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新锐律师”| 赵菲:什么是律师真正的挑战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8 18:20 2

摘要:“新锐律师计划”三期学员,高端刑辩研究院成员,北京英申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合伙人 ,主要从事民商事诉讼和刑事辩护业务,执业十二年,积累了丰富的实务经验。在职业生涯中,始终坚守律师的责任与担当,参与办理了一些有影响力案件。始终坚信,法律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条文,更是

个人简介:赵菲

“新锐律师计划”三期学员,高端刑辩研究院成员,北京英申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合伙人 ,主要从事民商事诉讼和刑事辩护业务,执业十二年,积累了丰富的实务经验。在职业生涯中,始终坚守律师的责任与担当,参与办理了一些有影响力案件。始终坚信,法律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条文,更是保障每个人尊严和权利的盾牌,努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为每一位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法律服务。

很感谢法度研究院提供这个宝贵的机会,让我有幸成为“新锐律师计划”第三期学员。在第一次同学见面会上,邓益辉老师就说,能够入选这个项目的年轻律师,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与执业能力,因此“新锐律师计划”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重点不在于法律知识本身,更多的侧重点在于拓展认知边界,提升律师思辨能力、媒介素养和表达能力。

能在这样一个兼具深度与温度的平台上学习和交流,我感到非常幸运。这段经历不仅是一次专业赋能,更是一场重新认识律师职业价值的过程。

一、跳出职业惯性,寻找新的突破口

执业一段时间后,我渐渐陷入了日复一日的重复中,整理卷宗、撰写文书、应对庭审……这些虽然是律师工作的日常,但久而久之,我发现自己好像缺了点什么——缺少对社会问题的理解,缺少面向公众的表达能力,也缺少对自我角色的再定义,不禁开始反思:我还能做些什么?

在办理案件过程中,我越来越体会到,法律不是冰冷条文的堆砌,更是具有一种深刻的社会价值。一个好律师,不应只是个案代理人,还应是具备社会观察力、公共表达能力、理解人心的法律人。

而“新锐律师计划”恰好为此提供了平台。这里不仅汇聚了法学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知名律师和资深媒体人等多元化导师资源,更创新性地开设了律师媒介素养与新媒体技能实操等课程,帮助年轻律师适应当下数字化传播环境,突破原有认知边界,拓宽法律职业的实践空间,为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二、社会理解和信任是律师的核心竞争力

以前我常认为,律师的核心就是法律知识和办案经验,律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法庭之上,但现在我更明白,如果我们不能把专业内容讲清楚、讲明白,让社会理解和信任我们,那么再高的专业能力可能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公众传播和法庭表达是完全不同的两套语言系统,前者讲“关注点”,注重“情绪与态度”;后者讲“论证力”,追求“证据与逻辑”。律师在新的传播环境下,需要学会“翻译”,把专业语言转换为公众听得懂、听得进去的表达方式。

尤其是在网络舆论容易情绪化的时代,律师的声音需要理性、坚定,也要有温度。这不仅是对当事人的保护,也是对法律信任的守护。

“新锐律师计划”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尤为重视律师的媒介素养与公众沟通能力培养,帮助我们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清晰、有力的表达,在公众沟通中建立信任。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如何筛选信息、如何用通俗语言解释专业逻辑、如何在公共平台上理性发声、如何分辨真假新闻......这些是我们在法学院很少接触到,却在今天愈发重要的素养。

更难能可贵的是,“新锐律师计划”并非仅是一个培训项目,更是一个持续关注律师成长的平台。它不仅为青年律师提供专业指导,还搭建了交流与合作的网络,让我们在专业上精进,也在格局上成长。

三、回归初心,走好脚下路

培训的课程中,每一位老师的讲述都让我受益匪浅:

李轩老师对近十年司法改革的梳理和剖析,让我深刻意识到,律师并不是司法制度的旁观者,而是实践中的重要参与者。让我第一次从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去理解“制度”与“实务”之间的张力,他坦率地指出了改革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矛盾,也从律师的角度出发,讨论我们在现实中如何找到突破口、发挥专业作用。

谭淼老师从实务出发,强调刑辩律师应具备严密逻辑,提示我们:良好的思维方式,是一切辩护的基础;韩旭老师通过典型案件,引导我们思考律师辩护权保护与制度完善的问题,帮助我们提升制度层面的观察力;唐峥老师讲解“新闻价值”与信息甄别,让我认识到,在传播时代,律师要理性判断、有效应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邓益辉老师讲“律师的媒介素养”,提出现代律师需要将“提高媒介素养”当成一堂必修课;刘万永老师结合具体案例讲解“案件如何成为新闻热点”,分享如何平衡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强调律师角色的多维性;王才亮老师则系统分享了行政法领域的实务经验,启发我们探索在行政法律服务中的新思路。

这些课程从不同角度展开,让我对律师的职业边界和可能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正如何兵老师所言:“‘新锐律师’应该不满足于小圈子,要以天下为己任,绝不能做贬低别人、夸大自己的事,要相互帮衬、共同成就,不能在前行中迷失自己。”王才亮老师也提醒我们:“‘新锐律师’一要看清方向,坚定信念,保持乐观主义;二要善于交流,抱团取暖,推动中国律师队伍‘水涨船高’;三要保持‘新锐’,执业要有新思维和锐气,切忌固步自封。”这些话我一直记在心里。

因为我相信,真正的成长,既需要专业积累,也需要视野打开。

四、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复杂案件中进行表达力的训练

课程结束后,我开始尝试将所学理论和知识应用于实际案件中。尤其是在参与处理一些时间跨度长、影响较大的陈年旧案时,这些训练带来了切实的帮助。

这类案件与常规案件不同,它们案情复杂、时间久远,牵扯因素广泛,既存在事实模糊的问题,也面临高度社会关注与情绪冲击。在处理案件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律师真正的挑战不只是法律适用的技术,更大的难点是如何在复杂背景下厘清事实、把握节奏,在高压环境中保持冷静、理性地讲清案件、讲出真相。

其中,有几点体会尤其深刻:

1.案件的生命周期往往远比判决书更长。即使已有法院判决,如果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或社会公众情绪未被妥善回应,案件就可能被重新关注甚至重启审查。在这种情境下,律师不仅要解决当前问题,更要具备对案件长期走势的判断力与应对能力。

2. 舆论已成为影响案件走向的重要变量。在一些广受关注的案件中,社会情绪往往先行,公众倾向于快速贴标签、以情绪代替事实。这时,律师必须坚定地站在专业立场上,用事实和逻辑重新搭建讨论框架,将公众关注点从感性引回理性,回归法律轨道。这虽不容易,却也是我们职责的一部分。

3.法庭表达不仅要清晰,更要有策略和节奏。在参与的几场庭审中,不乏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现场旁听,庭审氛围紧张。在这种情境下,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必须经过反复推敲,既要逻辑缜密、层次分明,又要注意语言节奏和表达方式,避免激化对抗情绪。发问不仅是信息获取的过程,更是逐步还原事实的重要方式。

4. 表达力不是辅助技能,而是律师实务的核心能力。 再精准的法律判断,如果无法被法官理解、被公众接受,也难以发挥应有作用。清晰、准确、有说服力的表达,是事实得以呈现、观点能够落地的关键。

通过这些案件的参与,我愈发体会到,理论知识的落地并非“套用模板”,而是在不确定性和压力中不断调整、试错与打磨。而这一过程,也正是“新锐律师计划”所强调的表达力训练的深意所在,它并非点缀,而是真正决定我们能否做好案件的关键。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未来我还是会继续专注办好每一个案件,脚踏实地走好自己的每一步,做好力所能及的事。

再次感谢“新锐律师计划”,让我重新认识了专业的价值,也看到了表达的力量。这段经历,将成为我职业路上重要的一个新起点。

来源:法度law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