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15日,晨曦微露,彰武县五峰镇东南段村就已热闹非凡。82栋冷棚内,村民们干劲十足,整地工作正稳步推进,大家满怀期待,准备在半个月后移栽西瓜苗。而1500亩大田的旋地整地工作更是争分夺秒,因为仅仅四天后,就要开展“一年两茬,麦豆轮作”的小麦播种,田间地头呈现
人勤春来早。
3月15日,晨曦微露,彰武县五峰镇东南段村就已热闹非凡。82栋冷棚内,村民们干劲十足,整地工作正稳步推进,大家满怀期待,准备在半个月后移栽西瓜苗。而1500亩大田的旋地整地工作更是争分夺秒,因为仅仅四天后,就要开展“一年两茬,麦豆轮作”的小麦播种,田间地头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繁忙景象。
“这是我们村实行‘确权确股不确地’模式的第二年,去年是500亩,今年又增加了1500亩,乡亲们的积极性特别高!”东南段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张帅言语中满是自豪与期待,“去年的500亩主要种植82栋冷棚西瓜、豆角和香菜,到了年终结算,参与的农户通过保底收入、年底分红和务工创收,增收约45万元,村集体更是增收近50万元。今年我们的目标,是力争让增收规模再翻两倍!”
东南段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张帅
那么,“确权确股不确地”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简单来说,就是把村内部分耕地、闲置地和撂荒地收归村集体,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与村集体签订保底协议。如此一来,农民不仅能获得土地入股的稳定收入,还能享受年底分红的额外收益,更能通过在村集体项目中务工增加一部分收入,实现多渠道增收。
东南段村地处彰武县城近郊,现有人口630户、1620人,耕地面积6100亩,人均耕地仅3.7亩,是典型的地少人多村。近年来,青壮劳动力大多进城务工,村里剩余劳动力老龄化问题严重,这极大地制约了村民增收致富和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为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有效化解“有田无人种、有人无田种”的矛盾,村党支部深入调研,立足本村实际,坚持整合资源、破局求进,历经探索,终于找到了“确权确股不确地”这一发展思路。
2023年底,在彰武县委、县政府和五峰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东南段村确定了“推行土地入股,规模化经营设施农业项目”。秉持“村民自愿、土地入股、集约经营、收益分红、利益保障”的原则,引导第四村民组61户、136人,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村合作社。村合作社积极筹集资金300余万元,建成500亩高标准冷棚82栋。这一举措初步解决了农民老龄化无能力耕作和耕地碎片化无法大规模机械作业的难题,成功将土地“化零为整”,实现规模化经营。2024年的实践有力证明,这一模式实现了土地增效、粮食增产、村集体增收和农民致富的多赢局面。
“我们家就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今年60岁的村民刘玉清热情地向记者介绍,她家老少三辈共六口人,儿子、儿媳进城打工,带着孩子常年住在城里。老伴也在城里一家熟食店打工,家中只剩她和年迈的婆婆。过去,每年种地对她们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村党支部谋划“确权确股不确地”新模式时,她全家毫不犹豫一致赞成,将家里承包的22亩地全部入股。“春天能拿到保底收入,秋后还有分红,老伴和儿子、儿媳能安心上班,农忙时我还能在合作社干活挣工钱。这笔账再明白不过,怎么算都比自己种地强太多!”
“今年,周边另外3个村也开始部分实行‘确权确股不确地’模式。这表明这一模式越来越受村民欢迎。”谈及创新发展思路的初衷,张帅感慨万千。他中专毕业后,先后在县城的事业单位、国企工作,担任过项目经理,还承包过工程队。2020年初回到村里担任“带头人”后,他就一直在思索如何破解全村发展难题,探寻一条因地制宜的发展道路。以基层党建为引领,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他带领村“两委”从彰武县多年前实行的“互换并地”“小田变大田”中汲取经验,在村民的实际需求和相关政策里找到了方向。
“随着村集体经济逐步壮大,我们正在精心谋划《东南段村农文旅融合发展规划》。凭借城市近郊、柳河岸边的独特区位优势,我们将稳步发展旅游产业。”张帅兴奋地告诉记者,今年,村党支部计划整合全村空置民房,从“田园小住”“农事体验”入手,寻求全村第三产业的新突破。“乡村振兴的道路还很长,尤其是我们村未来的发展之路,充满挑战,但我们信心十足,越走越坚定!”
记 者/刘 丹
编 辑/ 孙小毓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