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哈佛大学医学院携手波士顿布莱根妇女医院,于近期发布了一项有关440名肝坏死患者的临床随访研究。
研究跨度五年,涵盖急性肝坏死、亚急性肝功能衰竭以及慢性基础病诱发的终末期肝细胞崩解。
数据在分析时出现了高度重复的四种行为模式与体征共性,引起了肝病领域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这类结论的价值,在于它指出了病变发生前很早就有迹可循,问题并非一夜之间爆发,而是在一些早期、可控的阶段被忽视,最终酿成系统性不可逆崩溃。
很多人以为肝坏死是一种突发状态,比如病毒攻击、药物中毒、剧烈饮酒,实际上大多数肝坏死是一个缓慢推进的过程。
从细胞水平看,它表现为肝细胞膜通透性破坏、线粒体能量失衡、氧化应激持续过高,最后肝细胞整体崩解。这不是一两天能完成的。
而研究发现,这440个案例中超过六成的患者,在出现肝酶急剧升高之前,早就出现了一些“非典型症状”,但因为表现零碎、分散,患者本人和基层医生都未引起重视。
研究团队在病例剖析中列出了一个最让人意外的共性——长期口苦、食欲时好时坏的人,占了72.9%。
这类症状看起来像消化系统问题,很多人用胃药、吃清淡饮食,结果短暂缓解又反复发作。
但在深入检查中发现,这类人群肝脏的门静脉压力轻度升高,导致胆汁排泄延迟,部分胆盐逆流进入胃和食道,形成苦味。
而肝细胞受损后分泌能力下降,胃肠道也跟着“节奏紊乱”,食欲起伏就是这种代谢节律混乱的外在表现。
美国肝病学会曾在一项队列中指出,门静脉压每升高5mmHg,食欲下降评分就提升了近28%,说明这个信号其实早就释放出来,但被当作普通肠胃炎处理掉了。
第二个出现频率极高的情况为睡眠质量严重下滑,入睡困难,早醒,且晨间疲劳感显著。一共284人出现这类问题,占比超过64%。
这部分和神经递质有关。肝脏不单单为代谢器官,亦是氨的清除中心。当肝功能下降,血氨开始缓慢升高。
虽然未达到肝性脑病的诊断标准,但已经足以干扰脑内谷氨酸-γ-氨基丁酸(GABA)通路,影响睡眠维持。
更深层的机制是肝脏代谢昼夜节律被破坏,褪黑素合成前体物质变少,激素节律紊乱就表现为“睡不踏实”。
这些人常说“怎么睡都像醒着”,医生多半当成焦虑或压力过大看,殊不知是肝脏递质合成链已经出问题。
还有一个表现更隐蔽,但重叠度高,是皮肤出油和暗沉加重、出现大片色素沉着或“皮屑样粗糙”。
许多患者最初会去皮肤科求诊,但检查结果既未发现真菌感染,也不符合湿疹的典型表现。
但肝脏病变导致雌激素灭活下降,使皮脂腺分泌被激活,加上胆红素代谢异常,皮肤色素沉积开始不均,这种症状其实反映的是肝内激素与色素代谢能力双重下降。
哈佛研究特别强调,这类患者在肝功能指标爆发前平均3-6个月就出现皮肤异常,但由于位置常在背部、脖子或大腿内侧,不容易被自己察觉,有时家属提过,也没当回事。
第四个共性也很不容易被人关联到肝脏,就是牙龈频繁肿胀、刷牙出血、口腔溃疡恢复极慢。
这440个患者中有232例出现过反复口腔炎症,口腔黏膜发红发痛、不愿吃热食,表面看像上火,其实是肝脏清除毒素能力下降后。
血液中炎症介质无法有效过滤,累积到黏膜系统。当肝脏产生凝血因子的能力下降时,口腔内会出现更多出血点,同时止血和愈合过程也会变得更慢。
研究人员发现,患者中维生素K水平普遍偏低,甚至在没有出血倾向的人中也检测到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这说明肝脏的合成功能在早期已有减弱迹象,但体检中未必体现出异常,口腔却早已先一步报警。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四个表现都不是“肝区疼痛”,也不是“转氨酶升高”。
真正等到肝区胀痛、乏力、恶心、黄疸出现时,肝细胞坏死往往已经进入不可逆阶段。
哈佛报告中指出,一个典型的肝坏死进程,从微损伤到功能衰减平均跨度在6-18个月,而这期间大部分患者的ALT和AST维持在轻度升高或波动状态。
根本不足以引起警觉。医生依赖实验室数值,患者依赖症状对比,结果就导致这个病进展隐蔽,发现时往往太迟。
一些人把肝损看成酒精问题,但该研究中仅23%患者有明确长期饮酒史,其余都是非酒精性脂肪肝、慢性病毒感染、药物代谢障碍、自身免疫等隐性诱因。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长期高频使用保健品和代谢类辅助药的人群,在进展为肝损伤上的占比逐年上升。
部分患者使用辅酶Q10、褪黑素、减肥类植物制剂超剂量或混合使用,造成肝细胞线粒体过载损伤。
研究中有明确数据支持:34例患者在用某些植物成分提取物后ALT飙升至正常值上限的4倍,提示“天然不等于安全”,尤其肝病基础薄弱的人群更应谨慎。
还有一个发现是,很多患者在肝坏死发生前一段时间曾出现明显情绪低落、易怒、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
这在以往临床中被归入心理类症状,但研究人员通过脑电监测和神经递质代谢分析发现,这类表现和肝性脑病的早期状态有类似变化。
只是程度轻、不成型,叫“亚临床肝脑功能障碍”。也就是说,大脑状态已经开始受到肝脏代谢紊乱影响,只是没到临床诊断标准。
这种状态往往持续数周到数月,被归因于压力、睡不好、年纪大,结果延误了真正的判断窗口。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些人在转氨酶正常、彩超无异常时,依然会突发肝细胞坏死?
原因可能在于肝细胞线粒体功能崩解,这类损伤早期不影响酶释放,也不造成结构变化,但能量代谢已经处于临界状态。
一旦遭遇高热、药物、酒精或强应激,细胞内抗氧化系统崩溃,短时间内爆发性死亡。标准检查常规指标跟不上进展速度。
更精准的筛查需通过线粒体膜电位监测、氧化应激标志物、谷胱甘肽水平等评估,但这些在常规体检中几乎不存在。
也就是说,传统体检看得见的是“后果”,但很多肝坏死,其实在机制上早就进入倒计时。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张雅婷,潘勇兵,张银川,等.应用小鼠肝坏死模型分析重组全人源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的体内中和活性[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5,28(10):1048-1052.
来源:老王健康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