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们用科技与温度守护着城市烟火气,重塑着上海燃气的服务新标杆,让百年燃气品牌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摘要:这个红五月,申能集团旗下上海燃气频频传来喜报——张忠华、陈杰双双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他们一个革新传统维修工具、优化服务流程,用心用情守护城市“烟火气”;一个创新数字化技术,为崇明岛燃气安全构筑起智慧防线。两位“蓝焰卫士”虽然所处岗位不同,却同样用匠
这个红五月,申能集团旗下上海燃气频频传来喜报——张忠华、陈杰双双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他们一个革新传统维修工具、优化服务流程,用心用情守护城市“烟火气”;一个创新数字化技术,为崇明岛燃气安全构筑起智慧防线。两位“蓝焰卫士”虽然所处岗位不同,却同样用匠心温暖民心。
透过他俩的身影,我们看到上海燃气人用智慧创新和暖心服务温情守护城市每个角落的烟火气,重塑着上海燃气的服务新标杆,让百年燃气品牌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张忠华:28年匠心守护城市“烟火气”
他秉持“一次入户、精准排故”的服务理念,创新“五岗合一”服务模式,实现一次入户解决多项用户诉求;他聚焦市民需求,以小发明小创造革新维修工具,以小设计小建议优化服务流程,以大温度、大情怀服务广大百姓……他,就是张忠华,申能集团上海燃气浦东销售有限公司第三营业所张忠华工作室的班组长,一位扎根燃气服务一线的“燃气工匠”。
28年来,张忠华以精湛技艺和为民情怀,守护着千家万户的灶台温暖,他带领团队累计完成万余次维修任务,服务满意率接近100%,成为上海燃气行业优质服务的一面旗帜。
作为张忠华燃气管道检修工匠创新工作室的领衔人,他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了50余名技术骨干,推动行业人才梯队建设。2023年,工作室获评“上海市工匠创新工作室”,成为燃气维修技术研发与推广的重要平台。
凭借在燃气安全和服务领域的突出贡献,张忠华先后荣获全国燃气行业技术能手、上海工匠、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燃气安全无小事,百姓满意是我们最大的成就。”张忠华用28年的坚守,诠释了一名燃气工匠的使命与担当,更践行着“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创新“五岗合一”服务模式解民忧
陆家嘴地区的燃气管道,就像这座国际金融中心的毛细血管。6.89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密布着86栋超高层建筑、56个老旧小区,管线错综复杂,给日常安全检查与管理带来不小挑战。
张忠华长期奔走在陆家嘴地区,对辖区内的户内管线情况了如指掌。他发现,传统燃气检修模式存在检修慢、破拆多、作业难等问题,在处置燃气故障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个故障需要多岗位人员多次上门处理的情况。“过去修个漏气,安检员来一趟,维修工来一趟,装表师傅还得来一趟。”他把这种“九龙治水”式的繁琐服务比作“让病人反复挂号”——既折腾用户,更埋下安全隐患。
张忠华总结自己在安检、检修等多岗位工作的经验,持续攻关,提出“一次入户、精准排故”的维修理念:在接到报修后,努力实现一次性处理完故障,即使需要二次上门,也尽量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维修。
经过长期实践和不断改进,张忠华独创的“五岗合一”(安检、检修、调表、新装、隐患整改)一站式服务模式逐渐成熟,它让燃气维修从“反复折腾”变成“一次搞定”,不仅提升了维修效率,也避免了发生二次安全事故的风险,更锻炼出了一支“全能”型维修团队。
创新服务模式后,效果立竿见影。目前,陆家嘴地区已连续5年保持用气零事故,“五岗合一”服务模式在上海燃气系统内广泛推广,惠及千家万户。
15项“小发明”革新传统维修工具
在长期的一线检修工作中,张忠华敏锐地注意到传统燃气维修工具存在明显的设计缺陷:体积庞大、力矩过长、操作笨重,在逼仄的厨房空间中常常“英雄无用武之地”。这些“大块头”工具不仅影响维修效率,还给维修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正是这些来自工作实践的深刻体会,促使他萌生了改良传统工具的想法。
他从图纸设计、模型构造、力学分析、材料选择等方面入手,自学相关技术,从零开始摸索,研发出一系列适合狭小空间维修作业和探测暗埋管线漏气的工具。
他设计的“长八角套筒扳手”适合在橱柜等狭小空间更换灶前阀门,更换时间从1.5小时缩短至2分钟。随着这项技术的推广,灶前阀漏气的重复报修降为0,更换成功率从40%上升至85%;他利用水银血压计原理研发出的“管道气密性测试连接件”,可替代传统吹气式检测设备,避免了因直接接触燃气而可能对维修人员造成伤害,大幅提升了暗管检测的准确率;利用“轴向可变式管钳”,师傅们即使在狭小的空间也能灵活拆装管路,极大方便了检维修工作;他改造的“电动管钳”则让过度紧固的管路也能轻松拆卸,狭小空间作业可完全交由机械代劳。
至今,张忠华已研发出15项实用工具,其中9项获得国家专利,优化了125项作业流程。一系列创新成果的应用,满足了各类场景的操作需求,最大程度避免了施工破拆等不利情况,提高了作业效率,客户满意度得到显著提高。
在2023年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中,张忠华的发明大显身手。在为50万户既有管道天然气居民用户更换燃具连接软管工作中,他除了利用发明的维修工具在短时间内完成更换任务外,更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己任,带领工作室成员累计完成居民灶台扩孔318处、清障256处,为居民节约清障资金5万余元。张忠华团队“以技惠民”的创新实践赢得了大家的广泛赞誉。
在灶台方寸之间,他让笨重的维修工具“瘦身”;在管道毫厘之处,他给安全隐患“把脉”。张忠华创新技术、革新工具,把燃气维修的“大动干戈”变成“微创手术”。
“好的维修工具,就该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张忠华摆弄着他的发明工具说,“燃气检修不仅是技术活,更是民生工程。居民家的装修越来越精致,我们的工具也得跟着进化,只有切实解决老百姓的问题,才能让他们真正满意。”
薪火相传,锻造燃气“全岗通”人才
作为上海市工匠创新工作室的领衔人,张忠华致力于将工作室打造成燃气安装检修实训中心,工作室每年签约带徒十余人,为每位学员量身定制“成长路线图”。
张忠华将理论培训、实操演练、岗位轮训有机结合,着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全岗通”复合型人才。在标准化建设方面,他带领团队创新推出“全岗通”维修标准体系,完成125项流程优化,发表专业指导类文章20余篇。他编写的《五系统安检法》《居民检修操作规程》等3万余字教材,已应用于上海燃气系统内上岗证培训中。
工作室墙上挂满的荣誉证书见证着育人成果:累计培养高级工25人、中级工3人,29名专业技能人才在行业发光发热。更令人自豪的是,他的徒弟相继走上高技能和管理岗位,多位徒弟在全国及长三角燃气行业技能竞赛中斩获佳绩。
“工匠精神不仅要传承技艺,更要传递责任。”张忠华常说。在这个面积不大的工作室里,走出的不仅是一个个技术能手,更是一支守护城市燃气安全的生力军。他们用专业与担当,诠释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精神品格。
蓝焰丹心映浦江,党员工匠写担当
在陆家嘴街道的社区活动室里,张忠华正用自制的燃气阀门教具,向居民演示安全用气的要领。这位胸前别着党徽的“蓝焰服务队”骨干,多年来深入社区,把专业的燃气知识转化为老百姓听得懂的“家常话”。
“安全宣传不能走过场,要说到居民心坎里。”张忠华创新推出“情景模拟+案例讲解”的宣教模式,在陆家嘴、潍坊新村街道的65个社区开展了256场讲座,向近万听众普及安全用气知识,解答了数千个安全用气问题。
在2024年“蓝焰护万家”燃气安全进社区志愿者服务专项行动中,张忠华带领团队创新服务模式,主动对接陆家嘴街道乳山二村、崂山四村居委会,推出“全时段预约+节假日错峰”的弹性服务机制。通过“1+1+1”志愿服务联动模式(即1名专业志愿者+1名社区志愿者+确保“最后1米”用气安全),团队累计完成3016户入户安检,完成目标数的98.27%,高效处置267处安全隐患。他们以“一户一策”的精准服务,推动燃气安全理念深度融入社区治理体系,使安全用气意识在市民中落地生根,切实筑牢了城市安全运行的基层防线。
在乳山二村,80岁的独居老人王阿婆总记得张师傅的叮嘱:“燃气灶用完要关阀门”。这样的暖心场景,正是张忠华践行党员初心的生动写照。他以深厚的人民情怀扶困济弱,通过冬季燃气安全检查、志愿者公益活动等方式,免费为高龄独居老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提供上门服务。他积极参与市总工会与申能集团联合开展的“申情为民、竭诚赋能”向本市退休劳模先进捐赠燃气用具实事项目,为35位退休困难劳模上门服务,现场发现、维修隐患9处。
“党员就要把群众的小事当成大事办。”从居民厨房到社区讲堂,这位燃气工匠用专业与温情,筑起了一道守护城市安全的“蓝焰防线”,让党旗在民生服务一线高高飘扬。
这些年来,张忠华以过硬的专业技能和真诚的服务态度,累计收获316次市民来电表扬和36封感谢信。他的先进事迹正激励一批批燃气人砥砺前行。
这位新时代燃气工人的优秀代表,始终秉持“匠心为民”的服务理念,用专业守护城市燃气安全,以行动回应群众期盼。在他的示范引领下,更多青年员工投身燃气安检、检修一线,共同塑造着上海燃气“客户至上、创新服务”的品牌形象,让蓝色火焰温暖千家万户。
陈杰:为崇明燃气安全插上智慧之翼
在崇明岛纵横交错的燃气管网间,经常能看到一个手持智能终端的身影。他是陈杰,申能集团上海燃气崇明有限公司输配管理部副经理,一位用科技创新重新定义传统燃气行业的80后“管网医生”。14年来,他将青春浇筑在岛屿的每一寸管道上,用数字化技术为城市燃气安全构筑起智慧防线。
作为申能集团首位“双师型”技术专家(工程测量高级技师/土木工程工程师)、陈杰燃气输配信息技术工匠创新工作室领衔人,陈杰带领团队树立起多项行业标杆:通过无人机搭载激光甲烷遥测仪,实现燃气管网“空中体检”;研究的智能远程抄表系统,使百米内燃气表读数集抄准确率达99.7%;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燃气行业首个实景地图GIS系统,实现崇明全岛燃气设施“一图统管”……他刻苦钻研理论知识,带动职工集智攻关,其独创的“设备功能叠加法”,通过集成改造现有设备,打造燃气管线智能分析系统,用低成本解决燃气行业抄表及巡检难题。
近年来,陈杰先后获评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工匠、上海市技术能手,荣誉背后,是他扎根大地的坚守。2025年,陈杰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时,正带领团队用最新的AI技术分析燃气管线数据,以实现燃气安全隐患的提前预警。“技术应该像燃气一样,看不见却温暖人心”——这份质朴的理念,让他的创新始终带着民生温度。
以学增智,在理论与实践交汇处成长
从校园到职场,陈杰始终保持着对技术的饥渴感。这个年轻人深知,在传统的燃气行业,唯有持续学习才能突破局限。他秉持“技术立身、创新强基”的理念,构建起“理论学习-技术认证-实践转化”的三维成长体系。
入职初期,陈杰白天跟着老师傅跑现场,晚上埋头研读《燃气工程设计规范》《数字化测绘技术前沿》等专业书籍,工学交替,在理论与实践的交汇处寻找创新灵感。
面对行业数字化转型浪潮,他刻苦学习,先后考取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高级、机械制图、BIM高级建模师等资质,为技术攻关打下坚实基础。他的论文《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在燃气管道测绘三维建模中的典型应用》突破传统二维平面测绘局限,大幅缩小了复杂地形下管线的三维坐标误差;《无人机倾斜测量激光融合技术在燃气管道巡检中的应用》则创新融合点云数据与影像建模技术,实现“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基于二维码的燃气设备巡检管理系统》研发的智能巡检平台,通过“二维码+移动物联网”技术融合,实现了燃气设备管理的标准化、智能化,成功应用于多个城市的燃气管网项目中。
28岁获评高级技师,陈杰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工匠精神,是以难题为阶梯,用实践证真知。他的成长轨迹,恰是一位新时代技术人员“向难而行、破壁而生”的生动写照——不是在书斋里空谈创新,而是在现场发现问题,用技术解决问题,最终推动整个行业向前迈进。
集成创新,构建立体巡检新范式
在崇明岛1000多公里的燃气管网上空,特殊的“空中哨兵”正在执行巡检任务。这正是陈杰带领团队研发的“燃气卫士”——搭载高精度激光甲烷遥测仪的无人机,它让传统的人工巡检插上了科技翅膀。
自2011年入职崇明燃气,陈杰就一直在一线从事燃气管线管理监测工作。一次,他在日常燃气管网巡检中听见一位居民反映:“邻居家无人居住,房子长期空关,你们怎么检测?如果发生漏气我们不是也要遭殃了?”陈杰不禁深思:怎么用科技手段查找隐患,守护居民用气安全。
他在参与管线地图绘制时萌生了一个大胆想法:能否将手持甲烷检测仪与遥感测量的无人机结合,将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运用到无人机巡检?陈杰带领团队与设备厂商联合攻关,成功研发出“高精度无人机激光甲烷遥测仪”。这套系统如同给燃气管网装上“天眼”,利用测绘数据实现燃气管线的全自动巡检,巡检效率从每天10公里跃升至200公里,实现住宅小区、商业综合体等人口密集区100%全覆盖,微泄漏预警准确率得到大幅提升,已成功处置32起安全隐患。如今,无人机甲烷遥测仪已在大疆官网上线,与“大疆创新”联合编制的《无人机地下燃气管线巡检操作规程》被广泛应用于他们的培训教学体系中。
面对崇明地广人稀、管线分布不均的特点,陈杰再次突破常规,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燃气管线远程测量系统。它融合图像识别与北斗定位技术,实现了无需人员进入工地就能远程测量的革命性突破,作业效能、安全保障、成本控制得到跨越式提升:500个表具集抄工作从5天缩短到2小时,管线跟测效率提升60倍,准确率高达99.7%。同时,人员配置从7人精简至1人,人力成本降低了86%,开创了“1+N”的无人机智能作业新模式。
这些创新不仅改变了传统燃气行业的工作方式,更诠释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用科技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与担当。
独辟蹊径,破解燃气管道监测难题
在崇明生态岛的地下,一个看不见的数字世界集成了全岛3万+燃气管网及附属设施数据。这是陈杰团队打造的燃气行业国内首个实景地图GIS系统,它1:1还原全岛燃气管道和建筑物,让原本深埋地下的“城市血管”首次实现了可视化的“一图统管”。“我们将数字孪生技术引入崇明生态岛建设,以数据赋能提升安全监管水平,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陈杰解释道。
这套系统的价值在第十届中国花博会期间得到充分验证。通过“无人机巡检+数字孪生平台”的联动,无人机搭载激光甲烷遥测仪累计飞行3000多公里,管网资料一屏通览,组态图一键联动,VR视频实时回传,实现了燃气管网运营的数字化和泄漏点定位处置的精准化,并构建起“智能巡检-精准定位-快速处置”的闭环管理体系,为重大活动能源安全保障筑起了安全屏障。
崇明在老旧管道改造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PE管道,有别于传统金属管道,PE管不导电、不导磁,在日常巡检中,传统方法“神龙尺”只能确定方位而无法判定精度。陈杰突破传统电磁探测的局限,主导研究的多频声波振动探管技术,如同给管道装上“声呐”,实现了燃气PE管道的精确探测——双向有效探测距离可达2000米,探测深度可达6米,定位精准度高达10厘米,显著提升了管道探测的效率和准确性,推动了管道探测领域的技术进步,为城市地下管网的科学规划和精细化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从数字孪生到声波探测,陈杰用技术创新破解了一个个行业难题,让城市地下管网管理真正迈入智能化时代。在他手中,冰冷的管道数据变成了守护城市安全的“智慧密码”。
技术攻关,创新工场推动新技术落地
2020年,申能集团工会成立“陈杰技师创新工作室”,陈杰以问题为导向,将工作室打造成为新技术的落地应用平台。他带领团队成员深入一线班组,收集实际工作中的痛点难点,完成了《基于多维化GIS系统和无人机的智慧燃气研究与应用》《城市燃气地下PE管线探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科研项目。在这个创新基地里,技术传承与人才培养齐头并进。在“项目带人”的模式下,团队成员成果不断,在各专业领域频频登上领奖台,多人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7人晋升高级工,12人取得中级工资格。
最近,陈杰团队正在基于DeepSeek人工智能平台研发“崇明生态岛燃气管线智能分析系统”,该系统通过深度学习历史数据,可精准预测管网老化趋势,实现安全隐患的主动预警与智能决策,为城市燃气管网安全运行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单项突破到系统创新,陈杰团队近年来深耕智能监测领域,累计攻克15项关键技术难题,优化30项作业流程,并提出22条智能化改进建议,全部实现成果转化。凭借卓越的技术创新能力,团队已申请23项国家知识产权,为企业降本增效近500万元。2024年12月,该团队荣获“上海市工匠创新工作室”称号。
作为土生土长的崇明人,陈杰始终将“为民服务”四个字镌刻在心间。他心系家乡,主动承接崇明区科委、建设委相关项目,开展“面向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的智慧燃气建设研究”,将研发成果写在建设崇明生态岛这片热土上。
他积极参与“燃气安全进校园”“银发关爱”等活动,组织安全宣讲和培训,提高广大学生、市民的安全意识,用实际行动诠释“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2021年,这份对家乡的深情付出让他荣获“崇明工匠”称号。
从田间地头到工作室,从技术创新到民生服务,陈杰用“钉钉子”精神深耕燃气事业,用科技创新守护百姓“烟火气”。正如他所说:“我的技术可以飞上云端,但根永远扎在崇明的土地上。”这份赤子之心,让科技有了温度,让创新更具情怀,推动传统燃气行业向智慧化新时代加速迈进。
来源:劳动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