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桐×马潍|从戈壁矿脉到城市动脉:解码智慧交通的中国方案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4 21:02 1

摘要:2025年智慧交通行业步入技术红利释放期,前景可期。截至2024年,中国智慧交通市场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细分市场中,智慧城市交通占比超40%。

2025年智慧交通行业步入技术红利释放期,前景可期。截至2024年,中国智慧交通市场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细分市场中,智慧城市交通占比超40%。

面对矿山“4D”的工作环境(危险Danger 污染Dust 枯燥Dullness 困难Difficulty),希迪智驾驻扎荒漠五个月,创下无人驾驶矿卡全球最大混编作业纪录。从矿山再到城市,希迪智驾以车路协同技术为核心,又在公交系统中开创了主动优先通行的新模式。

矿区与城市道路,危险与拥堵,这些传统交通的顽疾如何被人工智能逐一破解?从荒漠到城市,从无人矿卡到智慧公交,希迪智驾如何用代码和算法破解交通在安全、效率和成本之间的“不可能三角”?

本期桐频TTone对话希迪智驾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马潍博士。

矿山无人拓荒者

在我国西北地区盆地灼热的阳光下,远处天山雪峰与近处1600万吨级露天煤矿的繁忙作业带形成强烈对比。

在这片繁忙的矿区,56台希迪智驾研发的无人驾驶矿卡与近500台有人驾驶车辆混合协同作业,在8公里长的运输大道上精准穿梭。这样的无人化矿山已经在江苏、湖南以及西北等多地常态化无安全员运行。

背靠雪山的国家能源集团露天煤矿 2024年6月已常态化无安全员运行

田桐:

马博士好,我了解到,在创造世界最大的无人驾驶混编作业纪录之前,希迪智驾团队驻扎在矿山调试研究了五个月,最终才使无人矿卡顺利通过各项测试。是什么让你们坚持矿区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呢?

马潍:

我们认为矿山是无人驾驶技术的首要应用场景,因为它的需求最为迫切。矿山的工作环境可以用“4D”来概括:危险(Danger)、污染(Dust)、枯燥(Dullness)和困难(Difficulty)。所以我们专注于矿山无人驾驶,不仅是因为经济效益,更是因为它能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

江苏句容台泥矿区的清晨与深夜 无人矿卡7X24小时常态化安全运营

田桐:

在一天的24小时中,矿卡可以在全无人的情况下自动完成装载、卸载、充电、运行等一系列工作吗?

马潍:

对,我们现在所在的江苏句容台湾水泥矿区,是行业内实现的首个全矿山无人化项目。这14辆无人驾驶矿车自2022年至今,已实现零事故运行800余天。即使在行进过程中遇到恶劣天气等情况,无人矿车也能保持高效作业。常态化无人运行,如果有其他故障发生,我们也有远程人工接管功能(接管情况极少发生),确保作业不间断。

田桐:

成本和效率具体如何量化?

马潍:

在句容矿,希迪智驾无人矿卡的作业效率已达到人工驾驶的1.04倍,能耗成本降低88%,刹车能量回收技术让重载下坡的矿车实现了节能运行。同时,省去了司机的人工成本,国内同类型矿区投资回报周期一般在12到18个月。

田桐:

除了运输环节,像挖掘等其他环节也会是无人操作吗?

马潍:

挖掘环节我们采用了远程驾驶技术。一辆挖机配备七八辆矿车,而且我们的无人矿车可以自动排队、装载和卸载,这些复杂运作都实现了无人化。

田桐:

2025年,业内人士预测智慧交通行业将步入技术红利的释放期,可以说政策、技术与市场需求对企业来讲都十分重要。您对这项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国际化应用前景有怎样的见解呢?

马潍:

今年可以说是矿山无人驾驶的元年,订单非常多。国内许多大型矿山已经明确了实现无人化运输的时间表、路线图。国际上,我们的技术也得到了认可,正在与葡萄牙、沙特、澳洲和中国台湾等多个地区的矿山合作。

希迪智驾助力沙特哈伊尔城 搭建智慧生态建设平台

田桐:

您认为矿山无人驾驶技术的核心优势是什么?

马潍:

核心优势在于安全、效率和成本的全面提升。我们通过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技术,不仅提高了作业效率,还彻底消除了人为事故风险,同时大幅降低了运营成本。

恰恰是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的技术突破给了我们“屠龙宝刀”,可以提供改变整个行业商业模式的力量。

智慧的车 聪明的路

在长沙梅溪湖车水马龙的街道上,希迪智驾的智慧公交系统正悄然运行。这些公交车即使在早晚高峰的拥堵中,依然能够保持高效运行,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为市民提供准时、便捷的出行服务。

为了验证智慧公交究竟是否“智慧”,我做了个测试——邀请我的朋友开私家车,和智慧公交同时出发、沿相同道路行驶,最终智慧公交比私家车还快30秒。

田桐:

马博士您好,作为普通乘客,体验智慧公交的过程中,我没有特别大的感受。想请教您,它智慧的点究竟在哪里?

马潍:

智慧公交首先是一个正常的公交车,关键在于它在通行过程中,红绿灯会优先放行,让它先走。它与普通公交相比,整体时间缩短了40%-50%左右,原来40多分钟,现在20多分钟就可以。这样可以提高准点率,吸引更多人选择公交,减少私家车使用,从而降低拥堵和碳排放。

智慧公交

田桐:

简单来说,红绿灯知道公交车来了要先让它通行,依靠的是希迪智驾研发的专利产品“主动式公交优先”,怎么理解这个技术呢?

马潍:

车路云一体化技术指的是,车上装有设备,通过特定频率向红绿灯发送信号,告知公交车的状态,如晚点、重载等。红绿灯收到信号后,会根据算法匹配,决定是否优先放行。这个技术从2018年开始推广,我们国家在这一领域可以说是走在了世界前列。

智慧公交模拟示意图

田桐:

作为第一个将V2X技术大规模应用在城市道路的公司,希迪智驾的智能公交最先在长沙的全国首条开放道路智慧公交示范线试运行。最初“智慧公交”的想法是谁想到的?这样的一套系统从无到有,公交车司机和乘客的接受度高不高?

马潍:

最早这个概念是由长沙市的领导提出来的,他说,公交是整个城市的一个交通拥挤的痛点,它应该承载更多的乘客。改善公交体验,其中一点就让公交走的快一点,甚至比开车上下班快,那么大家就会愿意坐公交。

田桐:

那在具体设备安装成本高吗?使用这个系统的公交票价会更贵吗?这套系统的收益是否可以量化呢?

马潍:

不贵,改装一套设备一两万块钱,设备成本通常在两年内收回,之后便是纯收益。票价和普通公交也一样,但时间上缩短了、载客率提高了,多一个载客就意味着少一个人开车,城市就不那么拥挤了。

车路云一体化下的智慧城市

田桐:

目前即便在早晚高峰时段,长沙梅溪湖的这条智慧公交依然能够借助数据交互的优势,通过精准调控红灯截断与绿灯延长的时长,实现公交快速通行。那么在迭代升级的过程中,这些设备有什么变化?

马潍:

设备从早期较大到现在越来越小,集成度更高、更轻量化。从2020年我们的第一条智慧公交线开通,现在已经改造了2000多辆车,覆盖了72条路线,这个规模在全球范围内也是最大的。我们的系统还在重庆、成都、常德、沈阳,甚至中东等海外地区都有部署,反响都比较好。

智慧未来

田桐:

可不可以这么理解,这套系统其实是先有需求,我们再进行研发,那从哪开始着手呢,需求和研发、或者说市场和技术,哪个是导向呢?

马潍:

它是一个相互迭代的过程。首先,技术是基于车路云一体化的大革命。其次,需求源于实际应用场景,比如市领导提出改善交通的需求。我们经过调研和反复碰撞,工程师团队才提出了利用最新技术解决交通问题的方案。

智慧交通的原理

田桐:

城市交通牵涉的部门非常多,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如何去协调各方呢?当时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马潍:

对,需要协调交警、城管、公交公司等,牵一发而动全身。长沙交警在这方面比较创新,愿意调整红绿灯设置以改善交通。其实不仅仅是使用场景,我们也受益于国家的完整产业链,每个环节都可以快速提供定制化的产品,整个系统才能迅速搭建起来。

长沙智慧定制公交线路示意图

田桐:

这一点也是很多科技创业者向我分享过的,比如激光雷达,很多自动驾驶公司都经历了激光雷达由美产向国产的转换。

马潍:

是的,激光雷达最初在硅谷发明,我们公司成立时,一台美产的激光雷达价格高达70万人民币。但现在中国的激光雷达品牌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甚至超越了国外品牌,价格也已大幅下降。比如大疆的激光雷达在2019年就将价格降到了4000块左右。我们现在主要使用的是国内激光雷达。

田桐:

希迪智驾目前在自动驾驶与智能网联领域拥有135项发明专利、107项实用新型专利及83项外观设计专利。那我们现在整个产业链上还有“卡脖子”的地方吗?

马潍:

目前算力是我们最大的瓶颈。我们主要使用英伟达的芯片。英伟达的新一代芯片算力比上一代有显著提升,每个芯片上有2080亿个晶体管,单片算力达到了20 petaFLOPS,性能非常强大。不过如果未来出现“卡脖子”的情况,我们也有备选方案。

芯片 图源pixabay

田桐:

算法、算力和数据是过去十年技术革命的三大支柱,可以说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巨大的技术变革。从技术上讲,我们目前有没有可能突破英伟达负责的算力部分呢?

马潍:

算力确实是一个挑战,但我们相信会逐步突破。比如华为和地平线已经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在车载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使用多芯片方案来弥补差距,这在成本上也可能是更优的选择。

您能否描绘一个理想当中的未来智慧交通图景?

马潍:

我希望未来大家能更多地利用公共交通完成固定路线的通勤。而私家车则可以保留,用于满足自由出行的需求,比如买菜、看病、旅游等。事实上,像日本东京、纽约这样的城市,居民很少开车上下班,更多依赖公共交通。

田桐:

但北京、上海这样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交通高峰期的严重拥堵是目前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通勤变成了一件“痛苦”的事。

城市拥堵 图源pixabay

马潍:

在中国,人口密集,公共交通本应非常发达,但近年来由于公交体验差、客流量少,导致公交线路被削减,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我们的技术目标就是打破这个怪圈。通过增加公交运力并结合智慧交通技术,让公共交通更便捷、更吸引人。

Tech Tone

田桐视角

在矿区的风沙中,我登上一辆没有司机的无人驾驶矿卡,驾驶舱空无一人,方向盘却精准转动;回到温暖明亮的室内,我坐在远程驾驶的操纵器前,通过轻轻触碰控制杆就可以指挥挖机在指令下精准移动,装载、卸载,动作流畅自如。

没有尘土飞扬,没有噪音侵袭,远程驾驶让危险的矿区作业变得安全而高效。这一刻,我真切感受到代码和算力正在重新定义传统矿业的边界。

智慧交通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对人类出行方式的重新思考。当技术与人文相遇,创新与坚持结合,我们或许能为未来书写出更美好的答案。

来源:田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