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880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早睡早起身体好"这句话我们从小就听,但你可知道,过早起床反而可能对健康造成严重伤害?是的,你没听错,某些情况下,过早起床带来的危害甚至超过熬夜!
人体有个精密的生物钟系统,它决定了我们何时该睡、何时该醒。这个系统不是随意可以打破的。太阳还没出来,你就匆忙起床,可能正在破坏身体的自然节律。
研究表明,清晨4-6点是人体深度睡眠的关键时段。这段时间内,大脑会释放生长激素,修复白天受损的细胞,强化免疫系统。如果你强行打断这个过程,后果不容小觑。
中国睡眠研究会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仅为6.5小时,远低于7-8小时的健康标准。而在这种普遍睡眠不足的背景下,很多人还选择"早起打卡",结果适得其反。
心血管系统遭殃,清晨4-6点,人体血压处于一天中的最低点。如果这时强行起床,血压会突然上升,对心脑血管造成冲击。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宏指出:"清晨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时段,与不合理的早起行为有直接关联。"
免疫力下降。深度睡眠阶段是免疫系统修复的黄金时期。中国医学科学院睡眠医学中心研究发现,长期打断这一阶段的睡眠,会导致T细胞数量减少,使人更容易感染疾病。
内分泌紊乱。过早起床会干扰生长激素、褪黑素等激素的正常分泌。长期如此,可能导致代谢异常、情绪波动,甚至增加肥胖风险。
认知能力下降。明明起得早,却感觉一整天都昏昏沉沉?这不是错觉。哈佛医学院一项研究证实,打断深度睡眠会显著影响认知功能,包括记忆力、注意力和决策能力。
熬夜的危害大家都知道,为何说不当早起可能更糟?原因在于睡眠结构。
睡眠包含浅睡和深睡两个阶段,前半夜以深睡为主,后半夜以浅睡和快速眼动睡眠为主。深睡眠在入睡后3-4小时达到高峰,而后半夜的快速眼动睡眠对大脑整合记忆至关重要。
熬夜主要损失的是前半夜的深度睡眠,而过早起床则可能同时破坏深睡和快速眼动睡眠两个阶段,对健康的综合打击更大。
中国睡眠研究会副理事长李兆华教授表示:"过度追求早起,却忽视睡眠总量和质量,这种做法非常危险。对大多数人来说,保证充足睡眠的前提下再谈起床时间才有意义。"
正确的起床时间应该根据个人情况定制,而不是盲目追求"早"。以下几个标准值得参考:
自然醒最健康。不用闹钟,让身体自然苏醒是最理想的状态。这意味着你的睡眠周期已完成,身体准备好开始新的一天。
保证7-8小时睡眠。成年人每天需要7-8小时睡眠。如果晚上11点睡觉,早上6-7点起床较为合理;如果凌晨1点才睡,早上8-9点起床更健康。
考虑个人生物钟。每个人的生物钟不尽相同。有人天生是"百灵鸟"型(早起型),有人则是"猫头鹰"型(晚睡型)。强行逆着自己的生物钟生活,会增加健康风险。
北京协和医院睡眠中心主任韩芳教授指出:"起床时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关键是尊重个体差异,确保睡眠充足。"
既然过早起床有害,那么如何科学地开始一天呢?
顺应自然节律。理想情况下,起床时间应该与日出相协调,但前提是已获得充足睡眠。
缓慢过渡。起床后不要立刻跳下床。先在床上伸展身体,让血液循环逐渐加速,降低心血管风险。
光线唤醒。早晨接触自然光有助于重置生物钟。如条件允许,可选择使用模拟日出的闹钟,通过渐强的光线唤醒身体。
规律作息。建立稳定的作息时间表,包括固定的睡觉和起床时间,有助于生物钟调节。
深度睡眠的力量高质量的深度睡眠带来的益处远超过早起的所谓"效率"。在深度睡眠中:
记忆巩固。大脑会对白天学习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强化,提高记忆力和学习效率。
细胞修复。体内98%的细胞修复和再生工作在睡眠中完成,尤其是深度睡眠阶段。
免疫增强。睡眠中,免疫系统会生成抗体和细胞因子,增强抵抗力。
情绪稳定。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调节情绪相关的脑区功能,减轻焦虑和抑郁风险。
结语早起并非不好,关键是要建立在充足睡眠的基础上。盲目追求"早起精神",反而可能损害健康。科学的作息应该是尊重自然规律,满足身体需求,而不是为了早起而早起。
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整体平衡,不是简单地遵循"早起成功学"。下次当你设置闹钟时,请先问问自己:我真的需要这么早起床吗?给身体足够的休息,才是对健康最大的尊重。
参考文献:
①.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国居民睡眠健康报告(2022)[R].北京:中国睡眠研究会,2022:15-28.
②.张宏,刘雪妮.昼夜节律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0
来源:清散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