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一周以为感冒,检查竟是新冠复阳!医生提醒:症状已悄然变化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7 05:54 3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这两天身边感冒的人真多。”这是不少人最近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地铁上咳嗽声此起彼伏,办公室里纸巾盒成了抢手货,药店的感冒药、退烧药销量又跟着飙升。可你有没有留意,有些“感冒”,其实并不是普通的感冒?

就在前不久,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一项数据显示:2025年春季以来,全国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率再次出现轻微波动,部分地区复阳病例明显增加。虽然大多是轻症,但症状表现已不再“经典”,很多人误以为是上火或者换季感冒。这正是让人掉以轻心、延误就医的关键陷阱。

“新冠复阳”这词听起来有点陌生又熟悉。很多人以为感染过一次就“毕业了”,可现实却是,病毒没那么轻易放过人。特别是一些抵抗力本就偏弱、或有基础慢性病的人,复阳后不但症状不典型,恢复也比第一次更慢。

咳嗽一周、低烧不退、身体疲乏……一不留神,就成了“复阳”的典型信号。

说到底人们对新冠的认知,还停留在前几年的“发烧、咳嗽、嗅觉丧失”这些老三样。可病毒早就“学聪明”了,悄悄换了个马甲,再次潜入人群。

它不再声势浩大,却更擅长“潜行”。

有不少人咳了半个月,以为是“老火汤没喝够”,结果一查,居然是新冠复阳。这时不仅自己受罪,家里老人、小孩也跟着一起中招。

病毒没有消失,只是换了种方式出现。而我们最大的误区,就是以为“过去的疫情已经结束”,于是对每一次咳嗽都不再上心,对身体发出的信号视而不见。

在临床上复阳患者的表现越来越隐匿。不像首次感染那样容易察觉,有的人只是“嗓子不舒服”,有的人则“老是犯困”,甚至还有人完全没有症状,直到做体检时才发现肺部有问题。

病毒就像个“躲猫猫高手”,一旦你放松警惕,就可能被它钻了空子。

新冠病毒的变异速度已经超出很多人的想象。从最开始的“德尔塔”到后来席卷全球的“奥密克戎”,如今的变异株已经逐渐改变了攻击模式。它不再一味“猛攻”,而是讲究“潜伏”“拖延”,让人身不由己地慢慢虚弱。

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范围内新冠病毒变异株中,XBB系列占比超过七成。这一系列的变异毒株,最大特点就是“传播力更强、症状更轻、持续时间更长”。也就是说,感染者可能不会立即发高烧、重咳,而是“慢性消耗型”:早上精神不好,晚上咳嗽加重,几天后体力下降,稍微一动就累。

这类“慢性型新冠”,往往最容易被误判成普通感冒、鼻炎,甚至是过敏。

临床上曾遇到一位四十多岁的男性,咳嗽咳了十来天,吃了不少止咳药都没见好,还以为是“气管炎老毛病犯了”。后来做了核酸,结果显示复阳。拍个胸部CT,才发现肺部已经有了轻微的炎症改变。

这类“假感冒真新冠”的现象越来越多。医生们有时候都感慨:病毒变了,病人的认知却还停留在原地。

很多人对“复阳”有误解,以为只是检测残留,没什么大碍。但实际上,复阳可能意味着病毒在体内重新活跃,特别是对免疫力差的人来说,可能引发更复杂的并发症。

比如说,有些老年人复阳后没有发烧,但精神状态明显变差,食欲下降,走路没力气。这其实是病毒在“偷走”身体的能量。而一旦忽略这些信号,到了医院才发现肝肾功能已经受损,治疗难度也会随之加大。

更糟的是,有些人复阳后还坚持上班、带娃、熬夜应酬,结果免疫系统彻底崩盘,病毒趁虚而入,引发肺炎、心肌炎等严重问题。

“新冠后遗症”这个词听起来似乎遥远,其实就在很多人身边悄悄上演。

像是反复咳嗽、嗓子发干、嗅觉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变差……这些症状在不少复阳者身上都被发现。有人甚至复阳之后半年内都感觉“脑子卡顿”,工作效率明显下降。

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布报告指出:约有百分之十的感染者在康复后数月仍有明显不适感,称之为“长新冠”现象。

这个“长新冠”,不是说病毒在体内没清除干净,而是身体在与病毒对抗后留下的“战斗创伤”。就像一场大病之后,身体需要时间慢慢修复,但很多人却急着恢复原来的生活节奏,反而延长了恢复期。

最常见的误区,就是以为“熬一熬就过去了”。

现实却是,有些人熬着熬着,就熬进了病房。临床上有不少患者在康复初期就大吃大喝、熬夜加班,结果本该一两周恢复的病情,拖了一个多月。

“身体不是铁打的,病毒也不讲情面。”

有人问医生:“那是不是复阳了就得马上住院?”其实不一定。关键在于对待自己的身体要有“敬畏之心”。一旦发现自己长时间咳嗽、疲劳、呼吸不畅,就应该立刻就医,不能再“硬扛”。

这时候检测手段就显得格外重要。不能再只凭“有没有发烧”来判断是否感染,应该结合核酸检测、抗原检测、血氧饱和度、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方式综合评估。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指氧仪,就能在你不知不觉中发现肺部缺氧的风险。

在治疗方面,轻症患者以休息、观察、对症处理为主,切忌乱用抗生素或激素类药物重症或基础病患者则需要多学科联合管理,尤其要注意心肺功能、肝肾指标的变化。

日常预防更是关键。别以为打过疫苗就“万事大吉”,疫苗可以降低重症率,但不能完全阻止感染或复阳。健康的生活习惯才是最强的“免疫盾牌”。

规律作息、适当锻炼、均衡饮食、保持好心情,这些看似简单,却是最有效的保护方式。

尤其是春季多变的气候,要特别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咳嗽不是病,咳起来真要命。”这句老话在这个春天格外应景。

别再以为咳嗽就是“上火”了,别再把疲劳当成“没休息好”。我们要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给它应有的尊重和照顾。病毒不会因为我们忙就放过我们,健康才是最硬核的底气。

你以为的新冠已经结束,其实只是换了张脸再次出场。

这一次,它不再大张旗鼓,而是悄无声息地走近你。它会藏在你觉得“不碍事”的咳嗽里,也会埋在你以为“只是累了”的疲惫中。

真正的健康不是靠运气,而是靠警觉和自律。别让“以为没事”的侥幸,变成“真的出事”的开始。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新冠病毒监测报告》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冠变异株传播趋势分析》

3. 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长期症状研究报告》

4.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新冠复阳现象临床观察研究》

5. 上海市呼吸疾病研究院《2024年新冠后遗症临床病例分析》

来源:普外科王医师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