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报读书会|在虎跑读懂李叔同
2025年5月11日,一个西湖景区常见的拥堵周日。虎跑公园里却依旧如世外桃源一般静谧,与一墙之外熙熙攘攘的虎跑路恍若隔世。在一面“走读浙江”小红旗的引导下,来自文澜读书岛的几十位书友开始了他们走读李叔同的活动。
2025年5月11日,一个西湖景区常见的拥堵周日。虎跑公园里却依旧如世外桃源一般静谧,与一墙之外熙熙攘攘的虎跑路恍若隔世。在一面“走读浙江”小红旗的引导下,来自文澜读书岛的几十位书友开始了他们走读李叔同的活动。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历史文献与传记记载,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本文资料来源:《弘一法师年谱》、《弘一法师书信集》、《李叔同传》、《民国高僧传记》、《近代佛教史料汇编》。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每到母亲节,有二首中西合并的歌曲就会被国人拿出来回味一番。其中一首是孟郊的「游子呤」,其诗词配合上德国作曲家布拉姆斯的「大学庆典序曲」乐曲。另外一首则是李叔同(1880-1942)的「梦」。其诗词配上美国民謡作家史蒂芬.福斯特(Stephen Collins
爱情就像是一道判断题,你觉得遇到了对的人,但你爱的人未必和你有着一样的感受。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有些歌就像时光酿的酒,越听越醉,越品越痛。尤其是那首《送别》,于中年人而言,每次聆听都是一次心灵的震颤,泪水总会不自觉地滑落脸颊。不是旋律太过悲戚,也不是歌词刻意煽情,而是这歌声里,藏着我们半生的故事,承载着无数难以言说的眷恋与遗憾,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本文资料来源:《弘一大师全集》、《南山律宗教义》、《弘一法师传》、《高僧大德修行实录》、《近代佛门高僧录》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历史的悠悠长河中,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人生轨迹宛如一颗独一无二、熠熠生辉的星辰,散发着让人刻骨铭心的璀璨光芒。他的一生,恰似他自己所言的“智慧如海,无上清凉,悲欣交集”,这简短却又蕴含无尽深意的十二个字,犹如一把精准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理解他波澜壮阔人生三个重要阶
4月20日,恰逢杭州师范大学先贤李叔同先生题写“美育”二字用于中国第一本美育学术刊物《美育》105周年,杭州师范大学李叔同美育学院(叔同书院)揭牌成立,这是全国首家全日制美育学院。
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书法对联之“好”,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呢?从大体上来说主要集中体现在其独特的艺术境界、精神内涵与人格修养的深度融合,展现出超越技法层面的文人风骨与宗教哲思。
大家好!我是神话居士,我们继续介绍弘一大师李叔同的故事,上集讲到李叔同和李苹香等人之间的交往因缘。时间来到1905年的二月初五日,李叔同的生母王凤玲因为肺痨病在城南草堂去世了,享年仅四十五岁。随后,李叔同就携带着家眷灵柩乘船返回天津去了。但是,当李叔同计划将灵
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生于富贵家庭,自幼琴棋书画无一不通。后舍弃富贵,遁入空门,皈依佛门。
大家好,我是神话居士,我们今天开始用文字版的方式介绍一下弘一大师李叔同的故事。在我国近代史上,他是一位值得人们怀念和思考的人物,从一个风流倜傥的翩翩富家公子,再到光彩照人的艺术大师,最后步入清冷孤寂的佛门落发为僧,真可谓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有一首《送别》的歌曲
为纪念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29周年,4月6日晚,2025年上海交通大学“李叔同杯”校园戏剧大赛在菁菁堂隆重举行。来自34个院系组成的12支队伍、近400名演职同学以交大学子的青春视角,倾情演绎交大129年的厚重磅礴历史。
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名为李叔同的孩童,日后会成为横跨艺术、教育、宗教三界的传奇人物,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昨天在安徽徽儒科技有限公司培训完毕,已到晚餐时间,徽儒公司董事长王孙根先生留我用膳。我本来都已戒酒,见他拿出“过期的”茅台,思想竟动摇了。我说:“好吧,我喝一两。”一两饮毕,同桌的他们劝我再喝点。关于一两,我没有再动摇。
喜欢阿荣博堪布说的这段话:“我不羡慕任何有财、有权势、有名声、有相貌的人。毕竟水泡再美也不堪一击。这个世间上,我只羡慕心地善良、很有修行的人。因为他这种善根,可以伴随生生世世、形影不离!”
李叔同1918年初出家时曾意欲放弃所有艺事,后经范古农居士启发,以为凡以佛语书写,令人喜见,以种净因,亦为佛事。虽然出家后的李叔同——弘一法师仍作佛像、制歌曲、刻印章,所谓“诸艺皆废,唯书法不辍”之说并不符合事实,但他出家后以书接人,有众多书法作品,或说其出家
人生如棋,落子无悔。我们终会在某个时刻明白:那些曾经以为的"失去",不过是命运为我们预留的另一种"得到";那些看似被亏欠的,终将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得到补偿。这是天道运行的法则——天不亏人,心不欺己。
赵元礼(1868—1939),字幼梅,号“藏斋”,天津人,是民国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诗人,被誉为“天津四大书法家”之一。他工于楷书与行书,书风端庄雅正,融汇晋唐法度,尤以颜体楷书见长,笔力遒劲,气韵醇厚,在京津地区颇具影响力。
李叔同39岁撇下教职名声遁入空门,给追来的妻儿只留一句“请回吧”,不是冷漠决绝,是在后半生的开端划出了清晰的界线,那些攥着不放的负累,早该还给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