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辞:与时间对坐的十二种方式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的5月5日至7日之间(2024年为5月5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45°,标志着春季结束、夏季开始,万物进入旺盛生长期。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的5月5日至7日之间(2024年为5月5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45°,标志着春季结束、夏季开始,万物进入旺盛生长期。
你发现了吗?今天的蝉鸣比往年更早破土!就在5月5日下午13:08分,当太阳直射北纬18°的瞬间,整个中国突然切换到了"盛夏体验卡"。等等!手机天气预报显示37℃?可村里的王大爷却说今年是"凉夏",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立夏,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因此又称“春尽日”。立夏的由来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和天文观测密切相关,古人通过观测太阳运行和北斗七星斗柄指向来划分节气。当斗柄指向东南(寅位),太阳到达黄经45°时,标志着夏季的开始。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今年5月5日太阳到达黄经45°,迎来立夏。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有,“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自立夏起,春日渐渐远去,夏季自此开始,万物渐渐长大,故名立夏。
吃立夏饭:又称“五色饭”,一般会用五种颜色的食材与糯米一同蒸煮,寓意五谷丰登。
这位24节气家族里的“夏日队长”,带着38℃的热情和甜酸多汁的水果走来。立夏一到,树叶从“清新绿”变成“深墨绿”;水稻秧苗在田间开启“疯长模式”;王瓜藤蔓也开始两倍速攀爬。
立夏时节,多数春花已经凋零,春的姹紫嫣红很快就会过渡到夏的草木葱茏,正所谓“春尽杂英歇,夏初芳草深”。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交节时间在每年公历5月5-7日。历书:“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时至立夏,万物繁茂。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立,建始也;夏,假也”,当太阳行至黄经45°,二十四节气中首个昭示盛夏将至的节气——立夏翩然而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此时“天地始交,万物并秀”,春生夏长的自然律动正式开启。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今天就到了5月5日,农历的四月初八了。在我国传统民俗中,今天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日子,是释迦牟尼佛的诞辰,也称佛诞日。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诞生时,有九条龙口吐香水为其沐浴。因此,在这一天,佛教寺庙会举行盛大的浴佛仪式,用香水灌洗佛像,以纪念佛祖的
大家的感觉可能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不上班不上课的日子,总是过得特别快,像今天一晃已经是5月4日,也就是五一小长假的第4天,这也意味着假期即将结束了,很多人明天即将踏上返程,重新过上做牛马的日子。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交节时间在每年公历5月5-7日。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太阳黄经达45°。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5月5日立夏,此时气温攀升、雨水渐丰,草木繁茂,万物进入生长的黄金期。古人将立夏视为“万物至此皆长大”的节点,民间也流传着“立夏尝新”“迎夏仪式”等习俗。不过,在充满生机的时节里,老一辈人常念叨“立夏有三怕”,这“三怕”究竟怕什么?又该如何通过传统习俗平安度夏
三月廿八这一天,春意正浓。对于山东、河南一带的老百姓来说,这日子不是普通的农历小节,而是和“东岳大帝”有关的大日子。你问东岳大帝是谁?他可是汉族民间鼎鼎有名的泰山神、五岳之首的管事神灵。说法不一,有的说他是盘古的后裔,有的说是青帝太昊在凡间的化身。总之一句话,
清明前后上市的荠菜,此时茎叶最是鲜嫩。老话讲"三月三,荠菜当灵丹",将整株带根的荠菜与土鸡蛋同煮,蛋壳敲出细纹,让汤汁浸入蛋白。揭开锅盖的刹那,草叶清香裹着蛋香扑面而来。这种朴素搭配,实则是古人应对"倒春寒"的养生良方。
亲爱的宝子们!农历三月三的脚步近了,这个古老的上巳节藏着不少生活智慧。老一辈传下的“1要穿,2不去,吃3样”习俗,既是文化密码,也是生活窍门。让我们拨开时光的薄雾,看看这些老讲究如何让现代日子越过越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