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卒中作为全球首要的死亡原因,给全球公共卫生体系带来沉重负担,且在低收入国家的影响尤为显著。尽管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在病理机制上共享动脉粥样硬化、慢性炎症等特征,但以往研究多将其分开探讨,缺乏从共病视角进行系统性分析。患者层面的共病复
全球缺血性心脏病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疾病共同发生模式研究:基于203个国家和地区的空间分析
背景
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卒中作为全球首要的死亡原因,给全球公共卫生体系带来沉重负担,且在低收入国家的影响尤为显著。尽管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在病理机制上共享动脉粥样硬化、慢性炎症等特征,但以往研究多将其分开探讨,缺乏从共病视角进行系统性分析。患者层面的共病复杂性及方法学挑战进一步限制了对这两种疾病共同发生模式的深入理解。
方法
研究利用GBD 2019数据库,提取全球203个国家和地区25岁及以上人群的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以及68种风险因素的暴露率数据。研究结合ArcGIS世界矢量地图集,精确匹配疾病与地理数据,根据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四分位数,创新性地将全球分为三种共病发生模式区域:一致性区域、缺血性心脏病主导区域和缺血性脑卒中主导区域。研究还通过机器学习等方法三阶段筛选出关键危险因素并量化风险因素对疾病负担的影响,并创新性地构建了复合风险指数,计算各国的总暴露分数。这一指数直观反映了各国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水平。
结果
1. 全球心脑血管疾病共病发生模式:
研究发现,全球203个国家和地区可分为89个一致性区域(占43.84%)、59个缺血性心脏病主导区域(29.06%)和55个缺血性脑卒中主导区域(27.09%)。一致性区域集中于欧洲、美洲与北非(如俄罗斯、美国、埃及);缺血性心脏病主导区域分布于北美、大洋洲、西欧和西南亚(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缺血性脑卒中主导区域位于东亚、南亚、南部非洲和南美(如中国、印尼、巴西)。两种疾病发病率在北半球和东半球较高,南半球和西半球较低,空间分布高度重叠。
2. 关键风险因素:
研究筛选出9种风险因素,其中共病风险因素包括高收缩压、肾功能障碍和低温暴露;缺血性心脏病特异性风险因素包括低全谷物饮食、高反式脂肪酸饮食和低豆类饮食;缺血性脑卒中特异性风险因素包括高钠饮食、吸烟和二手烟暴露。其中,以肾功能障碍对缺血性心脏病影响最大(RR=1.19, PAF=14.09%),吸烟对缺血性脑卒中影响最大(RR=1.17, PAF=13.49%)。
3. 风险因素空间分布:
高收缩压和肾功能障碍暴露率在东半球(尤其是俄罗斯、中国)较高;低温暴露集中于北半球(如加拿大、美国、俄罗斯)。缺血性心脏病特异性风险因素(如低全谷物饮食)在北非和西亚(如阿尔及利亚、伊朗)严重;缺血性脑卒中特异性风险因素(如高钠饮食、吸烟)集中于东亚、美国、阿根廷和俄罗斯。
4. 全球国家/区域复合风险指数:
最高风险区域位于东欧和东亚/北亚(如爱沙尼亚、俄罗斯、中国),最低风险区域在中非和南美(如乍得、巴西)。
解释
研究揭示了缺血性心脏病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全球共病模式及其关键风险因素,确认了可改变风险因素(如饮食、低温暴露)对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作用,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综合防控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END
团队介绍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潘湘斌教授为主要通讯作者。潘湘斌教授团队国际首创以单纯超声引导为核心的心血管疾病介入技术体系,构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器械、设备一体化中国方案,新技术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科技创新奖”,并被联合国评选为全球推广的医疗项目。
安宣齐(共同第一作者):医学博士,公共卫生硕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急诊室与急诊病区副主任。
刘则烨(共同第一作者):医学博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外科医师。
本研究合作作者还包括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Sean X. Leng教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刘珏教授。
中文解读由作者提供,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以论文原文为准。
https://doi.org/10.1016/S2214-109X(25)00013-0
来源:柳叶刀TheLanc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