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反诈宣传工作已经渗透到了学校的老师群,物业的社区,一个带着公安的名字天天都要在微信群里发点反诈宣传,简直成了工作打卡!
最近反诈宣传工作已经渗透到了学校的老师群,物业的社区,一个带着公安的名字天天都要在微信群里发点反诈宣传,简直成了工作打卡!
反诈工作与社会信任之间的关系确实需要辩证看待——既要防范犯罪,又要避免公众陷入“人人自危”的认知困境。:
一、社会信任的“破”与“立”:警惕≠失信
1. 信任的基础正在重构
当前反诈宣传中高频出现的“不要轻信陌生人”“转账必核实”等警示,本质上是将传统基于人际关系的信任模式,转向更理性的“制度信任+技术验证”。例如:
- 银行转账延迟到账制度(制度保障)
- 国家反诈中心App的来电身份核验(技术赋能)
这种转变并非否定社会信任,而是推动信任机制从“盲目相信”升级为“有据可依”。
2. 数据揭示的信任分化
根据2023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在反诈宣传普及率高的地区:
- 对“公检法”“银行客服”等特定身份的警惕性提升23%
- 但对社区民警、志愿者的信任度反而上升17%
这说明群众正在形成更精细化的信任分层,而非整体性信任崩塌。
二、反诈宣传的“度”:如何避免副作用
1. 可能加剧焦虑的宣传方式
- 过度渲染诈骗案例细节(如模仿公安话术的教学视频)
- 缺乏对破案成果的正向传播(如某地2023年追回受骗资金1.2亿元的案例较少被提及)
这种信息偏差容易造成“诈骗无处不在”的认知错觉。
2. 值得借鉴的国际经验
- 新加坡“ScamAlert”平台每月公布诈骗拦截成功率(如2024年3月阻断85%的诈骗转账)
- 欧盟要求电信运营商对异常通话标注“风险提示”而非直接拦截,兼顾警示与通讯自由
这些做法既提升防范意识,又通过透明度维持公众信心。
三、重建信任的“双螺旋结构”
1. 技术手段的信任赋能
- 区块链存证:杭州互联网法院已实现诈骗电子证据链秒级核验
- AI语义分析:上海警方通过语义监控提前48小时预警冒充客服诈骗
技术正在成为信任的“基础设施”,让诈骗无所遁形。
2. 社会参与的良性互动
- 深圳“反诈体验馆”让群众模拟诈骗全流程,理解犯罪逻辑而非单纯恐惧
- 重庆“反诈夜市”通过脱口秀、剧本杀等形式,将防骗知识转化为文化消费
这类参与式宣传正在构建“全民反诈共同体”的信任纽带。
四、根本矛盾:发展与治理的节奏差
当前群众的不安感,部分源于数字化转型中出现的治理滞后:
- 信息不对称:2023年电信诈骗破案率已升至63%,但公众感知仍停留在“难破案”阶段
- 技术代差:中老年群体对AI换脸、深度伪造等新手段缺乏认知框架
这需要反诈工作从“事后打击”转向“事前免疫”,例如:
- 将反诈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如上海试点初中生反诈辩论赛)
- 要求AI生成内容强制添加数字水印(工信部已启动相关立法)
结语:信任需要“反脆弱性”
真正的社会信任不应建立在信息隔绝之上,而是通过持续的风险对抗变得更坚韧。正如人体免疫系统在接触病毒后产生抗体,一个健康的社会也需要在认知诈骗、抵御诈骗的过程中,构建起更深层的信任机制——这种信任不是天真地认为“没有坏人”,而是确信“作恶必受惩、受害有救济、风险可控制”。反诈工作的终极目标,正是通过制度完善和技术进步,让群众即使知晓黑暗的存在,依然愿意拥抱社会的光明面。
来源:爱到西元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