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则“剑桥大学研究发现:不吃南瓜和红薯,血糖反而降了”的说法在网上疯传,引发了不少人对这两种常见蔬菜的质疑。这是真的吗?还是又一次“标题党”的误导?
立秋之后,丰收的南瓜、红薯成了菜市场的“香饽饽”。很多人一边夸着“养胃润肠”,一边也在担心:“这东西甜,会不会让血糖飙升?”
最近一则“剑桥大学研究发现:不吃南瓜和红薯,血糖反而降了”的说法在网上疯传,引发了不少人对这两种常见蔬菜的质疑。这是真的吗?还是又一次“标题党”的误导?
从门诊来看,每年入秋后,血糖波动的患者不少。一些糖尿病人自觉饮食清淡,却总觉得血糖“控制不住”。
当问起吃了什么时,经常能听到“就吃了点红薯、南瓜,没放糖”的回答。看似健康的粗粮,为何会被质疑“升糖”?
确实,南瓜和红薯属于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它们的“甜”并非空穴来风。尤其是经过蒸煮之后,糖分更易释放,升糖指数(GI)也随之升高。南瓜的GI约为75,红薯约为70,理论上都属于“中高升糖食物”。
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吃不吃”,而在于“怎么吃”。不少人喜欢把红薯蒸软了当主食,或者把南瓜煮粥、打奶昔,还会加点蜂蜜或牛奶。这种吃法相当于“双倍碳水叠加”,容易造成餐后血糖迅速上升。
是否就意味着南瓜和红薯对糖尿病患者“百害无一利”?未必。膳食纤维含量高、饱腹感强、富含胡萝卜素和多酚类抗氧化物,这些都是它们的优势。国外不少研究也指出,适量摄入红薯与南瓜,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和延缓血糖吸收。
问题在于网络传播的所谓“剑桥研究”,大多未提及具体实验方法和样本数据,仅凭一句“吃了南瓜血糖升高”的结论就广泛传播,极容易误导公众。科学研究讲究变量控制和个体差异,不能“一刀切”。
临床中观察到,不少老年糖尿病人每餐都吃米饭,却坚持不吃红薯南瓜,结果血糖依旧居高不下。反倒是有人用红薯代替部分主食,控制总碳水摄入量,血糖反而更平稳。说明关键不在于“吃什么”,而是“吃多少、怎么搭配”。
从营养结构看,红薯富含抗性淀粉,有助于延缓餐后血糖上升。但这种抗性淀粉在高温蒸煮后会大幅减少,这也是为什么“隔夜红薯”比“现蒸红薯”升糖慢的原因之一。南瓜则含有丰富的多糖和类胡萝卜素,对免疫系统也有一定益处。
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吃南瓜或红薯作为主食替代。胰岛功能减退、空腹血糖超过8mmol/L的患者,若摄入过多易升糖食物,短时间内可能出现高血糖症状,甚至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
南瓜和红薯虽然营养丰富,但在中国传统饮食中常被归类为“辅食”或“粗粮”,很多人容易忽略它们的“碳水本质”。
尤其是中老年人常常在吃完米饭、馒头之后再加一块红薯或南瓜,相当于不知不觉中“加餐”了。
从饮食搭配角度来看,如果将南瓜或红薯与蛋白质丰富的食材如鸡蛋、豆腐、瘦肉或牛奶一同食用,可以降低整体GI值,减缓葡萄糖释放速度。这比单独大量摄入要安全得多。
中英饮食结构差异也值得一提。欧美人习惯以红薯泥、南瓜汤为高热量菜品,常加黄油、奶油、糖分调味。而中国人更多将其作为清蒸或煮粥使用,相比之下热量摄入更低。所以所谓“剑桥研究”是否适用于中国人群,不能照搬。
从医学角度看,影响血糖的因素远不止“某一种食物”。总糖摄入、餐后运动、睡眠质量、胰岛素敏感性等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南瓜和红薯的“罪名”,很多时候只是“饮食搭配不当”的代罪羔羊。
临床上也见过一些“吃得极少还高血糖”的患者,深入分析后发现问题根源在于缺乏运动、应激过大或胰岛素抵抗严重,而非“吃了什么甜的”。这就像一个桶,不是哪个木板短,而是整体结构出了问题。
有基础代谢问题者、糖耐量异常者、肥胖患者,还是要控制高GI食物摄入。建议每日总碳水摄入不超过总热量的50%,并根据个体血糖监测结果进行调整。个体化饮食管理永远比“听信传言”更靠谱。
值得提醒的是,市面上一些所谓“糖友专用南瓜粉、红薯粉”产品,实则仍含大量碳水,营养标签往往夸大其“降糖”作用。选择时应仔细查看配料表,避免掉入“健康陷阱”。
饮食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养生也能伤身。关键不是“戒掉某种食物”,而是理解食物背后的营养逻辑。南瓜和红薯不是“升糖元凶”,更不是“降糖圣品”,它们只是餐桌上常见的一份食材,需要智慧搭配、科学食用。
那句“剑桥研究说不吃南瓜红薯血糖就降了”,并不值得盲目相信。科学饮食的核心从来不是“禁食”,而是“平衡”与“适度”。每一份健康饮食的背后,都需要理性判断与坚实知识支撑。
如果你或家人也在为血糖控制犯愁,不妨重新审视你的饮食结构,而不是盲目排除某种食物。欢迎点赞、评论、转发本文,让更多人看清“网红谣言”背后的真相。持续关注健康饮食,每一口都吃得安心又科学。
参考文献:
[1]李志勇,赵佩,张婧瑶.南瓜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研究进展[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04):289-292.
[2]刘玥,高峰.红薯的营养功能与健康影响的研究综述[J].中国食物与营养,2023,29(11):55-59.
[3]谢颖,王磊,李莎莎.不同烹调方式对红薯抗性淀粉含量及其血糖反应的影响[J].食品科学,2025,46(02):133-138.
来源:中医传承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