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氟,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它能预防蛀牙,但近年来,关于含氟牙膏的争议越来越多,甚至有人说它会让牙齿变黄,严重的还会致癌。这类说法让不少人忧心忡忡,甚至有人直接换成了“无氟牙膏”。那么,含氟牙膏真的会让牙齿变黄,甚至致癌吗?真正有致癌风险的牙膏又是哪两种?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提起氟,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它能预防蛀牙,但近年来,关于含氟牙膏的争议越来越多,甚至有人说它会让牙齿变黄,严重的还会致癌。这类说法让不少人忧心忡忡,甚至有人直接换成了“无氟牙膏”。那么,含氟牙膏真的会让牙齿变黄,甚至致癌吗?真正有致癌风险的牙膏又是哪两种?
先来说说牙齿变黄的问题。氟本身并不会让牙齿变黄,反而有助于增强牙釉质,提高抗龋能力。但长期摄入过量的氟,确实可能导致氟斑牙,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儿童时期,尤其是牙齿发育尚未完成的孩子。如果在恒牙发育阶段摄入了过量的氟,牙釉质可能会出现白垩色、黄褐色甚至棕色的斑点,严重的会导致牙釉质缺损,使牙齿看起来粗糙不平,甚至脆弱易碎。
那么,真正可能导致牙齿变黄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氟斑牙。如果长期摄入过量的氟,比如饮用高氟地区的水,或者大量吞咽含氟牙膏,确实可能导致氟斑牙。这种牙齿不仅颜色异常,还容易出现釉质缺损,影响美观和健康。不过,正常使用含氟牙膏是不会引起氟斑牙的,关键在于控制氟的摄入量,特别是儿童应使用适量的儿童牙膏,并避免吞咽。
第二,牙菌斑和牙结石堆积。如果刷牙方式不正确,或者没有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牙菌斑会逐渐堆积,长期下来形成牙结石,牙齿表面就会发黄甚至发黑。很多人以为换牙膏能解决牙黄问题,实际上,不管用什么牙膏,如果不认真刷牙,牙齿都会变黄。
第三,饮食和生活习惯。长期喝咖啡、茶、红酒,或者吸烟,都会让色素沉积在牙齿表面,久而久之,牙齿就会变黄甚至变黑。这种情况不是牙膏的问题,而是生活习惯导致的。如果想让牙齿恢复洁白,除了注意饮食,还可以定期洗牙,去除牙结石和色素沉积。
再来说说牙膏致癌的问题。氟本身并不会致癌,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牙科协会(ADA)都确认,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含氟牙膏是安全的。真正有致癌风险的牙膏主要是以下两种:
第一,含三氯生成分的牙膏。三氯生成分(Triclosan)曾经被广泛用于抗菌牙膏中,因其具有杀菌作用,可以减少牙菌斑和牙龈炎。但研究发现,三氯生在高温或与氯化物接触时,可能会形成二噁英,这是一种已知的致癌物。长期使用含三氯生的牙膏,可能会增加癌症风险,因此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禁止在牙膏和洗手液中使用三氯生。
第二,含二甘醇的劣质牙膏。二甘醇(Diethylene glycol)是一种工业溶剂,曾在一些劣质牙膏中被检测出。这种成分有毒,长期接触可能导致肝肾损伤,甚至增加癌症风险。正规品牌的牙膏不会使用二甘醇,但一些假冒伪劣产品可能含有这种成分,因此购买牙膏时,一定要选择正规渠道,避免使用来路不明的产品。
牙膏使用不当可能会引发哪些口腔问题?
第一,口腔溃疡和过敏反应。有些牙膏含有较强的摩擦剂或泡沫剂,如月桂基硫酸钠(SLS),这种成分可能会刺激口腔黏膜,导致溃疡或者过敏反应。如果牙膏使用后出现口腔疼痛、溃疡加重,应该更换成温和型牙膏。
第二,牙齿敏感。美白牙膏通常含有较强的摩擦剂,用久了可能会磨损牙釉质,使牙齿变得敏感,遇冷热食物时容易酸痛。如果牙齿已经出现敏感问题,建议改用含氟但低磨损的抗敏感牙膏,并避免过度刷牙。
第三,牙龈萎缩。长期使用刺激性强的牙膏,或者刷牙方式不正确,可能会导致牙龈萎缩,使牙根暴露,增加牙齿敏感和龋齿风险。牙龈一旦萎缩是不可逆的,因此保护牙龈比治疗更重要。
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牙膏?
第一,选对成分。一般来说,含氟牙膏对预防蛀牙有很大帮助,但儿童应选择低氟或儿童专用牙膏,以防止吞咽过量氟。成人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普通含氟牙膏、抗敏感牙膏或美白牙膏,但避免使用含三氯生或二甘醇的牙膏。
第二,掌握正确刷牙方法。刷牙时,建议使用巴氏刷牙法,即将牙刷与牙龈呈45度角,轻柔画圈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2分钟。过度用力刷牙可能会损伤牙釉质和牙龈,导致牙齿敏感和牙龈萎缩。
第三,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除了每天早晚刷牙,还应使用牙线清理牙缝,并定期洗牙,去除牙结石和顽固牙渍。如果有吸烟、喝咖啡、喝茶的习惯,建议减少摄入,以免牙齿变黄。
第四,警惕劣质牙膏。购买牙膏时,应选择正规品牌和渠道,避免购买来历不明的产品。劣质牙膏可能含有有害成分,不仅影响口腔健康,还可能带来全身性健康风险。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luoride and Oral Health." 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2. 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 "Fluoride Toothpaste: Safety and Efficacy." ADA Guidelines.
3.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Triclosan: What Consumers Should Know." FDA Reports.
4.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Carcinogenic Potential of Triclosan and Related Compounds." IARC Monographs.
5.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Diethylene Glycol Toxicity and Safety Concerns." NIH Research Papers.
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医心医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