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轰隆隆……早上5点,通辽市奈曼旗明仁苏木北大德号村就“沸腾”起来了。农机手们操控着大马力旋耕机在大田里来回穿梭,锋利的旋耕刀轻松切入土地,将泥土层层翻开。
春耕时节,通辽市开鲁县建华镇长兴村农机作业忙。于洪伟 摄
轰隆隆……早上5点,通辽市奈曼旗明仁苏木北大德号村就“沸腾”起来了。农机手们操控着大马力旋耕机在大田里来回穿梭,锋利的旋耕刀轻松切入土地,将泥土层层翻开。
“合作社今年代耕代种村里的8000多亩玉米地,当前投用5台大马力旋耕机作业。有了这些高效的农机帮忙,犁地进度更快了,半个月就完成了。”北大德号村党支部书记、利虎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宣文国告诉记者,“我们在种植、飞防环节用了北斗导航系统辅助作业机械、植保无人机等先进设备,作业精准效率高,省时又省力。”
透过北大德号村可以看到,在内蒙古的田间地头,专业化的农机设备成为春耕大田里的“主角”,为全年丰收开好头、起好步。
告别“弯腰”时代,农耕作业机械化成为大势所趋,内蒙古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5%,提前实现了“十四五”农机化发展规划88%的目标任务。
呼伦贝尔农垦格尼河农牧场公司工作人员检修农机备战春耕。韩冷 摄
据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农机局局长王佐介绍,农耕作业机械化为粮食作物单产提升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又降低了粮食作物单位面积的生产成本,吸引土地向合作社、种植大户等集中,实现土地的集中连片经营,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
为确保今年春耕机械化高效高质,内蒙古订购各类大型新农机3万多台套,新储货源10.8万台套,库存各类农机7万多台套。各盟市散布有6418个维修服务网点,储备300多万件套零配件。各地备足“马力”迎春耕春播。
在今年春耕时节,装配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的现代化农机在巴彦淖尔广袤的田野间驰骋,科技气息扑面而来。
“以前,传统农机作业常常因为行驶方向偏差导致播行弯曲、株距失衡、播种深度不一,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如今,依托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操作人员只需输入地块信息与预设作业路线,拖拉机配套播种机就可以自动完成播种任务。”巴彦淖尔市农牧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巴彦淖尔市北斗导航播种面积将突破350万亩。
随着技术迭代升级,农作物耕种收设备已步入智能化新阶段。据介绍,近年来,内蒙古持续加强绿色高效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完成高性能电控免耕播种机、柠条平茬收获机、沙障铺设机等16个机具自主研发,解决了“无机可用”“无好机可用”问题,推动智能农机与智慧农牧业融合发展。今年,内蒙古计划新增高效高地隙植保机1400台、植保无人机1000架以上。
“今年我准备种300多亩玉米,买了一款新上市的拖拉机。正好还赶上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价格便宜了5000多元。”兴安盟突泉镇福胜村村民宋大伟高兴地说。
内蒙古投入真金白银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户及农业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购置春耕备耕所需的各类高性能、现代化农业机械。今年,内蒙古已下达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资金13.98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2.5882亿元,自治区财政资金1.3988亿元。
补贴“加油”、培训“充电”,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助农增效。
4月18日,包头市土默特右旗海子乡苗六泉村玉米单产提升示范园区举办了一场春耕春播培训班。在现场,耕整地机械、精量播种机、植保无人机等智能化农机装备集体亮相,吸引了不少在场农民的眼球。
“现场观看土地耕整、精准播种农机作业流程演示,我们直观地掌握了春耕技术要点。种地还是要结合科学,这样的现场学习对我们帮助很大。”海子乡种植大户贾大军说。
农户能开、会用,才能真正让机械“活起来”。今年以来,内蒙古举办了14期“接地气”的农机手专题技术培训,累计培训农牧民200多万人次,重点强化智能农机操作及安全规范。
在内蒙古,随着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的集约型转变,为农业现代化按下“快进键”。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阿妮尔
来源:内蒙古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