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为了拒绝当驸马竟然选择自残,最后是什么结局?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3 11:30 1

摘要:“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在东晋那个风流蕴藉的时代,兰亭雅集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而王献之,作为书圣王羲之的第七子,就诞生于这样一个充满艺术气息与文化风流的时代。他的一生,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在书法艺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在东晋那个风流蕴藉的时代,兰亭雅集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而王献之,作为书圣王羲之的第七子,就诞生于这样一个充满艺术气息与文化风流的时代。他的一生,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在书法艺术上登峰造极,却在个人情感与命运的漩涡中挣扎徘徊,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东晋独特的文化风度。

年少成名,初露锋芒

王献之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与气质。《晋书》记载,他“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殆,风流为一时之冠。” 几岁时,观看门生玩樗蒲游戏,便能敏锐地指出局势 “南风不竞”,足见其聪慧早熟,有着超越年龄的见识与洞察力 ,尽管被门生嘲笑为“管中窥豹,时见一斑”,但他毫不畏惧,怒怼“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拂衣而去,小小年纪就有着如此的傲然风骨。

王献之画像

在书法学习上,王献之更是天赋异禀且勤奋刻苦。七八岁学书时,王羲之悄悄从背后掣其笔,竟不能夺走,王羲之不禁感叹:“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这一小小的细节,不仅体现出王献之握笔的专注与坚定,更预示着他在书法道路上不可限量的未来。他曾在墙上书写方丈大字,观者数百人,其书法的魅力与影响力可见一斑 。有一次,桓温让他在扇面上写字,他笔误落墨,却能急中生智,顺势将墨点画成乌驳犊牛,十分精妙,展现出他在艺术创作中的灵动思维与高超技艺。

王献之与兄长王徽之、王操之一同拜访谢安时,两位兄长高谈阔论世俗之事,王献之却只是礼节性地寒暄几句。待他们离开后,谢安评价说小的最好,因为“吉人之辞寡,以其少言,故知之”。在那个崇尚清谈的时代,王献之的寡言并非不善言辞,而是一种内敛含蓄的处世态度,是对自我修养的一种坚守,这种特质也贯穿于他的一生。

至情至性,爱情悲剧

在爱情与婚姻方面,王献之的人生却遭遇了巨大的挫折,留下了一生的遗憾。他与表姐郗道茂自幼相识,青梅竹马,结为夫妻后,二人情投意合,恩爱非常 。郗道茂才情出众,温婉可人,与王献之可谓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他们本可以携手走过一生,共享岁月的静好,然而命运却对他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东晋简文帝的女儿新安公主司马道福,在与桓济离婚后,看上了才华横溢、风度翩翩的王献之,非要嫁给他不可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王献之坚决抗拒。他深知与郗道茂的感情深厚,夫妻之间的情谊难以割舍,况且他本就无心仕途,更不愿为了攀附权贵而抛弃发妻。为了拒绝新安公主,王献之甚至想出了自残的办法,点燃艾草烧伤自己的双脚,希望以“跛足,不堪匹配公主”为由打消公主的念头 。然而,新安公主却不为所动,执意要嫁给他,并通过太皇太后,以皇帝的名义下诏让王献之迎娶她。

在皇权的压迫下,王献之终究无力反抗,只能无奈地与郗道茂离婚,迎娶新安公主。这一被迫的选择,成为他生命中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痛。与郗道茂分别时,那种生离死别的痛苦让他肝肠寸断。他在《奉对帖》中写道:“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常苦不尽触类之畅。方欲与姊极当年之足,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姊耶?俯仰悲咽,实无已已,惟当绝气耳。” 这些饱含深情的文字,字字泣血,道尽了他对郗道茂的思念、不舍与无奈,也让后人感受到了他对这份爱情的忠贞不渝。

郗道茂离开后,不久便抑郁而终。而王献之虽然与新安公主成婚,婚后也官运亨通,官至中书令,但他的内心却始终被痛苦和愧疚所折磨。他与新安公主之间的感情如何,我们无从得知,但可以想象,在这段婚姻中,王献之很难找到真正的幸福。多年后,王献之病重,家人请道士为他祈福,道士问他:“你这辈子都造了什么孽?” 他迷迷糊糊地答道:“别的想不起来,只记得休了郗道茂。” 直至生命的尽头,他依然对这段感情念念不忘,这份深情令人动容。

王献之的爱情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不幸,更是那个时代封建专制制度下无数人命运的缩影。在皇权至上的社会里,个人的情感和幸福往往被无情地践踏,即使是像王献之这样出身名门、才华横溢的人,也无法逃脱命运的摆弄。这一悲剧深刻地反映了东晋时期社会阶层的差异以及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也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风流时代背后隐藏的无奈与悲哀。

仕途坎坷,坚守自我

在仕途上,王献之同样面临着诸多的无奈与挣扎。他出生于东晋的名门望族琅琊王氏,家族的荣耀与地位赋予了他与生俱来的政治资本,但他本人却对仕途并没有太大的热情。他性格高迈不羁,追求自由洒脱的生活,更愿意将精力投入到书法艺术的创作与追求之中。然而,身处于东晋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他又难以完全摆脱政治的束缚。他曾担任过多种官职,如谢安的长史等,但在官场中,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人格和清醒的头脑,不随波逐流,不阿谀奉承。例如,当大臣们商议让他为大殿题匾,以为“万世之宝”时,他却拒绝了。尽管对于他拒绝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无论出于何种考虑,这一行为都体现了他对自身价值和尊严的捍卫,不轻易为权势所左右。

当时,太极殿建成,谢安派人送版让王献之题字,王献之面露不平之色,直接让人把题字版扔到了门外。后来谢安又以魏朝大臣韦诞等人的事为例,让王献之到殿上去题字,王献之最终还是没有答应。面对自己所敬重的上级谢安,他依然坚守自己的原则,这种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的品质在那个时代显得尤为可贵。这则故事被记载在《世说新语》的“方正”篇中,成为了他坚守自我的一个生动例证。

在东晋朝廷中,政治斗争错综复杂,党派纷争不断。王献之虽身处其中,但始终保持着一种超脱的态度。他不愿意卷入那些无谓的政治纷争之中,而是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艺术追求。他的这种处世态度,既源于他对政治的淡薄,也体现了他对自由精神的向往和对东晋文化风度中崇尚自然、追求本真的认同。

书法成就,独树一帜

在书法艺术领域,王献之无疑是一位承前启后的杰出人物。他在继承父亲王羲之书法风格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破体”书法风格,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献之的书法风格,概括来说就是“外拓”。与王羲之的“内擫”笔法不同,他的书法更加舒展、放纵,线条流畅而富有动感,充满了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这种“一笔书”的创作方式,打破了传统书法字字独立的格局,使书法作品如同一气呵成的乐章,展现出一种连绵不绝、气势磅礴的艺术效果 。

他的代表作《中秋帖》便是“一笔书”的典范之作。此帖共二十二字,字字相连,笔势连绵,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观之,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书写时那澎湃的激情和自由奔放的心境。从笔法上看,笔画粗细变化丰富,提按转折自然流畅,既有轻盈灵动的飘逸之态,又有刚劲有力的雄浑之气。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东晋时期追求个性解放、崇尚自然洒脱的文化氛围相契合,充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王献之对书法艺术的创新,不仅体现在笔法和章法上,还体现在对书法审美观念的拓展。他强调书法的艺术性和表现力,主张书法应抒发个人情感,展现独特的个性。这种观念打破了传统书法过于注重实用性和规范性的束缚,为后世书法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唐代张怀瓘在《书议》中评价王献之的书法:“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中,最为风流者也。” 这段评价高度肯定了王献之书法的创新性和艺术价值,也道出了其书法与东晋文化风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病痛缠身,艺术升华

王献之的一生,除了情感上的痛苦和仕途的不顺,还长期遭受病痛的折磨。他早年为了拒绝新安公主而烧伤双脚,落下了残疾,行动不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身体状况愈发糟糕,各种疾病接踵而至。然而,病痛并没有击垮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反而使他在艺术创作中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和艺术的真谛。

在与病魔抗争的过程中,王献之的书法作品逐渐呈现出一种更加深沉、内敛的气质。他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对命运的无奈以及对艺术的执着,都融入到笔墨之中。此时的书法,不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展现,更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例如,他的一些晚年作品,笔法更加老辣苍劲,线条中蕴含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沉稳与厚重。每一笔每一划,都仿佛在诉说着他人生的酸甜苦辣,让人感受到一种震撼心灵的力量。东晋时期,玄学盛行,人们对生死、宇宙等哲学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王献之在病痛的煎熬中,也深受玄学思想的影响,他将这种对生命和宇宙的思考融入到书法艺术之中。他的书法作品中,既有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又有对永恒艺术的追求,体现出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这种将个人情感、哲学思考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方式,正是东晋文化风度的重要体现。在那个时代,文人雅士们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脱,王献之通过书法艺术,实现了对自我的超越,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身后余响,文化丰碑

王献之去世后,他的书法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在南朝时期,他的书法备受推崇,甚至一度超越了王羲之的影响力。梁武帝萧衍最初喜爱王献之的书法,但后来却认为其“绝众超群,无人可拟”的风格过于放纵,转而推崇王羲之的“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的中和之美。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的书法情有独钟,大力推崇,王献之的书法地位有所下降。然而,这并没有掩盖王献之书法的艺术价值。

宋代以后,随着书法艺术的发展和审美观念的变化,王献之的书法再次受到人们的重视。米芾对王献之的书法极为赞赏,他在《海岳名言》中称:“子敬天真超逸,岂父可比也。” 赵孟頫、董其昌等书法家也从王献之的书法中汲取营养,将其艺术风格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王献之的书法不仅对中国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还传播到了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对东亚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王献之的一生,是充满矛盾与挣扎的一生。他在个人情感上遭遇了巨大的挫折,在仕途上充满了无奈,身体上也长期忍受病痛的折磨。然而,正是这些人生的磨难,成就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辉煌。他的书法作品,不仅是艺术技巧的完美展现,更是东晋文化风度的生动写照。那种追求个性解放、崇尚自然洒脱、注重精神内涵的文化精神,通过他的笔墨流传至今。王献之,这位东晋时期的书法巨匠,用他的一生诠释了艺术与人生的深刻关系,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值得我们怀念与敬仰。

来源:非典型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