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詹姆斯第15次来上海,场外黄牛票只涨了三倍,远不如当年乔丹首秀时一条毛巾炒到5000块。
詹姆斯第15次来上海,场外黄牛票只涨了三倍,远不如当年乔丹首秀时一条毛巾炒到5000块。
二十一年前,浦东机场外蹲了五千人,只为了看乔丹走出通道十秒。
那时没有微博热搜,没有直播,消息靠口耳相传。
学生翘课、白领请假,黄牛把票价从200抬到2000,还是秒光。
现场安保比春运还多,灯杆上全是人。
现在球馆外的队伍依旧长,却安静许多。
粉丝先问能不能带自拍杆,再问周边是不是限量。
秩序变好,激情稀释。
原因有三个,拆开看会发现,这其实是整个NBA中国生意的缩影。
乔丹第一次来,中国球迷第一次面对面看到活的传奇。
2004年,全国只有CCTV5和少数地方台播NBA,大多数人靠报纸和盗版碟认识他。
神秘感拉满,见面等于圆梦。
詹姆斯十五趟跑下来,球迷习惯了他每年来一次,连酒店都熟门熟路。
再加上疫情几年线上活动多,真人反倒没那么稀奇。
新鲜感像可乐,开瓶就跑气。
2004年耐克把乔丹中国行办成了品牌升级事件,发布AJ19代,还在长城办大秀。
乔丹本人既是球员又是老板,站台就是历史。
詹姆斯这次更多是推广联名款和智能手环,商业亮点平铺直叙。
国潮崛起后,年轻人买鞋先看设计再看谁穿。
明星光环溢价被国货分流,动辄抢鞋的疯狂场面越来越少。
当年追乔丹的是70、80后,手里有钱,情怀最浓。
追詹姆斯的主力军是95后、00后,手机里有二十个APP,游戏直播、电竞赛事比篮球更香。
注意力被切成碎片,偶像再大牌也只能占一小块。
现场一位95后球迷说,如果当天有LPL决赛,他可能直接在家看电脑。
这话听着像玩笑,数据不会骗人。
腾讯电竞财报显示,2024年LPL夏季赛日均观赛人数比NBA季后赛多一千多万。
NBA和中国市场的关系这几年起起伏伏,热搜位置被本土赛事、电竞、演唱会轮流挤占。
联赛整体热度下降,球星光环自然打折。
球迷不再为见面挤破头,更愿意花时间研究球衣细节、球鞋科技、数据统计,消费方式转向理性。
詹姆斯的线下签售依旧要抽签,球衣销量还是第一。
只是排队的年轻人手里拿着计算器,算完二级市场溢价再决定买不买。
万人空巷已成过去,理性消费成为常态。
现场黄牛透露,詹姆斯同款球衣在闲鱼上加价不到一百块就能收,转手空间比去年少了七成。
乔丹当年一条毛巾卖五千的神话,今天听起来像上古传说。
未来球星再来中国,可能不再强调人山人海的排面,而是多做一场三对三互动、一次社区篮球课,让年轻人亲手摸到地板、听到战术板。
数字时代,见面不如一起玩。
NBA想继续留在中国年轻人的首页,就得把线上直播、短视频挑战、线下体验打通。
谁能把一次握手变成一起投篮,谁就能拿到下一代的注意力。
来源:海上望归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