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66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70岁之后,身体就像突然踩了刹车,一下子开始变老。”
“过了70岁,每年都像冲刺一样在衰老。”
近日,一项由剑桥大学主导的研究引发热议:人类的衰老并不是均匀进行的,而是在70岁后出现断崖式加速。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注定要在70岁之后迅速衰退?其实不然。衰老虽然无法逆转,但完全可以延缓。
关键在于,70岁之前,我们是否给身体打好了“地基”。
2024年,《自然·衰老》杂志发表了一项由剑桥大学、伦敦国王学院等联合进行的大型纵向研究。研究团队通过对12000名50岁以上志愿者进行长达15年的追踪,发现:
70岁之后,人体多项关键生理指标出现“断崖式”下滑,包括骨密度、肌肉质量、心肺功能和认知反应速度。
比如,肌肉量在60~70岁间每年下降约1%,70岁后加速到2.5%;认知处理速度下降速度在70岁后几乎翻倍。
研究人员指出,这种加速衰老并非偶然,而是由**长期“积累性损耗”**所致。换句话说,70岁不是衰老的起点,而是“结果”阶段。
很多人以为老年人跌倒、记忆力差、身体虚弱是“年龄大了”的自然结果,其实更多是几十年生活方式的后果。
比如:
长期缺乏运动,让肌肉逐年萎缩,到了70岁才终于“显现”。
长期饮食不均衡,导致钙、蛋白质摄入不足,骨骼和免疫系统悄悄变差。
长年熬夜、情绪压抑等,持续损耗神经系统,最终表现为认知衰退。
所以,衰老并非突然来临,而是长期“透支”后的集中爆发。 想要老得慢,必须提前储备健康。
某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老年科主任教授表示:
“70岁并不是终点。即使这个阶段开始采取措施,依然可以延缓衰老,改善生活质量。”
研究证明,有意识地调整生活方式,即便在70岁后也能延缓肌肉流失、减缓认知退化、控制慢性病进展。
关键在于——从现在开始,做好这5件事。
1.吃够蛋白质,是对抗肌肉流失的第一步
很多老人吃得清淡,甚至误以为“少吃肉才健康”。但实际上,肌肉的主要原料是蛋白质。一旦摄入不足,肌肉会大幅萎缩,行动力迅速下降。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65岁以上老人每日每公斤体重需摄入1.0~1.2克蛋白质。比如体重60公斤的老人,每天就要摄入60~72克优质蛋白。
推荐食物:鸡蛋、鱼、瘦肉、豆制品、牛奶等。
2.每天活动30分钟,哪怕只是散步
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认知退化,都与缺乏运动密切相关。规律运动是延缓衰老的“灵丹妙药”。
不要求剧烈运动,哪怕只是:
每天快走30分钟;
做15分钟广播体操;
或者一套八段锦、太极拳等柔性训练。
都能有效提升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改善情绪,让身体“活起来”。
3.睡够7小时,别再熬“退休夜”
很多老人退休后作息混乱,晚上不睡、白天打盹,严重扰乱生物钟,加速大脑老化。
睡眠质量直接影响免疫力、记忆力和内分泌系统。中国睡眠研究会建议:老年人每日应保证7小时高质量睡眠,避免过早上床、白天长时间午睡。
改善建议:睡前泡脚、听轻音乐、固定作息,都是提升睡眠质量的好方法。
4.稳定情绪,远离焦虑与孤独
衰老不只是身体的老化,也包括情绪的耗损。研究发现,情绪低落、社交缺失是老年认知功能下降的重要诱因。
剑桥大学在另一项研究中指出,孤独老人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提高52%。
建议:
保持社交,多与亲友交流;
培养兴趣,参加社区活动;
尝试冥想、书法、园艺等放松方式。
一个有情绪支撑的老年人,衰老速度也会慢很多。
5.定期体检,别让慢性病悄悄“偷家”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很多慢性病在早期并无明显症状,但却在暗中损耗身体基础。
国家卫健委建议:65岁以上人群每年至少一次全面体检,重点监测:
血压、血糖、血脂;
心脑血管功能;
骨密度与营养指标。
衰老是自然规律,但“怎么老”“老得快不快”,我们自己可以掌控。
与其等到70岁才追悔,不如现在就开始储蓄健康。就像盖房子,地基打得牢,房子才能住得久。
吃好、动好、睡好、心情好、查得早,就是对自己未来最好的投资。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龄健康司.《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规范(2023年版)》
[2]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
[3] 中国睡眠研究会.《老年人睡眠健康白皮书(2021)》
来源:外科丁医科普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