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又活跃了!发热、咽喉疼痛、咳嗽!连续3周居门诊流感样病例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5 17:33 1

摘要:今年春季怪得很,门诊里发烧咳嗽的人一波接一波,嗓子像吞刀子一样疼的、咳得整晚睡不了觉的、烧到39度退了又烧的,排长队等核酸、抗原、呼吸道联合检测。你以为是流感?结果一查,又是新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今年春季怪得很,门诊里发烧咳嗽的人一波接一波,嗓子像吞刀子一样疼的、咳得整晚睡不了觉的、烧到39度退了又烧的,排长队等核酸、抗原、呼吸道联合检测。你以为是流感?结果一查,又是新冠

不是说疫情结束了吗?不是说已经“乙类乙管”了吗?怎么又回来了?而且一来就冲上了门诊流感样病例的第一名,连着三个星期霸榜。

别说你没注意,连我们这些老医生都得承认,这波来得有点突然。

最让人头疼的不是病毒,而是大家心态的落差。前两年,一发烧就紧张得不行,现在呢,烧到38.5还在犹豫要不要去医院。有人以为得过一次就百毒不侵,有人觉得打了疫苗就万事大吉,结果现实啪啪打脸。

这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局面:新冠没走,只是换了种方式存在。它不像当初那样搞封控、做核酸,但它还在传播,还在让人发烧、咳嗽、嗓子疼,甚至住院。

为什么突然又多了这么多人中招?其实并不突然。新冠病毒一直在变异,现在流行的XBB、JN.1这些新毒株,传播力更强、免疫逃逸能力更高。你上次感染是去年或前年,那时的抗体早就不顶用了。

而且季节变换,气温忽冷忽热,空气湿度低,病毒特别活跃。室内通风差、人群聚集多、口罩摘得早,病毒就像鱼跃龙门一样,逮到机会就冲上来了。

门诊里最近一个特点特别明显:多是年纪不大的年轻人感染。他们去年感染过一次,今年又中招。

咽痛得说不了话、咳嗽到吐,甚至还有人发烧后全身酸痛、乏力一整周。虽然大多数症状不重,但拖得久,影响工作生活,特别烦人。

有个小伙子,27岁,做互联网的,前阵子来找我,说连续五天低烧、咳嗽、嗓子痛得不敢说话,吃了三种感冒药都没用。

我一查抗原,阳了。他一脸懵,说自己去年12月才感染过,怎么又来了?我告诉他,病毒变了,你身体的记忆对不上号了,这就像你换了门锁,但钥匙还用旧的,开不开门是正常的。

这波感染的另一个明显变化是:症状更集中在上呼吸道。咽痛、咳嗽、鼻塞、打喷嚏、发烧,肺部症状相对少了。跟以前那种一下就“阳肺”的情况不一样,但也不能掉以轻心。特别是有基础病、免疫力差的人,还是可能发展成肺炎。

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感染后症状反复,发烧退了又烧、咳嗽拖一个月、嗓子刚好又开始鼻塞。这不是病毒一直没走,而是身体恢复慢、免疫系统还在“收尾战斗”。有时候不是病毒的问题,而是你身体太累了。

现在门诊里还有不少家长带娃来看病的,小孩咳得一晚上睡不好,家长心疼得不行。

孩子免疫系统还在发育,感染新冠后容易高烧、抽搐、呕吐。虽然大多数孩子症状也不重,但这波感染量大,医院的儿科都快挤爆了。

说到这,有人问:那现在我们该怎么办?是不是又要开始囤药、抢口罩了?不用慌,但也不能不当回事。

首先,如果你发烧、咳嗽、喉咙痛,别一味当普通感冒看,特别是症状严重或者持续超过3天的,建议做个呼吸道联合检测,确认到底是新冠、流感,还是别的病毒感染。对症下药,不要乱吃抗生素

其次,戴口罩真的还是有用的。别觉得这是过去的事了,现在公共场所、密闭空间、医院、地铁,戴上口罩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别人。你不想得第二次,那就别轻视病毒。

还有一点,这波病毒对身体的消耗还是比较大的。很多人感染后出现“长新冠”症状,比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疲劳、睡眠不好。这些不是你太矫情,而是病毒确实“伤脑筋”。

一个医生朋友感染后整整一个月都觉得脑子转不动,查资料、写病历效率都下降,最后还是靠规律作息和锻炼慢慢恢复的。别小看这些“后遗症”,它们是真实存在的。

至于有没有必要再打疫苗,这个问题不少人都在问。

答案是:看你个人情况。如果你上次打疫苗或感染已经超过半年,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免疫力低的人,建议考虑加强免疫,但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现在国家也在跟进新版疫苗的研发和推广,适配新毒株的疫苗已经在一些地区使用。未来可能会像流感疫苗一样,每年打一针,针对当年的主流病毒株

这一波的感染潮,其实是提醒我们:疫情没过去,只是换了条赛道。病毒在变,我们也要变,不能还用两年前的心态对付现在的新冠。

我们得学会和它共处,但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有准备、有节奏、有节制地应对。就像我们对待高血压、糖尿病一样,不怕它存在,就怕你不管它。

说到底,新冠不是洪水猛兽,但也不是普通感冒。它介于两者之间,既不能过度恐慌,也不能掉以轻心。你越了解它,越知道怎么应对,它就越拿你没办法。

所以,不要以为“阳了就完事”,也别以为“得过一次就没事”。它在变,我们也要跟上。别让上一波的“轻症经验”误导你对下一波的判断。

这次门诊的高峰可能还会持续几周,病毒不会说走就走。但只要我们有常识、有准备,就能少受罪、少花冤枉钱、少跑医院。

如果你身边有发烧、咳嗽、嗓子疼的亲朋好友,别急着下“感冒”结论,先观察、再检测、然后合理处理。别硬扛,也别乱吃药。

身体是自己的,健康不是靠侥幸,而是靠日常的点滴积累。病毒不可怕,怕的是你不当回事。我们对它了解得越多,它就越少有机会偷袭我们。

别让“放松”变成“放弃”,别再让自己成为下一个“反复阳”的例子。新冠还在,战斗还没结束,但我们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手忙脚乱的自己了。

我们有经验、有工具、有判断力,只要不松懈,它就伤不了我们。

参考文献:
[1]刘文英,陈晨,赵云生. 2024年春季呼吸道病毒感染流行趋势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24,40(04):486-490.
[2]王晓娟,李宁,苏珊. 新冠病毒XBB变异株的传播特征与免疫逃逸能力研究[J].中华病毒学杂志,2024,40(02):123-129.
[3]陈志宏,刘晓峰,李珊. 新冠病毒感染后“长新冠”症状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对策[J].中国临床医学,2024,31(06):987-992.

来源:医者老周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