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从古树的根系蔓延开来,“东区绿”与“天府蓝”彼唱此和,共同讲述着这座新城的生态故事。摘要:春风拂过锦城,龙泉山丹景台的薄雾还未散去,绛溪河畔的杉林垂柳已抽出青衣,透过蜀汉千年银杏,晨光如扇漫洒在这座公园城市的街头巷角。 黄桷村的护林员朝着村中心的老黄走去,老黄的年龄、身高、健康状况……他都了如指掌,看完老黄,照例去看望旁边500米处的小黄,一派盎然
春风拂过锦城,龙泉山丹景台的薄雾还未散去,绛溪河畔的杉林垂柳已抽出青衣,透过蜀汉千年银杏,晨光如扇漫洒在这座公园城市的街头巷角。 黄桷村的护林员朝着村中心的老黄走去,老黄的年龄、身高、健康状况……他都了如指掌,看完老黄,照例去看望旁边500米处的小黄,一派盎然春意令他欣然。 老黄和小黄正是黄桷村的两棵黄葛树(又名黄桷树),在这座因树而名的村子里,已有710年树龄的老黄葛树,“相当于我们村的一个信仰,大家都看着。”黄桷村党支部副书记陈发强说。 五年前,因为修路,已在这片土地上扎根一个世纪之久的小黄葛树面临着被移栽的可能,但因为“受古树保护,经过多方沟通协调,最后实现了原址保护”。这棵黄葛树的命运,正是成都东部新区古树名木保护的缩影,亦是这座新城五年来生态环境建设的侧影。 在成都东部新区的土地上,每一棵古树不仅受到日复一日的巡护巡查,更成为与市民日常共呼吸、共成长的“活标本”。从631株古树名木一树一策的“生命档案”到870平方公里的城市绿色发展版图,从“抢救一棵树”到“激活一座城”,这座新城正用古老的生态智慧,回答现代的城市命题:发展如何与自然共生?
1
631株古树的新生,
城市年轮里的生态密码
1710年的银杏、810年的黄葛树、510年的柏木……每一棵古树名木的经纬位置、胸径冠幅、土层厚度,均被一一录入在册。“一树一策”不是口号,而是一份份专属档案里的健康检测报告:病虫害、土壤养分、根系包裹状态……从生境到生长势,成都东部新区根据631份“体检”结果,推行古树名木的科学复壮整改。 为了预防病虫害,从草池街道到丹景街道,从海螺镇到董家埂镇,通过埋设白蚁诱集箱、喷洒杀虫剂,89棵古树在白蚁虫害中重焕生机。而暴雨大风是古树不得不面对的恶劣天气。当贾家街道的1棵桂花古树、草池街道的16棵细叶桢楠古树接连出现倒伏情况,成都东部新区组织古树保护团队开展抢救性保护,固定、护根、促生,最终让一棵棵古树缓缓恢复生机。“大风天,我们只要接到预警,会立即查看古树是否存在隐患,如果有隐患就会提前把它处理了,平常巡查时发现朽干也会疏散人群,立即处理。”陈发强介绍。 相比检测技术,更难得的是日复一日的古树巡护者们。每一株古树,都有它们的守护者,并形成了“村—镇—区”三级林长制闭环巡护制度。在黄桷村,护林员每周定点巡查那两株黄葛树——一棵710年的一级古树、一棵110年的三级古树。“我们这棵一级黄葛树的树干特别粗,要十多个人才能把它环抱起来。主干分成九大枝干延伸出去,看上去非常壮观。”陈发强介绍目前黄葛树保护的重点,“就是要预防主树干的中空率要小于等于15%,一旦发现营养失衡,便会用‘基液注入法’输送营养。”
黄桷村因树而名。(成都东部新区/图)
望着两棵古树抽出的新芽,陈发强感慨,“最棘手的还是2020年那次道路改造。因为最初的方案是移栽,那棵三级古树的一系列防护便停了,树叶就开始往下掉。”为了保护古树,黄桷村和林业主管部门沟通上报,通过成都东部新区生态环境和城管局等多方协调审核,最终实现了“道路让树木”的原址保护。“路往旁边绕了一下,缩小了绿道面积。经过持续输送营养液,树慢慢地好了起来。”在村民心中,这些树既是乡愁,也是血脉。 守护千百年生长不息的绿色血脉,更是赓续深植于文明长河的生态智慧。这样的“复活”故事,五年间在成都东部新区一次次上演。 为了保护一棵百年名木红豆杉,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下称“成都世园会”)主会场——成都东部新区绛溪河生态廊道的修建和园区景观打造进行了专项设计。成都园艺博览发展有限公司规划设计师严舒栗介绍,“为了避免对红豆杉造成破坏,我们邀请了成都市植物专家和成都世园会相关工作人员来评估生长要求并指导后续建设。整个修建期间,我们派人24小时值守,根据树的位置来设计周边景观,让整体更和谐。” 成都世园会期间,“千年守望”古树名木艺术展汇聚了上百幅绘画和摄影作品,将古树从村落、街道“请”进国际舞台,为成都市的物种多样性增添了新名片。看到无数国内外游客在红豆杉那儿打卡拍照,严舒栗更加觉得“值了”,“他们看到这么大一棵原生的红豆杉,感到特别惊喜、特别震撼,还会问我那棵树为什么会生长在那里。” 当年轮成为课堂,生态文明的种子就种下了。
2
树、空气、水,
“天府蓝”与“东区绿”的智慧屏障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从古树的根系蔓延开来,“东区绿”与“天府蓝”彼唱此和,共同讲述着这座新城的生态故事。 为了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5年1月25日,国务院公布了《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下称“《条例》”)。在《条例》指引下,成都东部新区的631株古树名木在古树名木信息系统均有专属的“数字生命”,并被纳入成都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 当建设规划为树、水、空气“让道”,生态正在重塑公园城市的空间逻辑。成都世园会主会场的建设便是因地制宜、因景制宜,利用原有地势、山水植被构建丰富的展园层次。严舒栗介绍,通过“留、借、构、融”等手段,坚持高地高建、低地低建,对有条件且有保留价值的成片树林、草株大树做到应保尽保,绛溪河生态绿廊蜿蜒其中,实现山水相融、丘田相连,凸显公园城市和东区未来之城的生态风貌。
3
“一群人”和“一种可能”,
绿水青山的“流量经济学”
五一期间,被誉为“城市之眼”的丹景台征服了无数来成都旅游的游客,他们纷纷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从丹景台俯瞰百岛林立、群鸟密布的三岔湖景,成都天府奥体城、天府国际机场等城市新地标尽收眼底,聚峰谷、宝仓湾、东来桃源等“网红打卡点”也一眼扫尽。 丹景台地处成都东部新区,位于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核心景区,从2020年建成以来,便是市民休闲度假和游客自然徒步的好去处。站在丹景台的云端秘境,尽情“森”呼吸,便可享受一段内心与自然的惬意时光。龙泉山上挺拔的古树群正在这片它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焕发新生,和数千种野生动植物,共同构成了公园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也续写着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密码。
来源:细雨唯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