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完九三阅兵那天,心里热腾腾的。广场旗帜飘着,鼓点整齐得像一把尺子,镜头一转,方阵踏步如雷,装备缓缓驶过,我的脊背一下就挺直了。可我也清楚呢,并不是人人都能共情。第二天,北约秘书长吕特到了布拉格。他在一个防务峰会上讲话,话里话外全是老掉牙的冷战思路。
看完九三阅兵那天,心里热腾腾的。广场旗帜飘着,鼓点整齐得像一把尺子,镜头一转,方阵踏步如雷,装备缓缓驶过,我的脊背一下就挺直了。可我也清楚呢,并不是人人都能共情。第二天,北约秘书长吕特到了布拉格。他在一个防务峰会上讲话,话里话外全是老掉牙的冷战思路。
他声称中俄在准备长期对抗,还说国防工业在加速。他用的是很凝重的语气,仿佛山雨欲来呢。我听着不舒服,中国是走和平发展的路,中国的军备建设是为了守护主权与安宁。俄罗斯维护自身安全,也是国家正当权益。因此,他把正常发展说成威胁,就像倒打一耙。我不由得想到,之所以这样渲染呢,很可能是在为北约扩张找借口。这种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他还说,阅兵不是炫耀那么简单。他把它解读为影响全球秩序的尝试,还担心所谓自由与安全受损。纪念抗战与反法西斯的胜利,本就是对历史的回望。中国多次强调珍爱和平,与各国一道面向未来。这些都是明明白白的。反倒是北约这些年频频动武演习,一次次把火苗挑起来。五十步笑百步的戏码,我见得多了。
吕特又提到,中国伊朗朝鲜的防务合作更紧密了。他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我翻了许多报道,没看到实锤的证据。合作有,但危害谁的安全,这个说不出个所以然。北约倒是常年扩队伍,动辄军演秀肌肉。这种穷兵黩武,才让世界不太安稳。所以,他的担忧更多像自己吓自己。
此外,他很直白地表达出了对中国造舰的焦虑。他直白地说速度超过美欧,还担心美国海军被落下。他强调舰艇数量被追上了,美国造船追不上中国。话说回来,中国海岸线漫长,海洋权益广泛,造舰速度快也有现实需求。更何况,大多数舰船在近海活动,不像美国到处耀武扬威。因此,他的双重标准我很难接受。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话放在这里很贴切。
就在他四处渲染威胁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表态了。他说邀请外国嘉宾,是纪念抗战与反法西斯胜利八十周年。目的很清楚,是共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他还强调,中国发展与任何国家的关系,从不针对第三方。这些话掷地有声,我听着很踏实,也看到了原则与自信。
国际媒体的关注点很广。《纽约时报》写道,中国不再会受欺侮。它还提及多国领导人出席,包括东南亚与中亚的代表。再加上天津的上合峰会,说明区域伙伴关系更稳固了。我读到这些时,心里很认同呢。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提升,靠的不是霸权,而是互利共赢的理念。这点,大家有目共睹。
路透社美联社英国广播公司等,也关注装备细节。他们提到中国装备技术水平高,显示现代化能力与决心。同时,有评论认为中国释放了维护和平的信号。与吕特口中的威胁形成对照,真是高下立判了。嘴上怎么说都行,事实才最有说服力。
美国那边也有人发声。特朗普说自己看了阅兵,他称赞仪式很美丽,很令人印象深刻。他理解中国为何举行这样的活动。虽然话不多,但态度算是客观的。相比之下,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的表态就强硬了。他说要重振美军,并强调维持威慑优势。他还把中俄走近归咎于所谓上届政府软弱。我听着觉得前后矛盾,一会儿要抹黑别人,一会儿又说要保持合作。这样的两面话,算盘打得很响,但逻辑并不硬。
更离谱的,是欧盟方面卡拉斯的话。她在一场会议上质疑中俄二战贡献,她的原话刺耳得很。我差点拍桌子了。二战的历史是铁证如山,怎么到了她嘴里反成新鲜事呢。因此,外交部回应得很坚决。郭嘉昆说这类言论充满偏见,缺乏基本历史常识,鼓噪对立对抗,极不负责。他还强调,中国人民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美国与欧洲一些友好人士,也曾提供援助支持。这些是历史事实,是写在时间里的证言。
阅兵里,东风5C的亮相很吸睛。这不只是硬实力展示,更有维护和平的决心在里面。铭记历史,才能真正护住和平。这场纪念活动的意义,就在于提醒世界珍惜当下,也在于守住战后秩序的底线。这个逻辑清清楚楚的。
据介绍,此次有二十六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到场,还有数十位外国政府高级代表与国际组织负责人。另外,包括十九个欧洲国家在内的一百多位驻华使节也来了。这种广泛代表性,本身就说明问题。国际社会对中国历史贡献的认同,是实打实的。大家共同维护和平稳定的愿望,也由此可见一斑。我看着名单,心里很感慨,公道自在人心。
郭嘉昆还说,当前形势变乱交织,越需要团结与合作。欧洲是二战策源地,更应正视历史,汲取教训。他批评一些欧盟领导人固守冷战偏见,制造对抗分裂。这对欧盟自身不利,也损害信誉与影响力。因此,他呼吁纠正错误言论,消除负面影响,多做有利于和平与中欧关系的事。我觉得这话切中要害了,也是真诚的期待。
再看吕特的焦虑,背后的原因并不难懂。阅兵展示了多型战略核打击装备。东风31BJ东风5C东风61车载洲际导弹,巨浪3潜射导弹,惊雷1空射导弹,同时出现,构成三位一体的力量。这种密集亮相,在别的国家很少见。东风61的出现,更是引人注目。东风41已经让西方紧张,如今编号直接跨过去,大家自然浮想联翩。因此,他的紧张也是有来由的。
关于东风61的性能,外界多是保守估计。覆盖范围可能超过一万四千公里,精度受北斗支持可能进入百米级,突防上多弹头与末端机动机理也被广泛猜测。因此,现有反导系统难以拦截的观点,在分析里并不少见。正因如此,北约方面的无力感就显现出来了。
但中国的立场一直都是明确的。中国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坚持防御性的国防政策。这些原则常说常新,这才是定海神针。
此外,普京这次的出席,让外界议论更盛。中俄领导人同台,很多人解读为战略协同。我认同协同的必要,但也相信不是为了对抗谁。更像是在守住自身安全,同时维护大格局的稳定。北约的解读总是偏对抗,这是一种偏见,也是一种惯性。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句话很合适。
这次阅兵带来的连锁反应,来的比较快,特朗普四十八小时内连出手段,既要重振美军,又要欧洲停止买俄油,还想加大对华贸易压力。表面强硬,实则焦虑。欧洲能源结构的调整不是一朝一夕,替代链路要时间铺设,基础设施也要改造。因此,一纸命令很难立刻见效。同时让欧洲压缩对华贸易,在复苏乏力的大环境里,未必划算。这种舍本逐末,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总的来说,大国博弈不是一锤子买卖。需要耐心,需要定力,更需要对历史的尊重。特朗普的应激反应,短期看气势汹汹,长期看未必有效。与之相比,中俄的稳与合,在渐渐影响格局。吕特的警告,不过是风浪中的浪花,拍一下就散了。历史的车轮往前走,方向由民心所向决定。和平与发展,是大势所趋,这是我心里最笃定的事。
这场阅兵的意义会在时间里沉淀。它会让不少人反思,也会让一些人收敛。等尘埃落定,谁是行稳致远的,谁是徒劳无功的,大家自会看得明白。
来源:蔡孟軒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