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家文稿:三重视角透视“两个结合”与文化主体性
今天,围绕“‘两个结合’与文化主体性”这一主题,分三个部分展开:一是“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主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视角来阐释“两个结合”;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创新理论的根,主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来探讨“两个结合”;三
今天,围绕“‘两个结合’与文化主体性”这一主题,分三个部分展开:一是“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主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视角来阐释“两个结合”;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创新理论的根,主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来探讨“两个结合”;三
家是古典中国社会秩序与文化结构的枢纽。而在现代社会,个人的兴起则成为现代文明的基本特征。加拿大哲学家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指出,现代社会的形成伴随着个人的“抽离”(脱嵌),这一暗含在轴心革命中的“伟大的抽离”,与我们对社会存在的一种新的自
《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是海内外第一部研究梁漱溟的专著,作者深入考察了梁漱溟的成长背景、思想发展轨迹、重要社会活动,并将之置于世界性反现代化思潮的大背景下予以解读。作者提出,在20世纪的风浪中,梁漱溟保持了儒者的传统和骨气;他一生的为人处世,大
4月5日,“梁漱溟与济南——跨越一个世纪的文化对话沙龙”在济南举行。梁漱溟先生长孙梁钦元携弟弟梁钦宁,与宋遂良、张柯等文化界人士齐聚一堂,以“儒者心性”为轴,展开了一场深邃而温暖的思想交流。
那一天董竹君突然被告知她可以回家了听到这个消息后她喜出望外,看守的人让她把东西收拾好,还把之前家里人送给她但是没有转交的照片衣服都给她了。
此时,距离马一浮逝世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根据名单,马一浮的代表作不准出境,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马一浮代表作作为国家近现代文化遗产的重视。
南怀瑾先生还说,“我虽然活到九十多岁了,也没有看到过仙与福,我一辈子都在找,有没有这个事啊?有,但是找不到。 仙福之道在哪里?今天正式告诉大家,我的著作很多,重点是两本书,请诸位听清楚。一本是论语别裁,一本是大学微言。这里面就是修行之道。”
对一个问题肯用心思,便对这问题自然有了主见。记得哲学家詹姆士(James)曾说过一句这样的话:“哲学上的外行,总不是极端派。”这是说胸无主见的人无论对于什么议论都点头,人家这样说他承认不错,人家那样说他亦相信有理。因他脑里原是许多杂乱矛盾未经整理的东西。两边的
"所以,此刻问题直截了当的,就是东方化可否翻身成为一种世界文化?如果不能成为世界文化则根本不能存在;若仍可以存在,当然不能仅只使用于中国,而须成为世界文化。"
“文明”首先意味着一个普遍的历史过程,其范畴一般不会包括单纯采集狩猎的人类历史阶段;但“文化”却可以指原始社会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