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莹等:小兴安岭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天河石饰品研究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2 14:14 2

摘要:天河石是一种颜色通常呈现绿色或者蓝绿色的宝石,具玻璃光泽,颜色美丽,有一定观赏性,由于具备块度大、解理特性易破裂等特点,所以,被古人类选择用于加工饰品。 我国目前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包含天河石饰品的遗址较少,其中,在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地区的桦阳、桃山两处遗址发现

天河石是一种颜色通常呈现绿色或者蓝绿色的宝石,具玻璃光泽,颜色美丽,有一定观赏性,由于具备块度大、解理特性易破裂等特点,所以,被古人类选择用于加工饰品。 我国目前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包含天河石饰品的遗址较少,其中,在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地区的桦阳、桃山两处遗址发现有新石器时代天河石饰品。 通过对两个遗址出土的天河石饰品原料成分、制作技术等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为进一步了解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对石质装饰品加工工艺、审美喜好等特点补充了材料,同时,也为研究古代社会的文化传播和区域间的相互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

天河石 ( Amazonite), 又称亚马逊石, 因最先发现于亚马孙河西岸而得名, 矿物学上属钾微斜长石中富含铷、 铯的亚种, 颜色通常呈现绿色或蓝绿色, 密度 2.3 ~ 2.5,莫氏硬度6 ~ 6.5。世界上天河石产地主要有巴西、美国、加拿大、俄罗斯、中国等, 其中, 中国国内产地主要有新疆、四川、内蒙古、甘肃、宁夏、河北、吉林等。 天河石晶体多呈板块状, 晶面具玻璃光泽, 具有颜色美丽、块度大、解理特性易破裂等特点, 兼具审美和加工方面的优势, 所以被古人类选择用于加工饰品。但是,由于天河石矿脉零散,难以规模化开采,故各地遗址中发现的天河石制品数量较少。

世界范围内天河石应用于装饰品的记录早已有之, 西亚、非洲北部和中部、美洲等地区都曾发现过少量的天河石饰品。西亚以色列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Eynan遗址(公元前12500—公元前8000年) 和Kefar ha - Horesh 遗址 (公元前8000—公元前6000年) 出土了天河石石珠制品。非洲北部苏丹地区发现新石器时代的 Shaheinab 遗址和 R12 墓地,出土了一定数量的天河石石珠制品。非洲中部尼日尔地区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天河石叶状坠饰。美洲地区内布拉斯加州新石器时代西德尼墓葬 ( 公元前2500—公元前2300年)发现了5件天河石坠饰。

目前, 关于天河石材质装饰品的研究相对较少, 主要集中在原料成分分析、产地追溯、民族学文化信仰分析等方面, 而对器形特征和工艺类型的研究则相对不足。董俊卿和干福熹等从文物科技分析的角度出发,对春秋至汉唐时期墓葬出土的天河石装饰品的元素构成进行了深入探讨;余红军和沈锡田通过显微紫外-可见光谱和显微红外光谱测试,分析了天河石颜色的吸收区域和成因;马光年、先怡衡和于春通过梳理我国早期天河石装饰品的发现区域,探讨了其文化传播趋势和产源;Daniella E·Bar-Yosef Mayer和Naomi Porat从民族学视角分析了以色列地区历史时期天河石装饰品与农耕社会文化信仰之间的联系;Andrea Zerboni和Sandro SAlvatori等人通过苏丹地区Shaheinab遗址和R12墓地出土的天河石石珠制品来研究其背后所反映的北非地区新石器时代贸易网络和社会复杂化问题。通过对天河石饰品的原料特征、成分构成和制作工艺等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更全面理解其破裂机理和工艺类型等。

一、小兴安岭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天河石

小兴安岭山脉纵贯黑龙江省中北部,属东北地区东北部低山丘陵区。西北以嫩江为界接大兴安岭支脉伊勒呼里山,东部连接三江平原,东南抵松花江畔,与张广才岭相接,西南与松嫩平原毗邻。目前,该区域的史前考古调查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发现的遗址数量不多。其中,桦阳遗址和桃山遗址位于小兴安岭南麓,保存有旧石器时代晚期、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期及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地层堆积,近年来,在遗址中出土了以天河石为原料的饰品。对这些天河石饰品的原料选择、加工工艺、技术方法等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为进一步掌握东北北部小兴安岭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石制装饰品特征提供可能。

1.桦阳遗址发现的天河石

桦阳遗址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南岔区桦阳经营所西北约1500米,松花江一级支流汤旺河左岸二级阶地上。2012年由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发掘。主发掘区地层堆积可分为6层,其中,第2层和叠压于该层下的2座房址属新石器时代,碳十四测年为4091—3897calBP。该遗址内出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天河石饰品共34件,从器物类型上看,包含带孔坠饰2件,有磨制痕迹的饰品残段6件,装饰品毛坯26件。

F2∶6928,坠饰,长11.8、宽5.9、厚4.7毫米,重0.36克,残。残存形状近半圆形,一侧面较平,一侧面圆弧,由较平一面单侧钻孔未通,孔残存直径约2.8、深约2.8毫米。两面均有磨光痕迹(图一,1)。

F1∶3,坠饰,长26.6、宽15.1、厚6.8毫米,重3.76克,微残。平面形状近水滴形,扁体,两侧均为平面,边缘较圆滑。靠近顶部可见两处钻孔,钻孔1采用对钻方式,孔径3.3毫米;钻孔2未通,位于钻孔1的左上方,孔径2.7毫米。两面均有磨光痕迹(图一,5)。

F2∶3394,装饰品残段,残长15.8、宽14.9、厚5毫米,重1.49克,破损较严重。平面残存形状近梯形,扁体,一侧面为弧面,有磨光痕迹,其余面残(图一,2)。

F2∶4757,装饰品残段,残长14.1、宽11、厚3.4毫米,重0.75克,底部残。平面形状近四边形,扁体,两侧均为平面,边缘较圆滑,除底面均可见磨光痕迹(图一,3)。

L470,装饰品残段,残长16.1、宽14、厚5.3毫米,重1.65克,破损较严重。平面残存形状不规则,顶部、底部和一侧均残,扁体,两侧面为弧面,边缘较圆滑,两面均有磨光痕迹(图一,4)。

T497,装饰品残段,残长26.9、宽19.8、厚14.6毫米,重10.06克,破损较严重。平面残存形状不规则,体较厚。磨面共5处,一处磨面为弧面,其他磨面为平面,均不完整,均可观察到磨光痕迹(图一,6)。

2.桃山遗址发现的天河石

桃山遗址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桃山林业局,地处小兴安岭和松嫩平原过渡地带,2011年发现,2013和2014年由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发掘。遗址地层堆积可分为4层,其中,第2层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碳十四测年为5000—5600calBP。该遗址内第2层共出土天河石饰品5件,从器物类型上看,包含装饰品残段3件、装饰品毛坯2件。

13TS06/29②D19∶88,装饰品残段,残长14.9、宽10.8、厚4.4毫米,重0.64克,破损较严重。平面残存形状近梯形,顶部、底部和一侧均残,扁体,一面为弧面,另一面残,边缘较圆滑,两面均有磨光痕迹(图二,2)。

13TS②A19∶401,装饰品残段,残长12.9、宽6.2、厚2.1毫米,重0.18克,破损较严重。平面残存形状近四边形,扁体,一侧可见磨面3处,均为平面,不完整,可观察到磨光痕迹;另一面可见破裂面特征,底部可见剥片疤1片,其余部分为解理面(图二,1)。

14TS6/6②E15∶10,装饰品残段,残长12.6、宽5.1、厚4.8毫米,重0.41克,破损较严重。平面残存形状近三角形,顶部、底部和一侧均残,扁体,两面均为平面,边缘较圆滑,两个面均有磨光痕迹(图二,3)。

13TS06/29②D19∶85,装饰品毛坯,残长13.1、宽12、厚4.8毫米,重1克。体扁圆,未见钻孔,可见磨面5处,通体有磨光痕迹(图二,4)。

二、研究和分析

为探讨桦阳遗址和桃山遗址中出土的天河石饰品原料成分、破裂特征、技术类型,进一步掌握小兴安岭地区天河石饰品钻孔技艺、制作技术等内容,采用显微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显微拉曼光谱仪(Raman)、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超景深光学显微系统这几种无损分析方法对桦阳遗址和桃山遗址出土的天河石饰品进行综合研究。

1.原料成分分析

本次取桦阳遗址和桃山遗址天河石饰品毛坯各1件(N159、14TS06/07②D15∶57),从化学成分、矿物谱学、微观形貌三个角度切入,分别应用显微X射线荧光光谱仪、显微拉曼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玉料基质进行成分测试和微观结构观察。实验在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文物保护实验室进行,

显微X射线荧光光谱仪型号是德国布鲁克公司生产Bruker M4 Tornado Plus,配有铑靶,工作电压为50 kV,测试光斑直径为20 μm;显微拉曼光谱仪型号是日本堀场公司生产Horiba XploRA PLUS,激发波长为532 nm,扫描范围选择在80~1500 cm-1,测试时间10s,叠加3次,选用50倍长焦物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型号是荷兰飞纳公司生产Phenom XL G2,放大倍数选择在1000~3000倍,加速电压为15 kV。

2件样品通过显微XRF进行成分测试(表一),对每个样品各选取3个较为纯净的部位进行打点测试分析,数据显示其化学成分基本一致,主要为Si、Al、K。AI2O3含量为19.13%~20.07%,SiO2含量为59.38%~61.07%,K2O含量为18.55%~20.53%,Na2O含量为0.17%~0.90%。成分比例和天河石,即微斜长石K[AlSi3O8]的理论化学成分基本匹配,天河石矿物化学成分较为稳定,本次测试结果与其他产地天河石基本一致,因此,从化学成分可以判定这2件样品皆为天河石。

2件样品在显微拉曼光谱测试中均显示151cm-1,259cm-1,284cm-1,450cm-1,474cm-1,510cm-1,653cm-1,746cm-1,813cm-1,997cm-1,1126cm-1等特征峰,这些特征峰与天河石的拉曼特征峰一致(图三)。其中,1200cm-1~800cm-1之间的吸收峰反映了硅氧四面体的伸缩振动,800cm-1~400cm-1之间的吸收峰反映了O-Si(Al)-O的弯曲振动和Si-O-Si(Al)的反对称伸缩振动,小于400cm-1处的拉曼峰是由金属阳离子和O之间(M-O)的振动及矿物晶体骨架间的点振引起。此外,根据前人研究成果,290cm-1和480cm-1附近两处拉曼峰的分裂程度可以指示硅酸盐矿物中的有序度,分裂程度越高代表有序度越高,其中,480cm-1附近有序度差异更为显著,高有序度的天河石此处峰位可以分裂成450cm-1及480cm-1附近两个峰。本次测得样品的拉曼特征峰在290cm-1附近分裂成259cm-1及284cm-1两个峰,且480 cm-1附近分裂成450cm-1及474cm-1两个峰,显示这2件样品的天河石矿物有序度较高,具有一定的产地特征。

2件样品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微观形貌方面的分析(图四),样品未进行喷碳处理且样品表面并非新鲜断口,因此,较难进行观察但仍可以在2000倍左右放大下看到2件样品均显示为致密的层状,且14TS06/07②D15∶57样品中可见一组平行的解理,解理面较为平整,偶见风化孔洞,这一具有解理的致密层状形貌和前人研究的天河石的微观形貌一致。

综上,通过三种测试方法,可从化学成分、矿物谱学及矿物微观形貌三个角度进行综合判定,确认2件样品均为天河石。显微XRF显示其成分主要为Al2O3、SiO2、K2O及少量的Na2O;显微拉曼光谱显示其特征峰均与标准天河石峰位匹配;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均为天河石典型的致密层状微观结构特征。

2.制作技术分析

天河石由于石料本身具备解理特性易破裂的特点,结合其自身特性,便于进行劈裂、磨光、钻孔等加工工艺。其中,玉石器类饰品常见的钻孔方法包括琢击、实心钻(桯钻)、空心钻(管钻)、先琢后钻、先挖后钻等。

琢击常使用石材对加工对象进行垂直击打整形,会在接触处形成点状疤痕,功能介于剥落和磨削之间,在控制形状方面优于剥落,在工作效率方面优于磨削,通过对孔缘处进行观察会发现存在贝壳状断口等琢击痕迹。实心钻(桯钻)可以采用小石钻钻孔,是钻孔中最常用的方法,孔洞内为凹陷,穿孔孔缘较锋利呈棱线,穿孔形状倾向于圆形。空心钻(管钻)可能使用竹管或者骨管固定在所需钻孔位置向下加压钻孔,顶部孔缘处较规整,孔底往往可见毛边或小台阶。

本次对样本的制作技术分析采用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石器分析实验室提供的奥林巴斯DSX1000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镜,光学10倍变焦模块,显示器放大倍数为20~7000倍,在桦阳遗址2件天河石穿孔坠饰表面进行原位观察穿孔处表面状况及剖面细节。

F2∶6928,通过使用超景深显微镜对其钻孔处进行42倍总倍率的观察,可见穿孔截面近梯形,穿孔形状近圆形,孔缘形态为棱线形,孔壁较平滑,可见轻微环状条纹。根据孔边缘的形态和孔内凹陷的特征,以及孔底无毛边和小台阶等现象,可以推断出使用了实心钻技术进行开孔。无论是实心钻,还是空心钻,都会在孔壁上留下环状条纹,通过孔壁的粗糙程度和是否存在晶粒状凸起,可以判断是否使用了砂子等研磨料。观察到的器表磨制痕迹在孔边缘处不连续,由此判断生产流程,钻孔是在磨制之后进行的,研磨料的使用迹象不明显。饰品的右半部分缺失,从断裂面观察,可能是由于加工钻孔时发生了崩裂(图五,1)。

F1∶3,通过使用超景深显微镜对其两处钻孔进行42倍总倍率的观察。钻孔1穿孔截面为两面错位对钻,剖面形状均为近梯形,未见中孔向一侧偏移,穿孔形状近圆形,孔缘形态呈弧线形,可观察到贝壳状断口,孔壁可见轻微环状条纹(图五,2)。钻孔2未通,穿孔截面近梯形,穿孔形状近圆形,孔缘形态呈弧线形,可观察到少量贝壳状断口,孔壁可见轻微环状条纹(图五,3)。通过两处钻孔孔缘处存在断口、孔底均无毛边和小台阶等特征的观察,判断钻孔1采用对琢成孔,且两处钻孔均为先琢制后采用实心钻技术的加工顺序。结合器表磨制痕迹在孔边缘处不连续,钻孔痕迹晚于磨痕,应是钻孔晚于磨制。

黑龙江小兴安岭地区已知含天河石饰品的遗址中,大部分均残存断块和毛坯,相对完整且可辨认器形的饰品较少,其中穿孔器的数量更少。在桦阳遗址中,发现的天河石材质穿孔饰品均为小型钻孔器,孔径小于4毫米,采用实心钻或先琢后钻技术进行开孔,研磨料使用迹象不明显。

三、讨论

装饰品作为晚更新世以来人类文化史上一类较特殊的遗存,广泛存在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社会中,并起着重要作用。从考古学角度看,自旧石器时代以来,装饰品作为古人类具有象征行为的重要证据之一,被认为是衡量人类行为、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为解释古人类生存行为与社会组织形态的发展和演化提供了独特的材料与视角。

我国目前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包含天河石饰品的遗址较少,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出土红山文化时期天河石坠珠1件(N2Z4-85M3∶2),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出土红山文化时期天河石珠4件(M7∶1、M29∶4、M29∶5、M30∶2),湖北荆州枣林岗遗址出土石家河文化时期天河石管1件(JZWM37∶5),陕西延安芦山峁遗址出土龙山时期天河石珠1件,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陶寺中期天河石管、石珠等制品5件。来源方面,我国已发现的天河石饰品多来自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墓葬;器物类型方面,主要以石珠和石管为主,多被用来制作坠饰、耳饰和串饰,通过陶寺遗址找到的天河石玉片,证明可能已经存在镶嵌工艺。

黑龙江省已经发现的包含天河石制品的遗址,除了桦阳遗址和桃山遗址之外,年代多已至早期铁器时代,如齐齐哈尔泰来县平洋砖厂墓地于24座墓葬中出土天河石饰品76件,战斗墓地于2座墓葬中发现了天河石材质的饰品5件。从来源方面看,黑龙江省内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天河石饰品出土于遗址内的房址中,早期铁器阶段大部分出土于墓葬中;从饰品类型上看,新石器时期的遗址中可辨认器形的天河石饰品以坠饰、串珠为主,平面形态多为圆形、水滴形,发展到早期铁器阶段开始出现石管,饰品的平面形态发展出长方形和近菱形,器形上推测以串饰为主;从饰品偏好方面看,串饰出现年代晚于中原地区,且未见天河石用于饰品镶嵌。

黑龙江流域在数千年的时间里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文化群体和谱系关系,其尚玉传统可追溯至9000年前的小南山文化中。广义范畴的玉石器概念,除了透闪石-阳起石质玉和翡翠,玛瑙、玉髓、绿松石、水晶等也被视作珍贵的宝石玉料,自新石器时代起便融入到先民的审美生活和精神信仰中。天河石有别于其他宝石,颜色介于绿色和蓝绿色之间,呈现出半透明或微透明的特质,双晶结构使得石料本身具备绿色和白色的格子色斑,有一定观赏性,应用于装饰品加工,有助于补充和丰富黑龙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时期装饰品的原料选择和文化内涵。

关于天河石饰品的考古学分析,目前仍处于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阶段,本次研究过程也囿于可用材料有限。随着考古发现的积累和研究资料不断充实,有助于推动天河石饰品研究向更深入和广泛的方向发展,进而揭示古人类在装饰品制作技术、工艺类型,以及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更多细节。

本研究通过全面分析小兴安岭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发现的天河石饰品,为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天河石装饰品研究增添了重要的实例。该研究有助于探讨新石器时代晚期东北地区,甚至是中国北方地区古人类装饰品制作技术和发展趋势等,为研究区域内人群交流演化、文化发展脉络等提供了新视角,一定程度上也填补了黑龙江省内对于天河石一类材质的装饰品在加工技艺、存在意义等方面的空白。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黑龙江考古发掘动态影像资料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2KGB141)的资助。

附记: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材料由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有骞研究馆员提供,并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其宝贵的指导与帮助。标本的显微X射线荧光光谱仪、显微拉曼光谱及扫描电镜显微镜数据检测工作,得到了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王荣教授、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王春雪教授及博士研究生宋家兴、辽宁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张雪微讲师和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宋鸽馆员的大力帮助。标本超景深光学显微系统的数据检测由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方启副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徐田运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来源:大明湖畔看今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