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廖志略“联农带农织就富民网”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5 09:00 2

摘要:廖志略:劳模精神是情怀、创新与奉献的交融。情怀让我们扎根土地,不忘来时路;创新助我们突破桎梏,开创新天地;奉献则让个人价值升华为行业之光。每个劳模身后都站着千千万万劳动者,唯有以匠心守初心、以共享促共富,才能让劳动精神薪火相传,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廖志略在精心培育种苗。 全媒体记者誉建业/摄

○劳动观

记者:请问您对劳模精神如何理解?

廖志略:劳模精神是情怀、创新与奉献的交融。情怀让我们扎根土地,不忘来时路;创新助我们突破桎梏,开创新天地;奉献则让个人价值升华为行业之光。每个劳模身后都站着千千万万劳动者,唯有以匠心守初心、以共享促共富,才能让劳动精神薪火相传,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记者:您的劳动座右铭是什么?

廖志略:把平凡做到极致就是非凡。农民的本分是种好地,合作社的责任是带好农。无论是非遗技艺的毫厘之争,还是产业升级的全局之谋,皆需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只要每个岗位都守住“细、精、专”三字,化橘红的老树新芽,终将绽放为共同富裕的满园春色。

在粤西茂名化州的青山绿水间,一片片化橘红树随风摇曳,散发着千年药香的芬芳。这里孕育了一位扎根乡土、心系万家的新农人——全国劳动模范、化州市培林橘红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廖志略。从田间地头的普通农民到引领产业振兴的“领头雁”,他以情怀为犁、创新为种、奉献为光,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挥洒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联农带农,“六位一体”模式激活乡村“造血力”

化州,素有“中国化橘红之乡”美誉。这里温暖湿润的气候和富含矿物质的土壤,孕育出南药瑰宝——化橘红。廖志略就在家家户户都种植化橘红的山村环境中长大。2015年,大学毕业的廖志略放弃城市工作机会,毅然返乡创业。彼时的化橘红产业正面临诸多困境:销路狭窄、技术落后、年轻劳动力外流,老树无人管护,果实堆积如山。面对果农的叹息,他暗下决心要让家乡的“黄金果”重焕生机。

2017年,廖志略牵头成立培林橘红种植专业合作社,创新推出“合作社+公司+基地+产业协会+村委会+农户”的“六位一体”联农带农模式。这一模式打破传统农业碎片化经营的桎梏,以合作社为枢纽,整合销售、技术、资金、品牌等多方资源。

通过保底收购协议,合作社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户只需专注种植,合作社提供从种苗培育、技术指导到统一收购的全链条保障。短短数年,合作社孵化出5家年销售额超500万元的企业,带动平定镇数百户村民增收。廖志略特别注重“新农人”培养:“年轻人是乡村振兴的活力源泉。我们通过合作社平台,让他们既能传承祖辈的种植技艺,又能掌握现代经营理念。”

村委会的深度参与更成为品质溯源的“最后一公里”。依托村委会贴近农户的优势,合作社建立起从田间到市场的全程可追溯体系,确保化橘红“道地化”品质。产业协会则肩负起公共品牌推广重任,牵头制定行业标准,推动化橘红从地方特产升级为全国知名的健康符号。

在廖志略的带领下,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也为乡亲们创造更多的增收机会。合作社的加工车间吸纳了大量当地剩余劳动力,从鲜果的分拣、清洗,到化橘红成品的切片、包装,每个岗位都为乡亲们提供了稳定的收入。如今,已带动超过3000户果农增收,社员人均年收入增长超过6万元。“化橘红不仅是家乡的名片,更是我们乡村振兴的希望。”廖志略说,返乡创业十年间,他见证了化橘红从默默无闻的小产业成长为百亿富民大产业。

电商破局,线上非遗掀起“化橘红热”

化橘红产业发展的背后,是代代果农的薪火相传,非遗技艺的独具匠心。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商的浪潮席卷而来。廖志略敏锐地察觉到,这是化橘红产业发展的又一个新机遇。

2020年新冠疫情突袭,传统线下销售渠道受阻。一次偶然的短视频拍摄,让廖志略窥见新机遇:妻子随手记录的化橘红非遗制作过程——七爪开皮、手工压果,竟引发无数网友的围观。“原来非遗技艺本身就有流量密码!”他敏锐地抓住契机,带领团队深耕短视频创作,将化橘红种植、炮制工艺与科普文化结合,打造出“解压式非遗”IP。

于是,廖志略开始涉足直播带货赛道。可对于没有互联网思维、没有产品策划意识的他来说,一开始困难重重。网店刚开张时,一个月仅有寥寥几单生意,还因为宣传不当,多次被平台下架产品。

慢慢地,廖志略意识到推广化橘红文化比宣传自家品牌更迫切、更重要。“一枝独秀不是春。电商时代也一样,好卖的化橘红不能只有我一家。只有整个化橘红的品牌响亮了,才能带动化州全产业的发展。”于是,他带着外公拍摄了一系列介绍化橘红文化的短视频。

在一条时长不到一分钟的视频里,外公劳作的几个镜头覆盖了化橘红炮制工艺的多道工序,视频配以诙谐幽默的台词,吸引了不少网友互动。在多个电商平台上,他们发布了一千多条视频,很多都获得数千乃至上万的点赞量,也为他们带来超100万单的销量。

2021年6月,合作社开启直播带货。镜头前,廖志略化身“橘红讲解员”:从1600年的药食同源历史,到现代化生产线;从老树圈枝技艺,到润肺养生功效……“在农村,非遗项目还是需要更多年轻人参与,去创新、去研发,才能把当地的农业文化传承出去。”近年来,廖志略紧抓短视频传播的新趋势,创新“非遗工坊+短视频”模式,创作非遗技艺短视频,在网络上大力推广化橘红中药文化。他的电商实践不仅拓宽销路,更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示范引领,从产业振兴到行业标杆

2023年,廖志略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身份的转变让他更聚焦行业长远发展,他连续两年在全国两会上建言“化橘红药食同源”。2024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地黄等4种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的公告》,化橘红“药食同源”正式得到认定。药食同源政策落地后,化橘红从传统的果、片、皮衍生出茶饮、含片、精油等深加工产品,产业链产值突破115亿元。

2025年,廖志略携化橘红树苗亮相全国两会,呼吁将其炮制技艺列入国家级非遗,推动文化出海。全国两会期间,廖志略还带着一株化橘红苗进京,他不无感慨:“这株苗是老树新芽,正如我们的产业——千年传承,生机勃发。”

多年来,廖志略积极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化橘红产业的创新发展。他注重技术升级,研发了化橘红的自动压果机和半自动的7爪开皮机,推动了整个产业向更加自动化、规模化发展。他还鼓励从业人员注重品牌化发展,积极配合政府工作,举办文化节品鉴会,扩大化橘红知名度。

廖志略还关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重传承和培育化橘红的传统文化。他带领团队走访化州16个乡镇200多个村庄及多地文博机构,收集和整理化橘红相关资料,推动建成首个化橘红博览馆。他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让化橘红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廖志略深知,化橘红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从业人员的努力。他积极组织培训和交流活动,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帮助更多的人提升技能和知识水平。他还鼓励年轻人回到家乡,加入化橘红产业中来,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劳模称号是责任,更是鞭策。”廖志略说,“乡村振兴需要更多年轻人回来,用知识和热情浇灌这片热土,结出更多富民果实。”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示范引领,带动更多的人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来,让化橘红产业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从联农带农的破局者,到电商浪潮的弄潮儿,再到劳模精神的践行者,廖志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劳模精神,他是新时代新农人的杰出代表。在他的带领下,化橘红产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乡村振兴的目标也将逐步实现。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乡村发展的道路,引领着更多的人走向富裕和幸福。

来源:南方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