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方家国 | 改土归流与国家“大一统”行政区划体系的形成
2025年3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丽江考察时指出,要保护利用好木府这样的重要文化地标,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2025年3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丽江考察时指出,要保护利用好木府这样的重要文化地标,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播州志》记载:唐朝末年,南诏国攻陷播州(今贵州遵义一带),太原人杨端应朝廷招募率军收复,此后世代占据此地。传至第四代杨眙时,因无子继承,恰逢宋朝益州刺史杨延昭之子杨克在广西任职,与杨眙联宗认亲,便将其子杨贵迁过继给杨眙为后。后来随狄青南征的杨文广,正是杨延昭
今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丽江,考察丽江古城时,详细了解古城营建历史、纳西族民居特色和当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等情况。他强调,要保护利用好木府这样的重要文化地标,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
杨价是南宋播州杨氏第十四世土司,其墓是已发现的播州杨氏土司诸墓中唯一未被盗扰的墓葬。墓内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金银玉器。墓主杨价腰部发现玉带一条,由13块玉带銙、1块䤩尾、1块玉带扣、1块玉带箍和4个银扣眼等20个组件构成,是两宋时期罕见的方桃銙并用、单䤩尾单扣式革
云南省土司数量明代约300余家,清代改流后存约200家。著名的土司有丽江木氏土司(纳西族):世袭知府,管辖滇西北,延续至清雍正改流;车里宣慰司(傣族),今西双版纳,元明清三朝延续,1950年废除;麓川平缅宣慰司(傣族) 明代前期势力强盛,后分裂改流。云南以傣族
上期,黔程写了贵阳简史以及为何能够成为贵州建省后的省城,介绍了青岩得名之源的狮子山青崖,以及青岩三堡的历史遗迹。
2016年5月15日,经中国考古学会田野考古奖评审专家组投票选举,全国共有21个项目获2011-2015年度田野考古奖,其中遵义市播州杨氏土司遗存(海龙屯遗址、新蒲杨氏土司墓地、团溪杨辉墓与墓祠)荣获考古发掘获一等奖。
石姓是中国百家姓之一,"万石君"在历史上极其有名。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记载说:"万石君的名字叫奋,他的父亲是赵国人,姓石。石奋的长子名建,次子、三子俱失名,四子名庆,都因为性行柔顺,恪尽孝道而谨慎,官职俸禄都到二千石,于是孝景帝说'石君和四子都官至二千石,人
在广西的群山与河流之间,覃、韦、蓝等姓氏的土司家族故事,往往与明初的军事洪流紧密交织。元末明初的乱世中,北方将士的铁骑踏过长江,将中原的姓氏与权力体系播撒到岭南大地,最终在红水河畔生根发芽。
一句话总结:一部藏地土司王朝的末世寓言,一曲权力与愚智交织的荒诞史诗,一本解码文明暴力与人性原罪的启示录。
在西南土司林立的版图上,天全土司堪称"异类"。自唐末高、杨二氏入川,这个汉人土司竟在藏彝走廊深处延续了790年。他们既是中央册封的"六番招讨使",又是掌控康藏门户的土皇帝——高土司驻始阳,杨土司踞碉门,两家分治却能共治,在茶马古道上垄断边茶贸易,甚至将势力延伸
2015年4月9日,经国家文物局审核,“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贵州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榜上有名。
其先世出渤海高氏,唐末徙居西蜀。自始祖卜锡公戍守始阳,世领碉门之地,历宋、元、明三朝,世袭安抚使、招讨使之职,世勋累代,甲于诸番。
高杨二氏,据有碉门几八百载……杨氏则其先名瑞者,以千牛卫扈从唐僖宗幸蜀,屯兵于六番境。昭宗嗣位,命与高氏分土而治。
《禹贡》叙梁州之域,曰:『和夷底绩』。区区二水,乃烦大圣人胼手胝足,与导岷同功。遐想其时,横波虐浪,啮岸冲崖,以助岷沱之威,可逆而见。所以与蔡蒙之旅,同告成功也。迄今洪流既奠,万姓平居,而滋叹澳潦,民沾其利,虽曰盛世效灵之应,而微禹其鱼、州之人,亦当每食不忘也
西藏的吐蕃政权分崩离析后,这些贵胄家族各自拥兵自重,凭借深谷高山的自然屏障,自成一方小国。贵族们都自称“嘉尔波”,也就是国王的意思。但是小国寡民的日子并不能历之久远。
帐中跪着一位浑身血污的汉子,他的双手被铁链磨破,却仍挺直腰杆——这正是纵横江南十余年的"翼王"石达开。
当3万红军战士拖着浮肿身躯走出死亡草地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改写了历史进程——20万斤救命粮的出现,竟来自一位世袭土司的生死抉择。这段惊心动魄的往事,藏着怎样的民族大义与血色悲歌?
公元876年,是唐僖宗乾符三年,距离唐朝907年灭亡还有不到30年的时间。这个时候的大唐王朝已经在内乱中自顾不暇,而西南的地区的南诏国还趁火打劫,占领了今天贵州的遵义地区。
这件双面尼大衣是短款的,正好配合我的矮个子,颜色算是樱花粉色,看着款式是挺简单的,可是穿在身上咋没有想象的那种效果呢?是哪里出了问题呢?难道是衣服搭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