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五掌骨颈骨折又称“拳击手”骨折,多见于青少年或中年男性,主要是在握拳状态下击打硬物使第五掌骨颈部受到纵向暴力所致,约占手部骨折的20%,骨折形态多表现为远端向掌侧移位,断端向背侧成角。如果成角超过30°,由于小指屈肌和第3掌侧骨间肌变得松弛,可以使屈肌腱的功
第五掌骨颈骨折又称“拳击手”骨折,多见于青少年或中年男性,主要是在握拳状态下击打硬物使第五掌骨颈部受到纵向暴力所致,约占手部骨折的20%,骨折形态多表现为远端向掌侧移位,断端向背侧成角。如果成角超过30°,由于小指屈肌和第3掌侧骨间肌变得松弛,可以使屈肌腱的功能在生物力学上显著减弱,因此,30°也是该部位所能允许的最大成角畸形度数。
今分享一例青年“拳击手”骨折,经闭合复位成功后再次外伤导致骨折再移位,经二次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成功病例。
就诊情况
患者男性,17岁,外伤致右手小指肿痛伴活动受限1小时来诊。
查体:右手小指掌指关节处肿胀,压痛明显,掌指关节活动受限,末梢血运可,皮肤感觉可。
经查X线片诊断为:右手第五掌骨颈骨折(背成角约50°)
治疗:天医正骨提按手法:小指掌指关节屈曲90°,一手沿近节指骨长轴向背侧提远段骨折,一手向掌侧按压骨折近端,鹅颈塑型铝板固定,鹅颈处支撑掌骨头,防止掌骨头向掌侧再移位。
首诊:断端背成角约50°
复位情况
急诊复位后力线完全矫正
随访情况
2天后,在家不慎磕碰患指,二次外伤导致骨折再移位。
二次复位力线纠正,家长反复叮嘱保护患指。
4周临床愈合,去固定功能锻炼
6周骨痂明显,力线良好
6周外观无异常,屈-伸指功能恢复良好
讨论分析
拳击手骨折,无论是掌骨头还是掌骨颈处骨折,多数患者经闭合复位能够达到解剖对位,或满足成角<30°功能复位标准,非手术治疗外固定方法包括握绷带固定、伸直位石膏固定或塑型铝板固定等。塑型(鹅颈)铝板具有固定范围小,操作简便,掌骨头支撑力点明确等优点,目前临床应用广泛。临床工作中,患者依从性或外固定松动等原因导致骨折再移位情况屡见不鲜。非手术治疗需医患合作,固定早期(2周)内及时拍片复查了解骨折对位情况,检查外固定松紧程度,及时调整固定,确保掌骨头有效支撑,以免再移位,影响患指功能,避免再次手术治疗。
作者:邢加辉 赵洪洲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为转载内容,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配合采取保护措施,以保障双方利益。
为什么要投稿?是为了记录自己的医学之路!是为了与更多的骨科同道交流分享!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而受益!让传播知识成为一种习惯,是“玖玖骨科”让你投稿的理由!
来源:阿漫聊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