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笔下的牡丹
齐白石画牡丹的风格在其艺术生涯中经历了显著的变化,融合了传统技法与个人创新,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齐氏牡丹”。老人一生爱画牡丹,其风格大致经历了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
齐白石画牡丹的风格在其艺术生涯中经历了显著的变化,融合了传统技法与个人创新,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齐氏牡丹”。老人一生爱画牡丹,其风格大致经历了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东亚艺术版图上,一场以金石为媒、以笔墨为舟的文化对话,在中日两国艺术家的交游中悄然展开。湖州市美术馆“郁勃纵横——吴昌硕、钱瘦铁、桥本关雪艺术传承展”以三位艺术家的互动为线索,回溯了这段跨越国界的艺术史。展览不仅呈现了吴昌硕雄浑的金石气魄、钱瘦
贺天飞作为中国当代书画界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创作的“白菜(百财)”系列作品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文化内涵,成为近年来艺术市场与学术研究的焦点。该系列不仅继承了中国文人画对白菜题材的哲学表达,更通过技法创新与时代审美融合,赋予传统题材新的生命力。以下从创作背景、艺术特
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又名俊卿,初字芗圃、香补,中年后字昌硕,又字苍石、昌石、仓硕等,别号有朴巢、苦铁、破荷亭长、五湖印丐、缶道人、缶庐等,七十岁后又署大聋。浙江安吉(今湖州市安吉县)人。篆刻宗秦汉,融会浙、皖,浑厚高古,大巧不工。弟子王个簃曰
在艺术的浩瀚星空中,吴昌硕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1913年,对于吴昌硕而言,是极具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他所撰写的石鼓文作品,更是成为了艺术市场上的瑰宝,备受藏家青睐。在三杉美术春拍中就有一件精品亮相。
4月9日,纪念吴昌硕诞辰180周年“淄韵缶铭”淄砚铭文创作展,在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盛大开幕。这是“淄韵缶铭”展览巡展的第三站,是继北京、淄博展出后的再度亮相,可谓亮点纷呈。
“心田恩承——纪念吴昌硕诞辰180周年张国恩泥金纸书画作品展”受到观众的充分肯定。这次展览由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和浦东新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指导,浦东新区文物保护管理所与上海吴昌硕纪念馆主办。
吴昌硕(1844.8.1 -1927.11.29),男,原名俊,字昌硕,别号缶庐、苦铁、老缶、缶道人等等,汉族,浙江湖州人。中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与任伯年、蒲华、虚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东亚文化版图上,吴昌硕(1844-1927)、钱瘦铁(1897-1967)、桥本关雪(1883-1945)构成了艺术史上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三角交往范式。有着明显师承关系的三位艺术家以金石书画为媒介,在中日艺术长河上架起了一座跨越时空的文化长廊。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东亚文化版图上,吴昌硕、钱瘦铁、桥本关雪三位艺术家以金石书画为媒介,在中日艺术长河上架起了一座跨越时空的文化长廊。此次湖州市美术馆呈现的“郁勃纵横——吴昌硕、钱瘦铁、桥本关雪艺术传承展”,正是对这段艺术史的深情回眸,也是献给湖州当选中国2025
上次在海派艺术馆看石虎的最后十年,这次又去中华艺术宫看吴昌硕的最后十五年。当事人们虽然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特地去就人生最后阶段的艺术创作做某种预设,但或许就是生命无法窥见的机缘,等后辈们梳理时,常会从这些艺术家最后阶段的创作中,获得更多艺术家们联系人生的创作感
海派书画大师吴昌硕不仅在丹青翰墨、金石篆刻上开宗立派,成就卓越,他还工于诗文,喜好京剧,熟稔昆曲。特别是1912年定居上海之后,吴昌硕的京昆之好更加方便得到满足。当时上海已经出现了新兴的演出舞台,吸引了各地伶人前来献艺。这让吴昌硕与梅兰芳结下一段令人难忘的“书
吴昌硕画荷,堪称“笔墨交响曲”。他以金石篆籀入画,将书法的苍劲与绘画的灵动熔铸一炉,尤其善用浓淡墨色之变,营造出荷叶的绒质肌理与空间层次,赋予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傲骨与“映日别样红”的生机。
总台2025年春晚西藏拉萨分会场标识以“春晚•扎西德勒”为主题,画面中心是雄伟的布达拉宫,后面衬着皑皑雪山,展现了西藏壮美风光;背后是古老的长城,象征着作为祖国边疆的西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飘舞的洁白哈达穿梭在五色盘长结之间,寓意中华民族永结同心,永恒吉
2024年,市政协文化卫生体育委员会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高标准落实市政协年度协商和民主监督等计划,着力发挥委员会主任(界别召集人)班子领导作用、委员履职主体作用和界别重要渠道作用,着力发挥委员会跨界别共振共发力优势,在文化、卫生、体育三大领域,扎实开
2024年12月26日起,《百年巨匠-吴昌硕》将在四川卫视、宁夏卫视、黑龙江卫视、山西卫视、云南卫视、河南卫视、陕西卫视、青海卫视、新疆卫视等十余家卫视和地方频道,“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网、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视听”APP、爱奇艺、优酷、腾讯、哔哩哔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