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见天道”啪啪打脸的一次实证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5 00:52 2

摘要:我对这句话很头疼:很显然,这里的“实证”应该是达到的某种境界或结果,就类似于拿到“本科学历”文凭,没有这种水平,你是没有从事某种工作之资格的。但反过来一想,你都已经有读懂的境界了,还读它干什么?不是多此一举吗?

在我文章的评论区,常有这样的读者评论:不经过“实证”就读不懂《道德经》。

我对这句话很头疼:很显然,这里的“实证”应该是达到的某种境界或结果,就类似于拿到“本科学历”文凭,没有这种水平,你是没有从事某种工作之资格的。但反过来一想,你都已经有读懂的境界了,还读它干什么?不是多此一举吗?

所以,我不是看不起那些所谓的“修行者”,你赖好说话过过脑子,讲点逻辑,咱们不也都信服吗?可是你不行呀,说话云遮雾罩,玄虚神秘,搞得像个骗子一样,只好敬而远之!

我们今天的文章就说说啥叫“实证”。很简单,“实证”就是用实际行动来证明理论的正确性。“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听到一个道理,就付诸实践,实打实地去干,就叫“实证”,不能挂在口头上,“知者不言”,“知者不辩”,干就完了。

有的朋友就要问了:那干错了怎么办?不顺利怎么办?条件不成熟怎么办?你看,这些在实干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不是“道”的问题,都是“干”的问题。“干”的过程中肯定有问题,不可能没有问题。如果一个“道”对谁都适用,放到哪里都适用,无论什么时候都适用,那人类的生存就太简单了。所以老子说“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换句话说,干的过程,实践的过程,实证的过程,其实就是时刻准备“打脸”的过程,时刻准备“避坑”的过程。

被打脸,掉坑里,是“实证”过程中常有的现象。所以,老子又提出了“无为”,你有“无为”的原则和思维方式,就可能少被打脸,就可能避免掉进坑里,这就是“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

你把“道”理解得透,然后在实践的过程中又能坚持“无为”的原则,就能“无为而无不为”。这个境界就叫“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见天道”。

所以,“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见天道”不是得道者才有的神通,而是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人达到的境界。

这才说到正题,我要结合我自己这几天经历的一个实例,来讲一讲“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见天道”。

大概半月前,我按照惯例出去散步,走到西三环某小巷子时,发现该巷中的十几棵杨树被砍伐了,不禁心中一喜:怪不得今年的杨树毛没有了,原来毛毛的罪魁祸首老杨树被郑州市政府砍掉了,我去年还因为深受杨树毛之害,在网上给市长信箱写信建议砍掉呢。当时我就兴奋地唱起了小曲,回家后赶紧把这一喜讯写成微头条发布,发布一个小时点击量就超过5000。

热心的网友,应该大多是郑州市民也像我一样高兴。但晚上看评论,已经有了不一样的声音:有好几位惠济区的朋友,说他们那边的杨树还活得好好的,根本就没有砍;有的说是前几天刮风的功劳,把毛毛都刮跑了。隔了两天,这篇微头条热度仍然不减,在回复评论时发现了至少有3条很尖刻的声音:多学点东西吧,杨树还没有开花呢;井底之蛙,看到砍了几棵树,就敢断定郑州全砍了……

我不淡定了,赶快出去考察,走了十几条街,最终考察的结果是:确实除了那条街,其它地方的杨树活得好好的;仔细观察杨树,确实,杨树的花穗还是青青的,扬毛的时间还没有到呢。

回来后,我赶快又写了一篇微头条,向全郑州市的读者,特别是受到我文章蛊惑的朋友们道歉。

回想这件事的前后经过,如果我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和经验(闻道),如果我能在写文章前先调查清楚(无为),绝不会看到几棵杨树被伐,就先入为主、以偏概全,写出那样的文章。

多亏只是写了一篇文章,如果我是郑州市市长、河南省省长,诸如此类的决策思维和习惯,必然给人民带来灾难。

这件事还“实证”了老子思想的严密逻辑:正是因为我没有“闻道”,所以“其出弥远,其知甚少”——亲眼看到树被砍,反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如果我知道了杨树的基本常识(闻道),那么即使坐在家里也知道杨树的毛毛什么时候该来,什么时候没有。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想告诉大家,《道德经》并不是什么超人哲学,恰恰相反,它讲的是最底层的逻辑:想干事,想干成事,想少犯错,一是得学,二是得干。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实证”就类似于现代的治理逻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常听有的播主夸夸其谈:掌握了《道德经》的某句话,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如果笃信这种逻辑,可能被现实打脸打得更彻底。抱着“犹兮若冰涉川,豫兮若畏四邻”的态度,笃信“道常无名”,才能“善贷且成”。

来源:三棱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