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孩子的每一个“错误答案”,都是他们认知世界的逻辑脚印。
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孩子的每一个“错误答案”,都是他们认知世界的逻辑脚印。
Hello,大家好,我是豆芽妈妈。
孩子做事不专注、三分钟热度,动不动就哭,或者总是和大人对着干、不服管教,是个"小犟种"……
你还在为孩子的一些“坏习惯”而烦恼吗?
哈佛大学联合一些权威机构,曾对高智商儿童的行为特征进行研究,发现某些看似"负面"的行为,实际上并非我们所看到和预感的那般糟糕。
反而孩子身上出现的一些“坏毛病”,是高智商的表现,如果正确引导,孩子长大后反而会更有出息。
在我们身边,如果某个孩子做事非常专注、认真,尤其是特别小的孩子,我们觉得好笑之余,会感慨其“像个小大人”,专注力强,以后肯定学习好。
妞妞是个活泼好动,专注力不那么强的孩子。
上舞蹈课会被老师反复点名批评,一直对孩子教育很关注的姥姥,认为“得像其他表现优异的小朋友看齐”。
之前因为抠舞蹈细节动作,导致她很排斥,每次打卡都像一次“战争”。
想到她不过才四岁,学习之路还很长,不想因为家长缘故,早早地让她对学习、探索新事物产生厌恶。
于是现在就抱着很佛系的心态,每天坚持练习即可,尽管身边有批评的声音,听听即可。
很多家长对此表示很焦虑,看直播时会听到家长反复问樊老师这些问题:孩子的专注力怎么办?
他回答的大概意思是,不好就让他自己不好呗,孩子是在探索,专注力太好意味着孩子已经失去了很多发展的可能性,思维早就定型了。
通过查阅资料,豆芽妈妈发现,原来高智商孩子根本就不是那些看起来专注力很好的孩子,而是在某件事上“选择性专注”。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追踪发现,“天才儿童”的大脑对新颖性和复杂性需求更高,枯燥任务会导致额叶皮层激活不足,导致会快速失去兴趣,显得注意力不集中。
因此,不要再羡慕有些孩子专注力好;
那些专注力不好的孩子,大脑在环境刺激中快速发育,修剪神经元突触,在发展新的能力呢。
孩子能够在自己某个感兴趣的领域,如阅读、搭建或者玩沙的时候沉浸其中,能“选择性专注”,就是孩子高智商的表现呢。
邻居孩子小小是个十分敏感爱哭的小女孩,经常看她抹眼泪,有时候可能小伙伴一句不经意开玩笑的话,她都会难过伤心很久。
小小的妈妈很头疼,感觉女儿玻璃心、太脆弱。
一些家长对于孩子爱哭、经常闹情绪感到很抓狂,都喜欢那些安安静静、温顺可爱的孩子。
其实,一些孩子过度情绪化不是坏事,而是孩子自身情绪感知能力强的表现。
这类高敏感孩子看似容易情绪化、动不动就哭,表面上让家长很头疼,实则孩子隐藏着独特的特质和优势。
第一,共情能力强
心理学家Elaine Aron提出,高敏感人群的脑岛,即负责情绪觉察的脑区会更活跃,这使得他们能更细腻地体验情感,共情能力更强。
《乘风2025》中的各个年龄段的小姐姐们,我们发现她们情绪捕捉能力都非常强,非常能感同身受。
在最近的一次排练中,马吟吟“冷眼旁观”罗予彤的练习,居然看哭了。
共情力强的人拥有更深厚的人际关系,容易捕捉他人需求,建立信任感;在未来领导力方面也会有所加持,成为一个备受爱戴和尊敬的好leader。
第二,更具成长优势
心理学上有个理论——“过度激动”,指出高智商儿童神经系统的敏感性更高,导致他们对感官、情感或道德问题的反应更强烈。
孩子高敏感,其实根据成长优势,因为具备:
l 深度信息加工能力强,大脑具备更强大的学习和洞察力,对繁复的信息可以梳理、分类
并建立复杂的关联。
l 更谨慎和反思,这类孩子大脑中的杏仁核对潜在威胁更敏感,因为习惯性的预演各种可
能,所以遇事会更冷静;且善于权衡利弊,成年后财务和健康管理能力更强。
第三,创造力更强
有位名人说,敏感不是缺陷,而是他们感知世界的特殊天线。
高敏感的孩子,感官更敏锐,视觉、听觉、触觉等阈值更低,能体验到更丰富的世界。
她们对世界的独特观察常转化为艺术或创新灵感,在社会影响力、人文艺术方面会有很高的建树。
剑桥大学追踪研究发现,童年期被评估为高敏感的个体,成年后从事艺术职业的比例是普通人群的3.2倍。
莫奈说:"我画的不是风景,而是风景给我的感觉。"
柴科夫夫斯基因高度敏感而长期抑郁,却将情绪转化为《悲怆交响曲》等杰作。他曾说:"我的音乐是那些无法用眼泪表达的情感的出口。"
在小区楼下溜娃,和邻居宝妈说起育儿心得和体会,一位年长的爷爷带小孙子来,他听到我们的谈话内容,非常感兴趣,追问:你们都是这样管孩子的?
接着他说他们管教孩子,就一个字“打”,不听话就打,直到打到孩子顺从为止。
他还很沾沾自喜,自己的教育方法很管用,打出来的孩子也很有出息,都顺利上了大学。
不服管教的孩子,有自己的主见、爱和大人对着干、顶嘴,确实很让大人头疼,家长很容易激发自动驾驶模式,打或者骂。
其实,错不在孩子,而是家长没觉察孩子的需求和变化。
看似不听话、没礼貌、难管教的背后,还有一种积极的可能——高智商的信号。
因为孩子狡猾擅辩,能发现成人话语中的漏洞,代表着思维性更强,这也是他们批判性思维形成的萌芽,未来可能在法律、科研等领域表现突出。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天赋者的反抗性",其表现是高智商儿童常具有更强的逻辑思维和求知欲,他们需要理解规则背后的合理性而非被动接受。
所以会出现诸如挑战权威、规则、过度提问、不服管教等看似忤逆的行为,大人要做的是耐下心来,和孩子辩论、研讨、思考,找寻事物的答案,而非简单压制。
高智商研究专家Linda Silverman强调:“看似问题的行为,往往是天赋被误解的语言。”
分享个教育者的“黄金法则”,下次再遇到孩子难管、不听话,不必一直默念“孩子是亲生的”一百遍,而是家长要做到重塑标签:
√ 孩子不是“坐不住、多动”,而是“你的身体喜欢用运动学习”;
√ 孩子不是“情绪化爱哭”,而是“内在叙事丰富”;
√ 孩子不是“不听话难管教”,而是“伪装的天赋”。
然后根据孩子的行为类型“设计出口”,比如说拒绝服从命令,给孩子有限的选择,让其自主决策。
总之,孩子的坏毛病是成长阶段的常态,因为在不断的发展中,神经具有可塑性,所以会表现出“难管教”的特质。
《园丁和木匠》一书中提到,混乱和无序就是童年的主旋律。
而爱让一切变得有序,成为可能。
希望我们都能做孩子的园丁,允许孩子犯错,给孩子试错成长的空间,读懂行为背后的代码,给孩子搭建更广阔的运行环境。
孩子身上的哪些“坏习惯”,会让你觉得很累难管?
来源:豆芽妈妈育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