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生花启新程!“花地新苗沙田文学社”即将在东莞沙田揭牌
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与东莞市沙田镇人民政府联合打造的媒校共建文学育苗基地——“花地新苗沙田文学社”,将于5月16日在东莞市沙田实验中学正式揭牌。据悉,该基地将以“新苗破土”之势,为湾区青少年搭建直抵星辰的创作云梯,成为连接传媒平台与校园的文学桥梁。
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与东莞市沙田镇人民政府联合打造的媒校共建文学育苗基地——“花地新苗沙田文学社”,将于5月16日在东莞市沙田实验中学正式揭牌。据悉,该基地将以“新苗破土”之势,为湾区青少年搭建直抵星辰的创作云梯,成为连接传媒平台与校园的文学桥梁。
“夜读”成为都市文化生活新风尚,4月下旬发布的《2024年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显示,20—22时以52.64%的占比成为黄金阅读时段。这时候,卸下一天的繁忙,很多人在夜读中享受着内心的安宁。
你可以帮我带个快递吗?“五一”期间我有事,可以跟你换个班吗?生活里、职场上,我们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请托,拒绝了有心理负担,不拒绝又让自己受累。本期花地夜读就想跟大家聊聊如何学会拒绝。
本期花地夜读想跟大家聊聊“慢生活”“断舍离”。有意思的是,这些在今天看来依旧很热门的概念,早在2017年羊城晚报《花地》刊发的文章《遵从本性》里就有提到。
更特别的是——我们用AI复原了广东文坛大家欧阳山的声音,朗读他的代表作《三家巷》(节选),带你穿越回百年前广州三家巷的市井烟火。音频中还可以听到欧阳山先生的原声,原声节选自2008年“欧阳山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的视频资料,尽管仅有37秒,但依旧非常珍贵。感谢欧
“4·23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花地·上书房”专栏开启。羊城晚报记者走进各领域名家、达人的书房,探访他们的读书生活与研究路径。读者可借此一窥名家书斋,遇见更辽阔世界。
“4·23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花地·上书房”专栏开启。羊城晚报记者走进各领域名家、达人的书房,探访他们的读书生活与研究路径。读者可借此一窥名家书斋,遇见更辽阔世界。
林老师退休前是生物教师,总把校园那株百年木棉当课表。“花苞鼓成鸽子蛋时,就该讲《植物传粉》;等炸出第一朵红花时,正好上到《岭南物候》。”他总是用枯树似的手指扶正掉漆的眼镜框,声音却似软和的花瓣。
五载深耕,步履铿锵。花地艺拍一直坚持拍品质优、高成交率、对藏家友好的价格原则,此次花地艺拍2025春季拍卖会重器频现,清代官窑瓷器占比再拔新高,价格也足够友好;民窑瓷器亦不逊色,精彩纷呈。
本期花地夜读想跟大家分享读者来信。在广州上班的Crayon分享了张清华写的《暮雨乡愁》。她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是在高中做语文阅读理解的时候。毕业后,Crayon远离家乡务工,文章中的句子时不时跳出来,激荡她内心深处对家乡的怀念。
2021年2月22日,星期一,是我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大厦”六层面西的办公室上班的最后一天。第二天,我将搬到“国内大厦”一间朝南的小房间。黄昏时,我独自坐在几乎搬空的办公室中央,享受着越窗而入的夕照,氛围显得格外异样。那天的黄昏尤其美丽,我心中涌动起一种难以
本期花地夜读想跟大家分享一篇描写厨房香味的文章,《又见炊烟升起》,程华老师2023年发表在羊城晚报《花地》副刊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里,她追忆了儿时父母做的家常饭菜的香味,这种味道,其实就是家的味道。
本期花地夜读想跟大家分享一只小猫的故事。这个故事来自武桂琴老师发表在羊城晚报花地的一篇文章《想念一只猫》。
清明时节雨纷纷。本期花地夜读想跟大家分享一篇文章,陆勇强的《村人谈死 如同谈生》该文于2014年5月1日发表在羊城晚报。在这篇文章里,陆勇强讲述了他乡愁记忆中同村人是如何看待、谈论死亡的。
1988年8月,我第一次见到作家谌容。但我和谌老师的小儿子、著名演员梁天认识还早一点,大约是在1987年年底。记得当时梁天与陈强、陈佩斯一起携新片《二子开店》来重庆北碚区举行见面会暨首映式,当时我在北碚区委宣传部工作,参与接待。因为那次帮助梁天找到他姥姥来参加
又一个春天来了。即使在北京,这些天樱花、桃花和海棠也都开了。看着绽放的海棠花,我不由得想起去年秋天, 迦陵先生说,秋天了,叶子落了,我恐怕看不到明年的春暖花开了。想到这些,我不由得潸然下泪。
最近又流行网络短剧,72岁的晓凡静极思动,决定携手发小铄浚,紧跟潮流,也来拍一部短剧。晓凡认为,他俩好歹是本世纪初的“短视频网红”,经验老到,必能赚一波流量。即便现在年事已高,但搞创作不分年龄、性别……
这期“花地夜读”想跟大家分享余光中的《谁能叫世界停止三秒》。这篇文章是2005年发表在羊城晚报花地的。因为明天就是周一了,可能很多打工人都希望世界可以停止转动,哪怕三秒也好。
昨个清早,我骑着三轮车去镇上送豆腐,远远就看见村头老王家门口停了辆黑色奥迪,车牌是外地的。这在我们上河村可不常见,大伙儿家里能有辆电动三轮就算阔气了。
今晚的“花地夜读”想跟大家分享作家陈染曾经发表在羊城晚报的一篇散文《瞎走的乐趣》。这篇散文不长,主要写了陈染跟她母亲两个人在北京瞎溜达的所见所闻和感受,类似这几年特别流行的CityWalk,不设目的,在城市里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