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感染率上升?不必恐慌,可防可治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2 15:28 2

摘要: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监测数据,2025年4月至5月初,全国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病毒阳性率从7.5%升至16.2%,住院病例阳性率从3.3%升至6.3%,新冠病毒已超越流感成为当前呼吸道传染病首位病原体。南方省份感染率略高于北方,部分早期暴发地区增幅已趋缓。此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监测数据,2025年4月至5月初,全国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病毒阳性率从7.5%升至16.2%,住院病例阳性率从3.3%升至6.3%,新冠病毒已超越流感成为当前呼吸道传染病首位病原体。南方省份感染率略高于北方,部分早期暴发地区增幅已趋缓。此轮疫情主要因人群抗体水平下降及年初流感低流行后免疫防线松动所致。当前流行株为NB.1分支(XDV谱系),其免疫逃逸能力增强,但致病力未显著变化,重症率低于历史峰值。感染者以轻症为主,症状包括低热、咽痛、咳嗽,病程约3-7天,但老年人及基础病患者仍需警惕重症风险。新毒株NB.1虽具较强传播性,但致病性未超过此前JN.1等变异株。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新冠导致的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比例为3.3%-6.3%,低于鼻病毒(6.9%-11.2%)。治疗策略:早期抗病毒药物是关键1. 药物选择与使用原则国内现有七款抗新冠药物,包括进口药莫诺拉韦、奈玛特韦/利托那韦,以及国产先诺特韦、阿兹夫定等,价格从180元至千元不等。专家共识明确,抗病毒药物需在感染初期(发病3-5天内)使用,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降低重症风险。抗病毒药物并非“特效药”,需严格遵循适应症,如高龄、基础疾病等高危人群优先使用,且须医生评估药物相互作用及肝肾功能。医疗机构药物储备充足,患者无需囤药。2. 对症治疗与中医辅助对于轻症患者,退热、止咳等对症处理仍是基础。国家卫健委此前建议,中西医结合可提升疗效,在抗击新冠的战役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关注的是康缘药业的散寒化湿颗粒,作为3.2类中药创新药,是继“三方三药”后首个获批的新冠肺炎治疗中药药物,散寒化湿颗粒由中国科学院仝小林院士的“寒湿疫方”演化而来,已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中。据介绍,散寒化湿颗粒成方于新冠肺炎疫情早期,集合了汉代麻杏石甘汤、汉代葶苈大枣泻肺汤、明代达原饮、宋代神术散、清代藿朴夏苓汤等五大经典名方。而且散寒化湿颗粒率先启动全球首个多中心轻/中型新冠病毒感染中西药头对头研究,,结果显示散寒化湿颗粒在“改善轻/中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相关症状”、“至持续临床恢复的时间”、“显著缩短患者咳嗽、咽痛、乏力的消失时间”、“显著缩短患者体温复常时间”等方面均具有优势。散寒化湿颗粒是目前唯一一款与西药进行头对头对照研究的中药抗疫产品。这一研究为中医药在新冠防治中的应用提供了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钟南山院士新冠预防建议 :1. 加强基础防护: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减少聚集。2. 合理备药:家庭可储备基础药物,但避免盲目囤积。3. 轻症居家管理:无症状或轻症患者建议居家休养,注意营养与休息。4. 症状监测:若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等症状,需及时就医。5. 环境与习惯:保持室内通风,避免食用过烫或高嘌呤食物,提倡“七分饱”饮食原则。6. 心理健康:避免恐慌情绪,科学认识病毒致病力减弱的特点。避免“群体感染”误区:短时间内大规模感染可能加剧医疗压力,并催生新变异株。重点人群:65岁以上老人或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肿瘤患者、器官移植受者),更应加强防护。钟南山院士预测,目前仍处在爬坡阶段,预计6月底前结束流行,持续6至8周时间。呼吁公众保持科学防护,避免恐慌,同时警惕流感与新冠叠加风险。新冠病毒的长期存在要求社会持续关注脆弱群体,并通过科学防控、合理用药降低健康威胁。既不过度用药,也不延误重症识别,才是应对疫情的核心策略。”

来源:感悟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