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运动有章可循

360影视 2025-02-05 17:27 3

摘要:在糖友生活中,运动就像一把打开健康生活大门的“钥匙”,不仅有助控制血糖,还能改善身体机能,提升生活质量。为此,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日前共同编写发布了《中国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24版)》,为广大糖友提供了一份科学、规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蔡晓凌

本报记者 田雨汀

蔡晓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康复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编者按:在糖友生活中,运动就像一把打开健康生活大门的“钥匙”,不仅有助控制血糖,还能改善身体机能,提升生活质量。为此,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日前共同编写发布了《中国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24版)》,为广大糖友提供了一份科学、规范的运动治疗方案。

超半数动不足

确诊糖尿病后,很多患者首先想到的就是用药控制病情,却忽略了最简单、经济和实用的治疗方法——运动。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超过1.4亿。在已诊断的2型糖友中,治疗率及治疗达标率均不足50%,运动量也远远不够。统计显示,在糖友中,超半数人都存在运动量不足的问题。城市人口相较于农村人口体力活动水平更低,且随着老龄化进程加深,大量老年糖友因疾病、身体功能下降和社会环境限制,导致运动量进一步下降。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蔡晓凌表示,2型糖友想要控好血糖,离不开生活方式干预,而运动锻炼是其中的关键一环。规律运动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身体成分及生活质量,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

运动前先评估

《中国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24版)》(以下简称《运动指南》)强调,2型糖友的健康状态与年龄、病程、并发症、合并症等有很大关联,且存在较大差异,为确保运动安全、有效,在运动前应进行充分评估。

医学评估。运动前须由医生评估糖友的疾病控制情况,包括急、慢性并发症筛查和心血管风险评估,需要接受评估的糖友有三类。1.年龄大于40岁;2.年龄大于30岁,且符合以下任何一项:2型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增殖性或增殖前期视网膜病变,慢性肾脏病;3.不论年龄,符合以下任何一项:已知疑似心血管、冠状动脉或外周动脉疾病,自主神经病变,晚期肾病伴肾衰竭。

风险评估。在运动前,糖友可通过体力活动准备问卷(PAR‑Q+)简单查看运动风险;老年糖友可通过跌倒风险自评问卷(FRQ)评估。

运动能力评估。糖友运动前要进行心肺耐力或有氧运动能力的评估,此外还有肌肉适能、平衡能力、柔韧性等指标。

蔡晓凌强调,尽管糖友可自行完成部分评估,但在运动前,还须与医生做好充分沟通,排除运动禁忌证,制订安全可行的运动方案。

选项目看病情

《运动指南》强调,对于有并发症的糖友来说,安全是首要原则。蔡晓凌表示,这类糖友在运动时应遵循低强度、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糖尿病肾脏病。糖尿病肾脏病不是运动禁忌证,但糖友应从低强度运动起始,避免导致血压过度升高的活动,如举重、较大强度有氧运动等。透析患者在运动时,需注意维持电解质平衡,尽量选择轻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于轻度视网膜病变患者,可以逐渐开始低、中等强度的运动;对于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和严重病变患者,应避免大强度以及明显升高血压的运动,如拳击、高海拔登山、潜水等,以及篮球、足球、橄榄球等剧烈碰撞的运动。此外,还应避免长时间低头弯腰,或引起头部不适的活动。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这类糖友应避免参与可能增加足部损伤风险的运动,如长时间徒步、慢跑或在不平的路面上行走。《运动指南》推荐,此类患者更适合低负重运动,如步行、自行车、划船、水中运动等。运动时还需选择合适的鞋袜,避免磨损,保持足部干燥。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这类糖友运动时应加强血糖、血压及心率监测;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下锻炼,并携带充足饮用水。

多肌群都练到

一般来说,糖友的运动处方应包含有氧、抗阻、柔韧性等多个类别的运动,还应注明频率、强度、时间、方式等。一般来说,糖友要保持不低于每周3~5天的运动频率,通过中等以上强度运动锻炼全身上下的肌群,能量消耗不少于1000千卡/周。

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基础和关键,有助改善糖友外周胰岛素敏感性及线粒体功能,减少血糖波动。《运动指南》推荐糖友每周进行不少于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选择步行,每日应达8000~10000步,老年糖友6000~8000步,步频控制在60~90步/分钟。

抗阻运动。使用弹力带、杠铃、哑铃或固定器械进行规律的抗阻运动,有助增强肌肉,提升代谢。《运动指南》建议,糖友应每周完成2~3次抗阻训练,每周进行1次全身大肌群的运动;无运动经验者初期可采用低负荷的训练方案。

联合运动。将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改善血糖控制,还能减轻体重,提高心肺耐力,获益较大。对于病情稳定、体质较好的糖友,可以考虑进行高强度间歇性运动。

柔韧性运动。伸展运动、瑜伽等柔韧性运动,虽然对血糖水平的影响不大,但可以增强关节活动度,改善灵活性,预防跌倒。建议糖友将柔韧性运动融入到其他运动中,提高身体功能。

中断久坐。久坐不动是糖友血糖控制的大敌。《运动指南》指出,中断久坐可以改善血糖控制、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并延长寿命。糖友应该每30分钟站起身、进行一次任何强度的活动,如站立、走动或做一些简单的抗阻运动,以避免久坐。

民族传统体育。太极拳和八段锦等民族传统体育属于中等强度运动,能增强身体的整体功能,特别适合老年糖友。

降糖药配合好

在糖尿病治疗中,运动与药物相辅相成,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微妙的平衡。蔡晓凌表示,合理运动有助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少对降糖药物的依赖,但也要根据血糖水平和运动强度等,在医生指导下适时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以避免低血糖等不良反应。

胰岛素促泌剂。使用者应在运动前后监测血糖,运动前血糖低于5.6毫摩尔/升时,适当补充碳水化合物。

列净类(SGLT2i)。胰岛β细胞功能明显下降或长期使用列净类药的糖友,发生酮症酸中毒的风险较高。《运动指南》提示,使用者在进行大量运动前应停药24小时,注意水分摄入和血糖监测。

肠促胰素类药物(GLP1-RA)。这类药物具有一定减重作用,因此,患者应在合理饮食、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合理运动的前提下使用此类药物。

胰岛素。已经使用胰岛素且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友,在进行30分钟以上的运动时,应按需补充碳水化合物。提高运动量时,应根据血糖水平及运动量大小,遵医嘱适当减少胰岛素剂量。

其他药物。他汀类药物使用者开始运动时应从低强度开始,注意肌肉症状;降压药使用者需警惕运动后低血压;抗血小板药物使用者应避免高强度运动,降低出血风险。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