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胥往事如烟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4 17:50 4

摘要:时光转入“立春”后,看到草木萌发,柳树吐绿在风中摇曳,即想起宋代诗人杨万里《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此刻我就联想到了与之有渊源的“柳胥”。柳胥,位于苏州市吴江区江陵街道。东靠524国道及京杭大运河,南邻七里港

时光转入“立春”后,看到草木萌发,柳树吐绿在风中摇曳,即想起宋代诗人杨万里《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此刻我就联想到了与之有渊源的“柳胥”。柳胥,位于苏州市吴江区江陵街道。东靠524国道及京杭大运河,南邻七里港,与吴新村接壤,西邻西塘河,毗邻东太湖,北靠花港及花泾港(瓜泾口是东太湖泄洪通道,经分水墩流入吴淞江后入东海)。柳胥村由柳胥港南、柳胥港北、东斗、西斗、西南浜、汤阴港6个自然村落组成,面积约为2.6平方公里区域(其中水面0.17平方公里,耕地3300亩)。

柳胥名称由来

伍子胥像

柳胥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其名称则源于一段历史传说。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此有一座兵营,由吴国大夫伍子胥设立,用于操练屯兵驻守防卫,史称吴国兵营。伍子胥(生于公元前559年),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他出身在楚国贵族家庭,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公元前522年,因为父、兄被楚平王追杀,而避难逃奔吴国,成为吴国重要谋臣。他受命亲自选择吴国都城城址,在苏州建造了阖闾大城(姑苏城)。因兵营前出若干距离就是越国,可谓兵营处在抗敌前线,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承担起拱卫吴国都城(姑苏)之京畿重任,故吴国大夫伍子胥亲选此地设立兵营,也就显示出此地防卫操练抗敌的重要意义了。

兵营设立后,每当炎炎夏日来临时,营房、场地就处在烈日暴晒下,气温陡增,让兵士夜不能寐,影响着防卫训练,困扰着兵士们。后伍子胥提议在兵营内广植杨柳树,以用来遮蔽夏日烈日暴晒,改善居住及营区绿化环境,提升防卫战斗力(来源《松陵镇志》)。此举极大体现出杨柳树在夏日之妙用,呈现一派“清风柳阴好,归人满柳阴”的景象。

吴王阖闾去世后,伍子胥辅助夫差即位,帮助夫差打败越国,他劝阻与越国讲和,并阻止夫差放勾践回国,谏劝夫差放弃攻打齐国而伐越。此时,夫差听信别人谗言,于公元前484年秋赐剑让伍子胥自刎。伍子胥被赐死后,人们为纪念伍子胥,遂将原兵营所在地称为“柳胥”,而一直沿用至今。

清乾隆《吴江县志》载元代陈基《柳胥》诗

元代诗人陈基写有诗《从两张老照片说同里的文娱活动》:“水墅何为名,绿杨绕堤树。哀哉伍大夫,忠魂吊无所。空遗江上潮,懑气作吞吐。回望阖闾城,苍茫隔烟雾”。(苏州博物馆藏诗作手迹)

从诗中的描写就可以看出“柳胥”的名字与地理样貌及人文特点,为后人了解熟悉历史提供了有力佐证和参考价值。同时,也更让人明白“柳胥”所代表的含义。

柳胥吴昜抗清历程

清乾隆《吴江县志》载长兴伯第(吴昜)在柳胥

明代后期,柳胥涌现出了吴昜这样的杰出人物,史称:吴昜抗清,为柳胥增添了不朽丰碑,使人铭记。

吴昜(1611—1646)字日生,家住松陵柳胥村,吴邦桢孙,吴承绪子。明崇祯九年(1636)丙子科举人,十六年(1643)癸未科进士。十七年三月,北京失守。清顺治元年(1644)五月,吴昜投奔在扬州谋划抗清的史可法。第二年,吴昜受任兵部职方吏司兼监军,四月吴昜奉命在江南筹粮饷时,得到扬州失守、史可法殉难的消息。吴昜就指挥战船驶回家乡,在松陵三里桥畔扎营,后移师东太湖,遂联络当地举人、好友孙兆奎及沈自炳、沈自駉等,倾家财充粮饷,以沈自徵所造船只为兵船。于五月初一,在太湖东岸树起义旗帜,吴昜为主帅,孙兆奎副之,史称“孙吴军”,又名“白头军”(因义军头缠白布巾)。义军初建,协助明县衙保卫县城。六月初四,周耀始奉吴昜之命入吴江城协助防守。

吴昜像

当时,吴江知县林嵋因苏州陷落,携家眷逃奔福建老家。初七日,县丞朱廷佐开西门投降清军,周耀始退走简村。十一日,吴昜侄儿吴鉴被朱廷佐捕杀。吴昜领四名义军夜闯县衙擒获朱庭佐。十二日,由吴汝延(名士吴鉴之父)将朱斩首,恢复明吴江县衙门。吴昜号召乡亲参加抗清,当天报名投军者300多人。十三日,全县各地又有3000多人到松陵吴昜处投军。吴昜会同各路义军准备反攻苏州,因清军有备而未成,义军退回各自驻守地。此时,吴昜以长白荡为大本营,出没于五湖三茆之间,利用水网开展抗清斗争。分别在松陵以北、东太湖边的七里港(湾)、五龙桥等处大败清军。在福州的明唐王朱聿键封吴昜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江南诸军,后又进授兵部尚书。在绍兴的明监国鲁王朱以海授吴昜为兵部侍郎,封长兴伯。七月初十日,清总兵李延令率大营夜袭松陵,松陵城再次陷落,吴昜退兵太湖。八月二十一日,清总兵吴胜兆率战船54艘,由平望北进,诱吴昜决战。第二日,吴昜奇袭清军,大获全胜,缴获战船20艘。二十四日、二十五日大雨,吴胜兆倾全力攻击吴昜义军,并雇佣当地人混入吴昜军中,明为抗清实为做内奸。此时,吴昜疏于防备致伤亡惨重。吴昜之父吴承绪、妻沈氏及女儿投水死。孙兆奎、沈自炳、沈自駉、华京、吴旦、赵汝玮等将领战死,孙兆奎被捕后被杀。

清顺治三年(1646)加入周瑞等在分湖的义军,于正月十五日,吴昜趁吴江城内元宵灯会之际,率军突袭县城,擒杀清吴江知县孔胤祖,在吴江城头竖起抗清义旗。十六日,吴胜兆又攻陷松陵并屠城,尸横遍野,吴昜撤兵分湖。三月,在分湖又大败清兵汪茂功部。六月,吴昜去嘉善与倪抚、孙璋商议合营联合抗清,在孙璋家吃饭时遭遇清总兵张国勋突袭被俘。吴昜被捕遭押解至杭州,遂于六月十五日被杀于杭州候潮门江边。吴昜被害后,吴昜妾阿香同时被捕,后放归居柳胥旧居(来源《乾隆吴江县志》等)。其旧部在太湖流域坚持抗清十八年之久,演绎了一出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

开启迭代重塑历史篇章

清乾隆《吴江县志》载柳胥港

苏嘉铁路遗存平望北斗桥(钵头桥)

清代,柳胥以古塘河为界,东半部属吴县,两半部属吴江县范隅上乡。民国年间,吴江县部分为城区柳胥村,东半部九龙村属吴县尹山乡。其中,始建于1935年2月,竣工于1936年4月、运行于1936年7月15日的民国时期苏嘉铁路在柳胥穿境而过。今天靠近524国道南七里桥西的河道中尚遗存有苏嘉铁路23号桥,为单孔混凝土涵洞,是目前苏嘉铁路全长72公里(吴江境内47公里仅存的桥涵洞,长6.8米)。该桥涵洞静静的横卧在河中央任由河水浸润冲刷着,仿佛在无言诉说着岁月流淌的无奈和悲凉与不甘,运行8年后在1945年抗战胜利前被日本军国主义毁坏拆除,由此宣告终结苏嘉铁路短暂的一瞬,在历史长河与人们心中仿如昙花一现。1950年12月27日,东半部即吴县戈湾乡江南行政村划归吴江县城厢区。1954年农业合作化时,分为柳胥、九龙两个行政村。1957年成立湖滨乡柳胥高级社。1958年为湖滨乡人民公社明星大队。1981年,改为柳胥大队,1983年7月恢复村建制为柳胥村。1985年10月,湖滨乡与松陵镇合并,属松陵镇管。2002年11月,划归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代管。后柳胥重组为九龙村,由2019年6月新组建的江陵街道管辖。

柳胥小街

柳胥,在改革开放大潮涌动下,因势利导,率先成为开发先导区。第一家外企(日资)投资企业:华渊电机落户柳胥,第一个台企电子资讯产业园诞生于柳胥。此刻,启动区内最出名的要数“柳胥小街”,原来的兵营演变成如今的“柳胥小街”,在蓬勃繁荣发展的势头下,“柳胥小街”声名远播,号称“小香港”,可见经济发展催生生机和活力。1996年,吴江第一座日处理0.5万m³/d的污水处理厂就诞生于柳胥土地上,为美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回望柳胥传奇的往事,每每念及让人心潮澎湃。而今随着时代变迁,正隐于历史烟云中。

责编 | 李星雨

美编 | 金 燕

审核 | 王来刚

图片 | 馆藏及网络

※※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征稿启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来源:元包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