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参考文献:《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23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2版)
参考文献:《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23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2版)
"小满过后,天气热起来了",老百姓常说春夏交替是健康的分水岭。这个季节,三高人群的饮食调整尤为关键。据《中国慢性病与营养监测报告》显示,我国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三高)患者已超过3亿人,而气温升高会导致三高人群血管舒张,血压波动风险增大。很多人以为春夏交替只要少吃肉类就好,真相是什么?有些常见食物看似健康,实际上对三高人群的危害可能比肉类还大!到底哪些食物是三高人群的"温度陷阱"?
春夏之交,温度上升,人体新陈代谢加快,血管扩张。对三高人群来说,这个季节饮食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血压、血糖的剧烈波动。中国疾控中心数据表明,夏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与饮食习惯关系密切。
很多三高人群认为少吃肉多吃素就能保证健康,这种认识并不全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张医生指出:"适量优质蛋白质摄入对三高人群非常重要,盲目素食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反而加重病情。"
实际上,不少被认为健康的食物对三高人群反而是隐形杀手。这些食物往往含有隐形盐、糖、脂肪,食用后会使血管负担加重。
很多老年人喜欢在袋子里装些果干当零食,认为这是健康的选择。殊不知,市售果干大多添加了大量糖分。一小包杏干的含糖量可能相当于三个苹果,但膳食纤维却大幅减少。
张医生解释:"干果脱水后体积缩小,人们容易不知不觉吃过量。100克葡萄干的热量约为300千卡,糖含量高达60克以上,相当于15块方糖!"对高血糖人群来说,无异于"甜蜜炸弹"。
建议选择:新鲜水果更适合三高人群,比如草莓、蓝莓、猕猴桃等低糖水果,既能满足甜食欲望,又不会导致血糖剧烈波动。
天热懒得做饭,很多人会选择方便面、自热米饭等速食产品。这类食品普遍高钠、高脂、高热量,一桶普通方便面的钠含量可达1500-2000毫克,超过健康成人一天推荐摄入量的75%。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健康成人每日钠摄入量不超过2000毫克,三高人群应控制在1500毫克以内。过量钠摄入会导致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
李医生形象地比喻:"吃一桶方便面,相当于给血管增加了一次'冲刺跑'的负担。天热时血管已经扩张,再吃高钠食品,血压波动风险成倍增加。"
建议选择:提前煮好杂粮粥、糙米饭等冷藏,饿了热一下就能吃,既方便又健康。
夏天来杯冰镇饮料,确实舒爽。但对三高人群来说,这是健康的大敌。一罐330毫升可乐含糖高达35克,相当于9块方糖。长期大量摄入含糖饮料会增加肥胖风险,加重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控制不佳。
温度较低的饮品还会刺激胃肠道,引起血管突然收缩,对高血压患者尤其危险。国内一项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饮用冰镇饮料后30分钟内,血压波动明显大于常温饮料。
赵医生说:"我曾接诊过一位患者,夏天连喝三杯冰镇奶茶后出现头晕、胸闷,送医后发现血压飙升至180/110mmHg。"
建议选择:温水、淡茶、自制柠檬水等不加糖的饮品更适合三高人群解渴。
夏季聚餐,烧烤、腌制食品很常见。这类食品不仅含盐量高,还含有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一顿烧烤摄入的盐分可能相当于平时三天的量,对三高人群的血管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王教授解释:"腌制食品中的盐不仅直接升高血压,长期摄入还会降低血管弹性,增加动脉硬化风险。烧烤食品中的高温油脂还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加重心脑血管负担。"
气温高时,人体出汗增多,很多人觉得吃点咸的才过瘾。这种做法对三高人群来说是"雪上加霜",会打破体内电解质平衡。
建议选择:新鲜食材清蒸、水煮,使用香草、大蒜等天然调味料代替过量食盐。
天气转暖后,三高人群饮食应以"轻、淡、鲜、杂"为原则。合理摄入优质蛋白质是血管健康的基础,每天一掌心大小的鱼肉或禽肉,一个鸡蛋,加上一杯牛奶或豆浆,能满足基本蛋白质需求。
膳食纤维是三高人群的"血管清道夫",每天应保证400-500克新鲜蔬菜摄入。彩色蔬菜如胡萝卜、西兰花、紫甘蓝等含有丰富抗氧化物质,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张医生提醒:"三高人群一定要注意饮食规律,少食多餐比一日三餐大鱼大肉更健康。空腹和过饱都会导致血糖波动,增加血管负担。"
小王阿姨今年65岁,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多年。她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我习惯早上煮一锅杂粮粥,中午吃些蒸鱼和时令蔬菜,晚上吃得少而精。春夏交替时特别注意不吃冷饮和腌制食品,血压血糖比以前稳定多了。"
赵医生强调:"健康饮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日积月累的过程。三高人群在气温变暖时尤其要保持警惕,与其事后后悔,不如事前预防。"
今天就开始行动吧!从减少这四类食物开始,给自己的血管一个轻松的春夏季节。健康饮食不仅能稳定血压、血糖、血脂,还能提高生活质量,让您在温暖的季节里活得更轻松、更健康!
记得转发给关心的家人朋友,健康生活,从每一餐开始。
来源:狄医生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