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非政府组织是怎么“走出去”的? | 国政学人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5 22:51 2

摘要:来源:Wang, Y, "Chinese NGOs ‘Going Out’: Depoliticisation and Diplomatisation,”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 Vol.55, No.2, pp.249–27

中国非政府组织“走出去”:去政治化与外交化

作者:Wang Ying,荷兰莱顿大学莱顿区域研究中心讲师。

来源:Wang, Y, "Chinese NGOs ‘Going Out’: Depoliticisation and Diplomatisation,”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 Vol.55, No.2, pp.249–275.

导读

中国的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化是一种新兴现象,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以前关于中国非政府组织国际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些非政府组织的非话语性组织行为上。相比之下,本文旨在通过对组织性话语的研究,进一步研究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化及其对全球公民社会和国际发展界的影响。本研究遵循归纳逻辑,首先从中国非政府组织如何展示其国际发展项目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采用定性内容分析法处理中国非政府组织产生的大量话语信息,以揭示中国非政府组织如何展示其国际发展项目的模式或特征。同时,在此基础上探索这些话语特征如何通过回避化、权威化、合理化和道德化这四种话语合法性策略来帮助中国非政府组织实现合法化。

从文章的整体结构来看,首先,作者介绍了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化,包括其定义、规模和资金来源,并讨论了中国政府对这一过程施加影响的现有证据;接着,作者提出了一个包含两层话语分析的分析框架:以定性内容分析来展示中国非政府组织关于其国际发展项目的话语特征;根据话语合法性框架研究这些话语特征如何帮助中国非政府组织获得合法性;之后,作者在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政府如何在没有明确干预的情况下,通过中国非政府组织国际化的合法性来源来影响中国非政府组织的行为,以及中国非政府组织国际化对全球公民社会的影响。

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化与话语分析方法

中国非政府组织针在发展中国家或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援助相关活动被视为中国政府所鼓励的“走出去”进程的一部分。在本文中,“走出去”和“国际化”可以互换使用。尽管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国际项目规模有限,但是中国非政府组织拥有多样化的资助渠道,其国际化不依赖政府资助,大部分资金来自于公司,包括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

本文对中国非政府组织的话语进行了两层分析。第一层调查了中国非政府组织关于其国际发展项目的话语中表现出哪些特征,第二部分考察了这些话语特征如何帮助中国非政府组织获得合法性。其中,定性内容分析 (QCA) 被用于第一层分析,它是一种通过编码和识别主题或模式的系统分类过程对文本数据内容进行主观解释的研究方法。通过 QCA 研究的话语是中国非政府组织公共文件中的组织话语,主要通过两个渠道收集。首先是16个活跃于国际化的中国主要非政府组织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官方文件(如年度报告)上发布的公开声明。第二个是腾讯公益的国际募捐广告,腾讯公益是中国国际项目的主要公共筹款网站。总共有660份文件(每篇新闻稿、微信文章或年度报告都被视为一份文件),其中包括45个中国非政府组织在2015年至2021年期间的91份英文文件(有些只是中文版本的翻译)。大多数中国非政府组织只通过第二个渠道进行研究。根据非政府组织国际化数据库(NGO Internationalisation Database),这项分析涉及近一半拥有国际项目的中国非政府组织。为了全面了解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做法,深入研究了16个组织,代表了具有国际发展项目的各种中国非政府组织,包括 4 个政府主导的非政府组织和 12 个非政府主导的非政府组织。

分析的第一步是简化数据并使每个分析单元具有可比性。根据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公开声明和文件内容,每份文件中的所有文本和图像被分为四个主题组之一:1.目的(中国非政府组织为什么要开展国际项目?);2.问题(他们关注的问题和背景是什么?);3.行动(他们做什么以及如何做?);4.结果(他们实现了什么?)。这四个主题组是非政府组织项目的基本要素,广泛适用于研究一系列非政府组织的不同文件内容。这就需要对意义单位进行识别和编码,这些单位是单词、句子或段落的最小单位,包含彼此相关的方面,并有助于回答研究问题,这些最小的意义单元又分为类别和主题。

在这项研究中,从意义单元中产生了两类:“发展”话语和“国际”话语。第一类是指展示中国非政府组织如何将他们的项目描述为“发展”的话语。特别是,关注更广泛的特征,即他们如何呈现其发展项目的动机、背景、行动和结果,而不是关注发展的某个特定方面,例如参与、赋权或伙伴关系。第二类包括展示中国非政府组织如何看待其项目的“国际”性质的话语。通过归纳可以发现,“发展”话语在很大程度上是软慈善话语;这些被确定为“慈善话语”,以反映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项目主要是慈善捐赠和服务的事实,它们被描述为“软”,以强调它们对慈善项目的描述没有批判性反思。“国际”话语分为三个子类别:显性外交话语、隐性外交话语和其他国际话语。

对文本和图像的分析揭示了两个特征,即去政治化和外交化。去政治化是指避免讨论政治原因并为国际发展问题提供政治解决方案的行为。中国的非政府组织通常关注不发达的症状,而不是进行政治上的批判性反思,例如,避免讨论不平等和社会正义等政治问题。此外,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在国际项目中发挥外交作用,将自己包装成来自中国的友好大使。去政治化和外交化的趋势在所有四个主题组中都很明显。第二层分析更进一步,解释了中国非政府组织话语中确定的特征如何帮助他们在国际化中合法化或避免自身合法化。合法性是一种普遍的感知或假设,即一个实体的行为在某种社会构建的规范、价值观、信仰和定义体系中是适当的。合法性是一个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沟通的过程,涉及行动和话语。为了生存和维持自身,非政府组织必须以一种在特定社会制度中被认为适当的方式进行沟通。

以软慈善话语实现发展活动去政治化

中国非政府组织很少使用任何话语来解决不发达的系统性原因或触及不平等和社会不公正等政治问题。中国非政府组织的话语在很大程度上是软慈善话语。这种话语侧重于不发达的症状,强调以非政治化的视角看待国际发展问题;而不是反思导致不公正的全球权力关系的批判性观点,即所谓的全球公民教育中对发展的批判性理解。软慈善话语的分析文本表明,软慈善话语由四个主题组构成:目的、议题、过程和结果。

在目的方面,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宗旨陈述通常具有积极的内涵,其构建通常以“使某事变得更好”或“提供某物”等简单形式,避免在其宗旨和声明中涉及与(不)平等和(不)公正相关的词汇,倾向于将慈善工作理想化,从而将读者的注意力从分配不公正或不平等的更深层次问题上转移。

在议题方面,当中国非政府组织描述议题或需要采取行动的情况的背景时,他们通常会根据一系列陈述来构建议题,强调接受者缺乏什么,并使用统计数据来显示议题的严重性。然而,关于为什么会这样,很少有发人深省的论述。导致可怕情况的最常用原因是自然灾害、冲突和战争。自然灾害通常被视为人类无法控制的事情,因此没有利益相关者对此负责,而提及冲突而不反思其原因可以掩盖其他更深刻和系统的原因。所有问题都被描述为自然发生的事情,非政府组织只是从他们现在的位置来看待它们,但没有批判任何系统和可能被被追究责任的机构。

在行动方面,当中国的非政府组织描述他们如何开展项目时,这些话语避免了对所有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和机构)的负面态度。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将官员的角色作为其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他们的行动在官员允许的范围内。他们将权威的支持视为合法性的来源,遵守政府允许的方法,而不是批评政府机构在发展中的作用。

在结果方面,中国的非政府组织通常基于有形和直接的、通常是可量化的结果来说明结果。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有形的、可量化的和即时的结果往往对于捐赠者更加具有吸引力,因为他们更容易看到慈善的结果,同时可以防止深层次的问题被暴露,避免了挑战和怀疑。深层次问题的解决通常需要不容易量化的长期解决方法。

因此,作者认为,中国非政府组织的话语和表现中缺乏对全球发展问题的反思性、批判性和变革性的理解。在阐述项目目的时不涉及不平等或不公正问题,将发展问题构建为一系列具体的 "缺乏",将商品和服务作为快速、可量化的解决方案。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对全球发展提出了一种简单化的看法,而不是对全球问题的系统性原因进行批判性反思和解决全球不公正问题。

以外交话语实现发展活动外交化

与许多大型而成熟的发展型非政府组织不同,这些组织的使命和身份是全球性的,其话语几乎与起源国无关,而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则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无论是明示的还是隐含的,中国的非政府组织都倾向于通过把自己塑造成中国的友好大使来外交化自己的角色。他们的国际项目通常关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特别是这些行动如何积极促进中国的形象和外交关系。

在目的方面,一些中国非政府组织明确使用了中国官方外交事务中经常使用的话语,例如“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支持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民心相通”和“提升中国形象”。 这种带有外交内涵的话语很少被孤立使用,总是与关于慈善的话语一起使用。当外交涉及中国官方的外交或战略话语时,如“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和“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外交色彩往往是明确的。

在议题方面,当中国非政府组织提出一个议题的背景时,他们通常会将中国或中国政府带入讨论中。他们这样做的一种方式是在介绍非政府组织本身的计划或成就之前,先提及中国政府对解决问题的贡献。在介绍他们为什么致力于解决一个问题时,一些非政府组织提到,帮助国际社会是中国的责任。这些声明暗示非政府组织开展国际项目的原因之一是帮助履行中国的国际责任。在介绍他们的项目所在国家时,一些非政府组织使用的语言将这些国家描述为中国的邻国,即使它们在地理上并不接近。通过“邻里”的概念,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将话语从一个组织提升到国家层面,因为邻里是指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通常表示密切的关系或友谊。

在行动方面,外交化通常通过推广中国文化作为项目的一部分来呈现。例如,一些中国非政府组织将中国文化作为捐赠的一部分:这些礼物印有龙、京剧或熊猫的图像,表明了超越慈善事业的信息。这些礼物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提醒接收者这些礼物不仅来自该组织,还来自中国。对中国的非政府组织来说,弘扬中国文化和捐赠物品是两件可以结合起来的好事情,他们认为中国文化很有价值,并将其作为表达友好的一种方式。另一种外交途径是在非政府组织在东道国开展活动时展示中国国旗。一些非政府组织在项目启动仪式上赠送中国和东道国的国旗。两国官员经常参加此类仪式。有时,中国非政府组织会在现场展示中国国旗,尤其是在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时。展示中国国旗可以传递强烈的外交信息,并暗示一个项目得到了中国政府的认可,以促进中国与东道国之间的关系。这与其他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在海外开展人道主义行动时经常故意不展示国旗的行为有很大不同。中国的非政府组织也经常表现出强烈的国家认同感,这些非政府组织主要将自己定位为中国非政府组织,而不是国际非政府组织。

在结果方面,中国非政府组织通常会使用当地受援国的证词,这些证词充满了对中国的钦佩和感激之情。通过在公开演讲中加入与中国相关的反馈,非政府组织强调他们的国家身份而不是他们的组织身份,该组织将其最重要的成就之一视为提升了中国的形象。

除此之外,中国的非政府组织也会利用外交以外的话语来构建其项目的国际性质,其中最常用的话语是“humanitarian spirit (人道主义精神)”及其变体和 “大爱无疆 (big love without borders)”一词及其变体。“人道主义精神”和“爱无国界”的使用表明,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已经认识到人道主义和世界主义价值观与国际化有关,但他们不认为人道主义和世界主义的价值观与其活动的外交化之间存在差异,因为前者应该促进民族国家以外的价值观。相反,人道主义和世界主义话语可以很容易地与外交话语相结合。

以外交话语实现发展活动外交化

(一)回避化

回避是一种话语策略,其中某些话语不存在,以避免冒合法性风险。中国的非政府组织避免使用与不平等和不公正相关的批判性话语,并且在描述其目的、阐明关切问题并说明其行动和结果时避免挑战任何政府机构。这种话语实践避免了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失去合法性的风险。中国的非政府组织避免采取对抗性的方式,并表现得像海外的慈善服务组织,他们的论述也回避敏感话题,对社会问题不加批判,这与中国非政府组织在海外参与的活动是一致的。从回避性策略中可以看出,非政府组织小心翼翼地避免那些可能被国家视为批判性和敏感的话语,避免因此失去合法性。

(二)权威化

权威化指通过引用权威以获得合法性,任何被赋予机构权力的人,例如父母、官员或专家,或者通过法规、法律或政策。就中国非政府组织而言,权威特指国家权威,与之相关的联系可以为中国非政府组织在各种政府机构和中国公众面前赢得合法性。授权策略直接表明,国家通过成为合法性的主要来源,影响了中国非政府组织的话语。利用官方话语、举例说明国家行动、以话语方式表明国家的认可已成为中国非政府组织获得合法性的主要手段。在中国非政府组织的话语中,授权有三种常见的子类型:遵从(conformity)、合规(normalisation)和确认(confirmation)。

遵从指的是中国非政府组织经常使用“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官方话语。这些话语旨在通过表明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努力符合中国的国家战略来获得合法性。通过响应高层战略和信息,并在国际事务中提出和谐、互联互通和友好等政治正确的概念,中国非政府组织为各种监管程序铺平了道路,并应对来自国家和中国公众的各种挑战。 通过声明一个国际项目的主要目的是 "响应金砖四国倡议",非政府组织期望像金砖四国倡议这样的国家战略具有不可挑战的权威性,并以此使他们的工作合法化。

合规指的是由于某组织做了某事,因此该行为变为正常或自然。一些中国非政府组织在描述非政府组织本身正在做什么之前,先说明其他组织特别是中国政府已经做了什么,从而使得自己的行为合法化。

确认是一种合法化策略,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承认和认可,使中国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合法化。这种常见的合法化策略常以政府代表团、奖励或财政或实物支持的形式出现,认可本身可以来自中国政府或接收国。网站和出版物上的图片展示了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其中包括中国和受援国政府官员,这传递了强烈的权威信息。 无论政府是否参与项目,政府官员的出现都意味着他们的支持和认可。

(三)合理化

合理化是通过参考社会实践的效用来合法化。为了作为合法性,这些与话语建构相关的目的或效果必须包含道德化的元素,这种元素通常会根据目标受众所重视的某些道德标准触发积极的价值观。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国际项目具有外交意义的三种最常见的目的类型是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以及提升中国的形象和文化。结果通常通过受益人对中国的认可和赞赏的信息来呈现。这些信息是中国非政府组织在促进中国国际关系和形象方面取得成功的证明。这反映出,中国非政府组织的目的或结果背后的价值是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有利于国家利益的行动会受到重视和被合理化,国家利益成为合理化的关键部分。

(四)道德化

道德化通过道德价值观来获得合法化,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常通过引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文本中的段落来表现中国的道德价值观,通过这种方式,中国的非政府组织适应了中国受众的观念。类似的表述也经常被中国领导人和外交官在公开演讲中使用,因为它们是中国官方身份的主要话语来源,并被公认为中国软实力的要素。

从合理化与道德化策略中可以看出,中国非政府组织的话语建构与中国政府所认同的价值观以及展现价值观的方式是一致的,通过使用国家认可的话语,非政府组织复制了国家话语,并有可能被认定为国家宣传的代理人。

中国非政府组织对全球公民社会的影响

第一,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从而使得其与世界其他非政府组织相区分,并导致其无法融入全球公民社会结构。因此,中国的非政府组织不仅增加了国际发展中的非政府组织数量,而且还增加了一个新的类别。国家认同在中国的非政府组织中已经很普遍,而政府却没有具体和实质性的动员。如果国家开始动员更多资源来扩大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化,它将更加强大。

第二,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很难在全球公民社会中做出变革性的政治变革。作为灵活、创新的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通常被期望提供能够以国家和主流发展系统无法实现的方式在现实中产生变革性变化的发展实践。非政府组织的特点是能够代表人们自下而上的利益和向政府问责,但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只将自己定位成友谊使者,支持和平团结和不干涉。这一立场虽然表现出对多样性的尊重,但是回避了评判、对抗和转变,导致在国际中人权受到侵犯且无法确保正义的地方所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

词汇积累

Going out

走出去

Authorisation

授权

Depoliticisation

去政治化

Diplomatisation

外交化

译者:于依言,国政学人编译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

校对丨苌晨 张睿哲

审核丨施榕

排版 | 张奕睿

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来源:国政学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