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颜料是乡土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4 10:40 1

摘要:2024年春天,河北省涿鹿县武家沟学区举办了一场以“我的家乡”为主题的学生美术比赛,结果却让教师忧心忡忡。收到的作品中,90%以上是漫画人物和偶像剧场景,手抄报里零星点缀的山水田园也千篇一律。

2024年春天,河北省涿鹿县武家沟学区举办了一场以“我的家乡”为主题的学生美术比赛,结果却让教师忧心忡忡。收到的作品中,90%以上是漫画人物和偶像剧场景,手抄报里零星点缀的山水田园也千篇一律。

武家沟镇依山傍水,笔架山巍峨耸立,桑干河蜿蜒流淌,苹果园与香椿林遍布乡野,可学生笔下竟无一人描绘这些真实存在的家乡风物。更令人担忧的是,调查发现,许多在乡野长大的学生对自然极度陌生。家长因“怕脏、怕危险”限制孩子外出,有学生甚至坦言“讨厌去田里,只想在家打游戏”。学校意识到问题的严峻——乡土文化正在新一代眼中褪色。

如何让学生重新看见家乡?学校决定以跨学科学习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制作家乡风物绘本,帮助他们开启一场“阅见乡土,传承文化”的“回归”之旅。

涿鹿县的苹果脆甜多汁,香椿鲜嫩馥郁,既是当地支柱产业,也是几代人共同的乡愁记忆。在前期策划时,教师提出将这两种作物作为绘本的“主角”,得到了一致认可。

绘本的素材均来自学生的田野调查。3—5年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挎上素描本、放大镜,怀揣着好奇与热情,走进果园、山林,开启了一场探寻乡土文化的旅程。

在果园里,他们采访经验丰富的果农,聆听关于苹果种植、香椿采摘的知识,观察苹果花的雌雄蕊结构,跟着果农学习果树修剪、嫁接,饶有兴致地了解果园的生物多样性……

香椿树下,学生仰望椿园主人背着绳子爬上高耸入云的大树钩香椿,亲手掰下柔嫩的香椿芽,仔细观察其色泽和形状,记录香椿芽从紫红到翠绿的变化,甚至要区分香椿与臭椿的叶片差异——后者叶缘锯齿更锐利,揉碎后有刺鼻气味。

香椿种子更是“神秘嘉宾”——原来香椿雌雄异株,只有成年雄树才会结出带翅的蒴果。为了寻找香椿种子,师生寻遍10余个椿园,一度误将臭椿种子当作目标。直到某个阴雨午后,有学生在枯叶堆中发现一簇真正的香椿种子时,大家才长出一口气,随即爆发热烈的欢呼。科学教师趁机展开现场教学:“看!每粒种子都有薄翅,风一吹就能飘很远,这是自然界的播种智慧。”

这场田野调查持续了整整一年。学生的脸晒黑了,裤脚沾满泥巴,笔记本里却写满惊喜:苹果花上的七星瓢虫、椿树枝头的白头鹎、老果农布满茧子的双手……有位学生在日记里写道:“原来最酷的冒险不在手机游戏里,而在家门口的果园。”

接下来,师生计划合作将丰富的田野素材转化为生动的绘本。在这一过程中,“双师课堂”创作模式起到了关键作用——“艺术+人文+科学”的跨学科协作模式,为绘本赋予了审美价值与教育功能。

跨学科协作重塑了课堂形态。美术课上,学生在果园写生,学习用蜡笔表现苹果表皮的蜡质光泽;科学课上,学生解剖苹果种子,观察胚芽结构;语文课堂摇身一变成了“故事工坊”,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故事主角的成长线。当学生为香椿树设计台词时,有个女生突然说:“我们应该替不能说话的树发声。”

经过师生一年多的共同努力,两本绘本终于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闪亮登场。

《苹果尖尖成长记》的主角是小苹果“尖尖”。绘本用童稚笔触勾勒出它的四季旅程:春日粉白的花苞初绽,夏日青果在蝉鸣中摇晃,秋日红润的果实压弯枝头,最终化作人们餐桌上的甜蜜。画面中藏着许多“小心思”:果农嫁接枝条的麻利动作、花栗鼠偷啃苹果的憨态、学生分享果篮的笑脸……这些细节不仅传递了种植知识,而且让读者感受到土地与生命的连接。

《香椿丫丫历险记》的创作更具戏剧性。一株名为“丫丫”的香椿树苗在暴雨中守护鸟巢,与害虫斗智斗勇,最终成长为参天大树。故事巧妙融入中医药知识——香椿叶可清热解毒,树皮能止血疗伤;更暗含生态哲理:当“丫丫”的根系与邻树交织时,科学教师借机讲解“植物共生系统”;美术教师则用水彩渲染出根须缠绵的景象。在跨学科碰撞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悄然浸润童心。

在创作时,还有一段插曲。美术教师坚持要把害虫画成典型的“反派”模样,科学教师却要求精确复现蚜虫的触角节数;语文教师希望文字充满诗意比喻,生态学概念又必须严谨准确。这种学科理念的碰撞,在香椿树生虫的情节中达到白热化。最终,创作团队找到平衡点:害虫外形严格参照标本,但通过夸张的“龇牙咧嘴”表情增强戏剧性;描述香椿药用价值时,用“树爷爷的绿药箱”代替生硬的专业术语。这种创作思路催生出独特的艺术张力——在书中读者既能看到工笔描绘的香椿羽状复叶,也能读到“丫丫用树汁给受伤小鹿包扎”的童话情节。

这场用乡土作“颜料”的跨学科美育实践给学校带来的改变远不止于此。学校西北角的荒地被改造成“乡土植物观察园”,由学生负责记录植被变化;语文学科增设“家乡故事采风”单元,数学教师带着学生计算香椿亩产效益。最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一次家长会上,当学生用绘本讲解“为什么要保护古树”时,原本打算砍掉老椿树扩建车位的家长默默放弃了计划。

现在,学校创作室里依然热闹非凡。架子上陈列着新项目的雏形:关于桑干河湿地候鸟的观察日记,记录传统夯土墙技艺的立体书……正如参与创作的教师所说:“我们播下的不只是绘本的种子,更是一双双重新发现美的眼睛。”在这片土地上,一场静悄悄的文化觉醒正在发生——当学生用画笔勾勒家乡时,他们也在描绘属于自己的文化底色。

涿鹿县武家沟学区的实践为乡村美育提供了鲜活范本。它证明:当教育真正扎根乡土时,手机游戏不再是唯一的诱惑,枯叶堆里也能翻出童话。那些曾被忽视的苹果花与香椿芽,既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美育的源泉。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