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泾川县飞云镇,胡建聪的名字是乡亲们心中的“定心丸”。三十三年来,他从一名普通医生成长为卫生院院长、县人大代表,始终坚守基层,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医术守护健康。如今的飞云镇卫生院,中医馆患者络绎不绝,院区整洁明亮,年接诊量从0.3万增至1.1万人次,中医药服务占
泾川县融媒体中心
在泾川县飞云镇,胡建聪的名字是乡亲们心中的“定心丸”。三十三年来,他从一名普通医生成长为卫生院院长、县人大代表,始终坚守基层,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医术守护健康。如今的飞云镇卫生院,中医馆患者络绎不绝,院区整洁明亮,年接诊量从0.3万增至1.1万人次,中医药服务占比从17%跃升至63%,患者满意度达98.7%,这些变化背后,凝聚着胡建聪的智慧与汗水。
破困境:泥泞院落变暖心医院
2020年,胡建聪接任院长时,卫生院条件艰苦:煤锅炉取暖隐患多,雨天院区泥泞不堪,中医诊疗几乎是空白。面对群众“看病难”的呼声,他带头启动“民生改善百日攻坚”。
改造从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入手。他白天坐诊,晚上制定方案,将闲置空间改造成200平方米的中医馆;推进煤改电工程时,连续两个月驻守医院,连地砖缝隙都反复检查。
“胡院长对每个工程都特别用心,经常能看到他在施工现场监督指导,正是因为他的认真负责,我们卫生院才有了这么大的变化。”飞云镇卫生院副院长刘永恒说。
四年间,九个惠民项目落地:硬化院区、新建党建活动室、引进智能设备……卫生院焕然一新,成了百姓口中的“家门口的县医院”。
守健康:24小时在线的“生命守护者”
“患者的需求,就是出发的号角。”这是胡建聪常说的话。作为院长,他坚持每日接诊,深夜抢救患者、凌晨冒雪出诊的事迹传遍全镇。疫情防控期间,他带领全院职工连轴转:设置疫情监测点、发热诊室,组织核酸采样,自家却成了“过路站”。2021年,他的家庭被授予泾川县抗击疫情"最美家庭"荣誉称号。
“胡院长总是以身作则,不管多忙多累,他都坚持亲自接诊患者,我们看在眼里,敬在心里。”卫生院护士张艳说。在他的带动下,全院职工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在公共卫生服务中,他带头走遍11个村组。老叔刘拴虎说道:“胡院长每月都来访视,帮我干农活,还教我做穴位按摩、眼保健操。”五年来,100余场义诊惠及6000多人次,健康档案从“纸面台账”变成了“动态守护”。
兴中医:让传统医术扎根乡土
走进中医馆,艾草香气扑面而来。胡建聪正为肩周炎患者行针,三寸银针精准刺入肩髃穴,原本皱眉的患者渐渐舒展了面容。“中医不是古董,要解决实际问题。”他独创“五步教学法”,每周开设中医小课堂,要求全员掌握拔罐、艾灸等10项技术。如今医院里的医生都成了他的“铁杆粉丝”:“跟着院长学了针灸疗法,治腰腿痛立竿见影。”在他的推动下,卫生院中医馆日均接诊10余人次,年接受中医适宜技术诊疗患者2000多人次,月均中医适宜技术收入1.5万元,中药饮片使用量较之前翻了两倍。“胡大夫的针灸太管用了,我这失眠多年的老毛病,扎了几次就好多了。”患者赵交奇感激地说。
“以前老百姓觉得中医神秘难懂,现在我们用简便验廉的方式服务大家,越来越多人愿意尝试中医、信任中医。”胡建聪说。如今,中医馆成为卫生院的特色品牌,传统中医药在基层焕发出新的活力。
育人才:传承岐黄薪火 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
“独木难成林,得让技术留下来。”胡建聪深谙基层医疗人才短缺的困境,创新推出“双轨育人”模式:一方面选派骨干医师赴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先进技术;另一方面邀请专家来院授课,夯实理论基础。“进修回来后,我学会了很多中医诊疗方法,现在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了。”进修归来的医师赵杰说。
作为甘肃省五级中医师承教育项目的指导老师,胡建聪在院内推行“传帮带”模式,建立“骨干带教、全员普及”的人才培养体系。他坚持“跟诊教学、口传心授”,带着学生查房问诊、辨析病例,每周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从理论讲解到实操指导,把三十余载积累的临证经验倾囊相授。在他的匠心耕耘下,卫生院中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从最初的“单打独斗”到如今的“全科皆兵”,全院医护人员均能熟练运用中医适宜技术。
“要让中医药在基层扎下根,关键是要培养带不走的人才。”胡建聪说。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卫生院的服务能力,更让“简验便廉”的中医药服务惠及全镇百姓。
三十三载光阴,胡建聪用青春和汗水诠释着基层医者的初心与坚守。他是群众信赖的“健康守门人”,是中医传承的“基层播种者”,更是基层医疗事业的“实干先锋”。正如他常说的:“我的岗位在基层,我的职责就是守护好一方百姓的健康。”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他正以坚定的步伐,继续践行着医者的使命与担当。(泾川县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文文)
来源:甘肃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