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无效≠生命终结!DC疫苗联合放疗助小肠癌显著缩小,症状改善
对于手术、放疗或化疗均无效的晚期癌症患者,目前全球标准治疗为姑息治疗。IV期小肠癌因无法手术和放疗,首选FOLFOX(亚叶酸、氟尿嘧啶、奥沙利铂)疗法;若治疗无效,可尝试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帕尼单抗等化疗方案,但疗效有限。当化疗失败后,患者通常仅能接受姑息治疗
对于手术、放疗或化疗均无效的晚期癌症患者,目前全球标准治疗为姑息治疗。IV期小肠癌因无法手术和放疗,首选FOLFOX(亚叶酸、氟尿嘧啶、奥沙利铂)疗法;若治疗无效,可尝试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帕尼单抗等化疗方案,但疗效有限。当化疗失败后,患者通常仅能接受姑息治疗
树突状细胞(DC)是免疫系统中最强大的抗原呈递细胞,能识别并捕获肿瘤抗原,激活 T 细胞发起特异性攻击。通过体外负载肿瘤抗原(如 WT1 抗原),DC 疫苗回输后可精准激活患者自身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例如,WT1 抗原在肝癌、胃癌、卵巢癌等多种肿瘤中高表达,DC
过去十年间,靶向小分子抑制剂(BRAFi、MEKi)与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的问世,重塑了晚期IIIB-IV期黑色素瘤的一线治疗格局。这些创新疗法虽显著提升了客观临床反应率(OCR),却伴随免疫相关不良事件高发的问题;更严峻的是,多数患者会对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产生
2025年4月27日,海南博鳌乐城先行区四川大学华西乐城医院为一名晚期实体瘤患者完成了国内首例个性化mRNA肿瘤DC疫苗——LK101的临床给药。据悉,该技术极有可能成为海南博鳌乐城先行区后批次细胞与基因治疗落地转化项目之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2年全球癌症负担数据显示,全球新发癌症病例数高达2000多万例,死亡病例近1000万例。在中国,癌症的形势同样严峻,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庞大的数量让科学家们在癌症防治领域持续深入探索。DC疫苗的出
这项研究深度剖析了WT1-mRNA电穿孔自体树突状细胞(WT1-mRNA/DC)辅助疫苗在晚期实体瘤患者中的全维度潜力:从安全性到免疫激活,从临床活性到生存获益,堪称肿瘤免疫疗法的“全能选手”!不仅展现出近乎完美的耐受性,全程零全身毒性反应,更以实力刷新多款实
胶质母细胞瘤作为最常见的恶性原发性脑肿瘤,即便采取最优治疗方案,患者预后仍不容乐观,中位总生存期(OS)仅约14-18个月(2-5)。其根源在于肿瘤细胞群具有高度异质性,因此,靶向多种抗原的治疗策略被视为降低肿瘤逃逸风险的关键。
近日,莫菲特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癌症疫苗,有望用于治疗特定类型的乳腺癌,尤其是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 阳性(HER2 阳性)、雌激素受体阴性(ER 阴性)的乳腺癌。该创新疗法在最近的一项试点研究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n
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治疗形势严峻,患者五年总生存率不足 40%,急需新的替代疗法打破困局。近期研究发现,卵巢癌患者体内会自发产生抗肿瘤免疫反应:约 50% 的患者外周血中,能检测到肿瘤特异性 T 细胞前体。这些发现表明,免疫疗法有望成为改善卵巢癌患者疾病预后的有效
树突状细胞(DC细胞)是先天免疫细胞,1973年,由拉尔夫·斯坦曼(Ralph Steinman)发现并证实其具有抗原递呈功能,相当于“信使”,可以将抗原信息传递给T细胞,并激活T细胞。DC可与各种细胞联合应用,增强抗肿瘤免疫效果,且可以制成DC疫苗。数年来,
树突状细胞(DC细胞)是先天免疫细胞,1973年,由拉尔夫·斯坦曼(Ralph Steinman)发现并证实其具有抗原递呈功能,相当于“信使”,可以将抗原信息传递给T细胞,并激活T细胞。DC可与各种细胞联合应用,增强抗肿瘤免疫效果,且可以制成DC疫苗。数年来,
人体是数量众多的细胞组成,免疫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就好似保护人体健康的“军队”,负责抵御病原体和维护身体健康。而在这支军队中还有一批负责收集、和传递信息的“信使”,可以将抗原信息传递给T细胞,并激活T细胞,这就是树突状细胞(DC)。
人体是数量众多的细胞组成,免疫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就好似保护人体健康的“军队”,负责抵御病原体和维护身体健康。而在这支军队中还有一批负责收集、和传递信息的“信使”,可以将抗原信息传递给T细胞,并激活T细胞,这就是树突状细胞(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