在社会生活的复杂画卷中,有一种被称为下行比较策略的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这种策略表现为个体主动降低自身的生活标准,试图通过与更不如意的情况进行对比,也就是所谓的“比惨”,来获取内心的心理平衡。
“三和大神”模式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展现了这种下行比较策略的具体形态。这些人通常选择从事临时性、低薪且劳动强度大的工作,生活条件简陋,对未来缺乏明确的规划和追求。他们放弃了传统社会所定义的稳定、有质量的生活方式,以一种看似洒脱却实则无奈的态度面对生活。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当个体在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无法通过正常的途径实现自身期望的生活状态时,便会采取这种下行比较的策略。比如,一个在工作中屡屡受挫、经济状况不佳的人,看到“三和大神”们更为困苦的生活境遇,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处境还不算太差,从而在心理上获得一丝慰藉。
这种通过“比惨”来寻求心理平衡的方式,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减轻个体的心理负担,但从长远来看,却存在着诸多隐患。它可能导致个体失去追求更好生活的动力,陷入一种消极的循环之中。而且,这种策略也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就业机会的不均衡、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等。
这种现象与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和变迁有关。在一些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对成功和幸福的定义变得更加多样化,使得部分人选择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应对生活的挑战。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种下行比较策略并非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应对方式。它只是个体在面对困境时的一种暂时逃避,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阻碍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二、社会结构性诱因
社会存在各种压力源,面对不同的压力源,不同的群体会在心理上产生不同的影响。
压力源1、经济增速放缓对心理机制的影响:机会收缩强化“努力无效”认知;产生的 “典型表现为:读研三年不如直接送外卖”。上升的空间超出了人们的实际能力和对未来的预期,很多人便会不在努力,就像是一些中学生的“实在学不动了”了一样。
压力源2、阶层流动固化对心理机制的影响:稀缺资源被垄断,滋生绝望感。产生的典型表现为“寒门再难出贵子”成为集体记忆。圈层的天花板滋生出奋斗的无望感。
压力源3、过度竞争环境对心理机制的影响:内卷消耗个体能量,诱发身心耗竭。产生的典型表现为 “35岁失业”恐慌促使提前退出赛道。过度的竞争超出了心理承受极限,引发超限逆反,索性消极对抗或者不配合或者不作为。
压力源4、代际价值观冲突对心理机制的影响:父辈“吃苦致富”经验失效,加剧认同危机。产生的 典型表现“父母催婚催育,我只想安静宅家”。没有结果的奋斗容易消融意志。
三、行为逻辑的多重类型与面相
(一)消极抵抗型
1、策略性示弱:以“摆烂”作为对抗资本压榨的工具,如职场中故意降低效率倒逼管理者妥协。不仅仅在职场有此种现象,在家庭和学校都有这种现象。中学生用策略性示弱拒绝学习也是一种典型的表现。
一种被称为策略性示弱的现象逐渐浮现。这种策略性示弱通常表现为以“摆烂”的方式作为对抗资本压榨的有力工具。
资本的逐利本性往往会导致对劳动者的过度压榨,不断增加工作强度、延长工作时间,却未能给予相应合理的回报和保障。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劳动者开始采用策略性示弱的手段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以职场为例,当劳动者长期承受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却看不到与之匹配的职业发展前景和经济收益时,他们可能会选择故意降低工作效率。这种故意降低效率并非是由于能力不足或态度消极,而是一种有意识的抵抗行为。比如,原本能够在规定时间内高效完成的任务,却故意拖延进度;原本能够保证高质量的工作成果,却只交出勉强合格的答卷。
通过这种方式,劳动者试图向管理者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当前的工作条件和待遇已经超出了他们能够承受的范围,如果管理者不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妥协,工作效率和质量将无法得到保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非暴力不合作的心理策略,劳动者希望借此引起管理者的重视,迫使他们重新审视和调整管理策略。
这种现象反映了劳动者在面对资本强势时的一种无奈选择。在劳动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策略性示弱成为了他们为数不多的可行手段之一。
然而,这种策略性示弱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局限性。它可能会对劳动者自身的职业声誉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可能导致团队内部的不和谐氛围。但在一定程度上,它也为推动劳动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了一种现实的动力和压力。
2、非暴力不合作:通过低欲望消费(断舍离、极简主义)消解消费主义规训。类似于你玩儿你的我玩儿我的,你有你的生活方式,我有我的生活态度。中学生用非暴力不合作不再“卷”学习也是一种典型表现。
消费主义在现代社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它不断地向人们灌输着“拥有更多即为更好”的观念,驱使着人们不断追求物质的丰富和更新。然而,“断舍离”理念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思考路径。它倡导人们舍弃那些不必要的物品,摆脱对物质的过度依赖和占有欲。比如,有人会定期清理家中长期闲置不用的物品,不再盲目地购买新的东西来填补空间。
“极简主义”则更进一步,强调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保持简洁和纯粹。从家居布置到日常穿搭,都遵循着少而精的原则。在消费方面,极简主义者会更加注重物品的品质和实用性,而非仅仅追求数量和品牌。例如,他们可能会选择一款经典耐用的衣物,而不是跟随潮流频繁购买大量时尚但质量不佳的服装。
通过这种低欲望消费的方式,人们逐渐打破了消费主义所设定的规则和束缚。他们不再被广告宣传和社会舆论所左右,而是根据自己的真实需求和内心感受来做出消费决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审视和定义,不再以外在的物质拥有来衡量个人的幸福和成功。
从社会文化的层面分析,这种现象反映了人们对于过度物质化生活的反思和抵制。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开始渴望回归内心的平静与安宁,追求一种更加简单、纯粹的生活方式。从历史的发展脉络观察,不同时期都曾出现过对主流消费观念的挑战和反思,但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下,低欲望消费的兴起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
此外,低欲望消费也对经济和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经济的增长速度,但另一方面,也促使企业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和可持续性,推动了消费模式的转型升级。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消费也有助于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自我保全型
1、心理脱敏机制:用“我就烂”的自嘲防御失败羞辱,如考试前宣称“根本没复习”以降低预期。
2、能量管理策略:在系统性压迫下主动选择“低功耗生存”,保留心理健康资源。
(三)群体认同型
1、亚文化符号构建:“咸鱼”“葛优躺”等表情包形成身份标识,强化群体归属感。
2、反向价值输出:将“躺平”升华为对抗异化的哲学,如《躺平即正义》引发共鸣。
四、破局路径:
重点在于但不仅限于重构意义系统
(一)个体层面
1、精准目标降级:用“微努力”(每天阅读10分钟)替代宏大叙事,重建自我效能感。
2、意义感再锚定:从竞争维度转向生活维度(如养植物、做义工),重构价值坐标系。
(二)社会层面
1、制度减压阀设计:落实带薪休假、反职场PUA立法,减少系统性压迫。
2、多元成功叙事:媒体减少“精英崇拜”,宣传平凡生活的正向价值。
从辩证视角来看,“躺平摆烂”既是青年群体对结构性困境的无奈回应,也隐含重构生活方式的尝试。它如同社会压力的“疼痛信号”,提醒我们需在效率与人性化、竞争与福祉间寻找新平衡点。
来源:李少成心理治疗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