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的围城——孩子的事都是大事(624)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3 09:43 1

摘要:也想过假装这件事没有发生,但时间过了一天,此刻我依然无法放下这件事。

原创首发。本故事为虚构。

感谢点赞,评论,转发,关注。

今天的文字有点长,恳请大家耐心地读完——

郑重地跟大家道歉:

昨天一天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横竖都是懊恼,左右都是煎熬。

也想过假装这件事没有发生,但时间过了一天,此刻我依然无法放下这件事。

我要是不解决,这件事就一直在那儿横着。

反正吧,已经不知道说什么来表达我内心这种懊恼和自责。已经不是懊恼和自责能表达我的心情。

再次出现这么低级的错误,没有人能比我难受。我当时就一个想法,不要再写了,完结吧,用这个办法来逃避这件事。

昨天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我不知道我能做什么,就是浑浑噩噩。

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无法修改。也想过把那一段全部删掉,但是我想了又想,最后决定不删掉。

如果可以修改的话,我可以把之前的某一章某一句话拿掉就可以,但是现在15天之前的文章都是无法修改的。

一言难尽,不哆嗦了,我说正事:

这部小说我一次一次地想停下完结,但还在继续写着,写到六百多章。

这部小说就像我这个人一样,一次一次茫然地站在十字路口,徘徊,彷徨。之后,我依然拖着沉重的心事步履艰难地往前走。

有些故事是源于真实的生活去改编的,高兴的事情我写起来不累,但很多不高兴不开心,痛苦,煎熬的往事,我写起来是痛苦的。

我试图写出一个60后的女人,她挣扎和救赎的一生。

现在,确实到了跟大家说再见的时候,虽然我不忍分别,但我实在写得不好,让你们看得很糟心。对不起,很抱歉。

到昨天为止,故事已经写到2010年的年底。距离2025年还有15年。

15年的光阴,15年的旅程,说起来容易,皱起来艰难。

静安的一生,每一步,都是一个坎儿。每一步,都走得那么艰辛。

明明她已经走到繁花似锦,可突然的,她又会从峰顶跌落,不是一次,是一次又一次……

我也想不负责任的,再写一章就结束,这样就省事了,我也从静安的生活里脱离出来。

但小说里还有许多事情需要交代,许多人物也要交代一下。

我已经犯下一个错误,我不能再用错误的方式来解决。

哪怕接下来没有人阅读,我也会写15章,给静安的故事画上一个句号。

虽然人生没有句号,但这本小说可以有句号。

所以,我还会写15章到45章的故事。

我会把静安2010年到2025年,这段旅程写下来。

如果1年我写1章,就是15章。

如果1年我写2章,我还要写30章。

如果1年我写3章,这部小说还会写45章。

我再次征求一次大家的意见:

如果,你觉得这部小说,还有你喜欢的东西,希望我写15章,就在评论区回复15。

如果,你觉得这部小说,还能给你一点启示,可以写30章,就回复30。

如果,你觉得这部小说,还能带给你一点力量,就回复45。

感谢你们的包容,我期待着你们的暖心评论,谢谢!

书归正传,下面是小说的正文——

1、

北京城里,天子脚下。

静安和张编辑在一家饭店的楼上吃饭。

两个东北女人谈论起上海。

上海有张爱玲,上海有苏青。

上海有凌叔华,有苏雪林,还有很多有名的女作家。萧红在上海认识的鲁迅,她在上海开始作家的生涯。

听张编辑说起上海,静安心里有无限的遐想。

80年代看《上海滩》,看到许文强和冯程程在雪中打伞漫步,那时她就对上海这座大都市有着无限的憧憬。

现在,20多年过去了,上海在静安的眼前放大,距离也缩小,火车也提速了,但她一直没有去过这个城市。

两个女人坐在窗边喝着酒,谈论文学和上海,声音是轻盈的,笑容是明媚的。

夜幕降临,两人一起下楼。

静安要抢着付账,但还是张编辑结账。

“你不用管,我出来的一切费用都是报销的。等有机会我去吉林,去你的老家,你再请我吃饭。”张编辑笑语嫣然。

两人就这么说定了。

席间,她们也谈到出书协议的一些细节。

出版社给静安的条件都没有变,甚至还有一个额外的签约,就是影视版权这块,先给出版社。

就是同等条件下,静安的小说改编权优先给出版社的意思。

静安答应了张编辑。

等回到旅店,两人坐在大厅的沙发里,一边喝咖啡,一边翻看协议,静安有不清晰的地方,就直接问张编辑。

还有一件惊喜的事情,是静安没有想到的。

影视版权同等条件下优先给出版社这一条,出版社还为此额外地付给静安两万元的稿费。

这真是意外的喜事。那等于是一万册书的稿费啊。

静安想起来,她的第二本书《血色缠绵》,首次印数只有6000册。

当时静安觉得大众出版社这个条件给的太苛刻。

这本小说在网上比第一本小说反响还好,但出版社就是这个条件。

静安考虑再三,还是把这本书给了出版社。

如果不出版,这本书就无法跟更多的读者见面。

这本书以后还给静安带来很大的幸运,暂且不提。

张编辑说:“等两本书出版一个月后,稿费就会陆续打给你。”

跟大出版社办事,那感觉真是痛快,静安感受到了对方满满的诚意,还有对作者的尊重。

张编辑轻声细语地解答静安的问题,让静安很羡慕张编辑,她总是声音柔和地说话。

静安忍不住笑着问:“张编辑,你有没有过吵架的时候?”

张编辑笑了,点点头,轻声地说:“当然有了。”

静安说:“你吵架的时候,也是这么轻声细语地吵架吗?不发怒吗?”

张编辑想了想,脸上的笑容更多了。

她淡淡地说:“我就一个原则,永远不为任何人,任何事动怒。无论跟谁都不能恶语相向,都要好好说话。

“跟同事,跟领导都是这样,哪怕跟前男友分开,我也是一句不好的话也不说。”

静安真是想不透,她探究地问:“要是男朋友做的事出格,让你无法忍受呢?你也不骂他?”

张编辑沉吟了一下,笑着说:“我只会夸他,只会跟他说好听的。一旦我夸他,说好听的话,也无法达到我想要的效果,那我就笑着跟他说再见。”

静安被张编辑的话震惊,笑着说再见?这也太难做到了。

这要修炼多少年,才能修炼成仙?

她无法做到张编辑这样。

张编辑说了一句话:“对待即将分开的人,决不能说不好的话,免得对方报复你。是吧?”

张编辑年轻,不到三十岁。她却这么成熟,让静安很吃惊。

她希望自己像张编辑一样,尽量不对任何人说过头的话。

虽然她知道自己做不到,但她尽量地往那个方向努力,总是好的。

签好协议,静安留一份,张编辑拿走两份。

张编辑第二天的飞机回上海,静安也打算第二天回安城。

张编辑却让她多住两天。“你在北京可以多玩两天,我给你订了三天的房间。”

这个女编辑也太善解人意,太会办事。

但静安不敢在北京多做停留。因为家里还有冬儿呢,静安办完事,就马上买了回程的火车票。

张编辑看到静安买的是硬座,就把静安的火车票退了,为静安买了一张卧铺票。

张编辑笑盈盈地看着静安说:“老师要注意身体啊,许多作家写到最后,都觉得写作不仅是用脑子写作,还是在用身体写作。身体健康,就能多写两年。我希望您能多写两年。”

静安感激地说:“谢谢你的建议,我会注意身体的。对了,我想问一下,这次原创大赛我获奖了吗?”

张编辑笑了:“这件事还没有最后定局呢,我也不知道。不过,会有好消息的。”

这个女人呢,说话虽然柔和,但滴水不露。

静安也笑了:“行,我知道了,太难为你了,是吧?”

张编辑说:“我是真的不知道,这么大事情,我是个小人物,还没有资格知道,但我猜测您应该是获奖的。”

张编辑跟静安猜测的一样,获奖一共14个名额,出书一共是10本,那出书的作者一定能获奖。

到底是获得了哪个奖,静安就无法猜测。

临分手的时候,张编辑又告诉静安,将来上海广播电台要对静安有个采访。

广播电台中午12点左右,有一个读书栏目。等小说出版,这个栏目会推荐静安的小说。

到时候有个连线,主持人会提前跟静安约好时间,以及采访的时间。

“到时候都会提前通知你,你不用太多的准备。”

一个一个,都是好消息。

静安这这一天嘴咧得更瓢一样,根本合不拢,总是笑着。

晚上躺在床上,她觉得这一天笑得腮帮子都疼。

她的心情从来没有过这么喜悦,没有这么明艳过。

接下来,就是努力地写书,努力地写好书。

第二天早晨,静安跟张老师在旅店吃了一个免费的早餐,两人就分别踏上各自的归程。

静安上了火车,这天很幸运,下铺竟然没人。静安就坐在下铺。

她把包里的纸和笔都掏出来,火车飞奔在旷野上的时候,她的思绪也跟着飞快地跳跃。

她攥着笔,把两本小说粗线条的大纲都列出来。

车窗外的风景在唰唰地飞掠而去,她纸上的字也一行一行地写下去。

列车员坐在他身旁,好奇地歪头看她写什么。

“这么用功啊?坐火车还工作?”

静安笑了:“我的工作有一个好处,就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写。”

列车员也笑了。“那你一定很累呀,随时实地写,那你就没有一点空闲时间。”

静安感兴趣地抬头跟列车员聊了两句。列车员说的话很透彻。

确实是这样。

静安辞职之后,宅在家里专职写作。无论是外人还是她自己,都觉得她自由自在,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干什么都没有人管。

但静安写了几年之后,才发现这种自由职业是最累的。

看似自由自在,但工资不稳定,就导致整个人一直处于绷紧的状态。

上班的人有假日。写作的人没有假日。

哪一天不写,她就好像有罪一样。

这次跟张编辑签协议,还把截稿时间也写在协议里。

初稿的时间,元旦后就要交稿。还要留出修改的时间。

时间对于静安来说是很紧的,回到家之后,还有很繁重的工作等着她。

明年的4月份,大概要举办颁奖典礼。

从现在到四月份,也不过是4个多月的时间,两本书都要完稿,还要修改好。

这是相当繁重的工作。

火车在奔驰,静安盘腿坐在铺位上,专注地构思自己的小说。

火车出了京城,往家乡的方向奔驰。

越接近家乡,静安的心越不安静。她想早点见到女儿,见到父母。

2、

每个人,无论走多远,最惦记的还是老家,老屋,自己的父母双亲和孩子。

哪怕是童年给过静安很多责难的母亲,也依然让静安挂念。

后来静安看过的书多了,知道这叫陪伴的力量。

母亲虽然在陪伴中,给过静安很多伤害,但也给过静安很多温暖。

这伤害和温暖有时候甚至是同时发生的。

母亲揍了她一顿,却又做了她爱吃的茄子,熥在大锅里,留着她放学回来吃点热乎的。

这种陪伴的力量,让一个人依赖这种感情,依赖这个人。何况双方还是血缘至亲。

哪怕静安心里记恨过母亲,但她依然挂念母亲。

回到家里是下午,冬儿上学去了。

房间里窗明几净,都是周英收拾的吧。

上次,静安去长春跟着陆老师和师兄写剧本,她给周英买了一件羽绒服。

这一次,静安给周英买了一条披肩。

她在北京也没有时间去逛商场,就在地下商场买的披肩。

枣红色的带点影格的披肩,很雅致。羊绒的,很暖和。

静安买了三条披肩,准备送给周英一条,再送给张编辑一条,自己再留一条。

回到家里,她给周英打了电话,说自己回来了。

去北京这几天,静安给周英打过两次电话,周英都说家里挺好。

每次通话,静安也跟冬儿说两句话,冬儿没有异常的地方。

一切都挺好。

静安每次出门,不担心自己遇到什么,她都是担心冬儿在家里会不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

去西安参加笔会,跟着老师到长春写剧本,这次又去北京签约,每次出门,静安一方面高兴,一方面忐忑。

总是担心自己离开家里,冬儿会遇到什么不测。

总算是回到家里了,看看女儿的房间没什么变样的,她也就放心。

晚上,她做了女儿爱吃的猪肉酸菜炖粉条。

饭菜做好,放在灶子上温着,看到女儿放学时间快到了,静安就去接女儿。

现在,冬儿高二了,白天上学放学,都不用静安去接送。但晚上放学,静安还要去接冬儿。

晚上天黑了,女儿一个人骑车回家,她着实不放心。

老远就看到冬儿跟一个同学打打闹闹,两人推推挤挤,很要好的样子。

因为同学都穿着校服,静安也没太看清那人的脸。

等走到近处,借着路灯的光亮,静安才猛然看清,那不是三姐的儿子周旭吗?

冬儿和周旭没看到静安。冬儿不知道静安今天能回来。

静安回来之前给冬儿打了电话,但没说马上回来,她要给女儿一个惊喜。

没想到,她自己受到惊吓。

两人都走到校门口的灯光下,还推推搡搡地开玩笑。

静安大声地喊:“冬儿!”

冬儿一激灵,回头向静安看去。

这边周旭撒丫子就跑了。

冬儿回头找周旭时,周旭已经没影。

周旭怕静安,不知道为什么,他看到静安心里就打怵。

他也怕他妈,但是他能跟他妈撒娇,使性子,这都好使。

可对于静安,他连正视静安的目光都不敢,别的就更别提了。

一听到静安的声音,他心里就哆嗦一下,两只脚不受控制地就往旁边人行道的树丛里跑了下去。

跑出很远,他才站定了身体,回头向静安和冬儿望去。

看不见了,冬儿和她妈妈的身影被树影掩盖,也被黑夜吞没。

静安和冬儿回家的路上,两人都没有说话。

静安一肚子的气,这个闺女啊,咋不听妈妈的话呢。

回到家里,咣当一声,静安把车钥匙扔到茶桌上。

“冬儿,你不是答应妈妈,再也不跟周旭来往吗?怎么今天你们又在一起呢?”

冬儿垂着目光,把书包缓缓地放在沙发上。

冬儿小声地说:“我们没有来往,就是放学时候,他跟我说两句话——”

静安想起张编辑说话的样子,可她根本就学不会。

看到女儿又跟周旭混到一起,她没法不生气。

“冬儿,你咋不懂事呢?你已经高二了,马上就期末考试,距离考大学只有一年半的时间,这一年半能决定你将来后半生的幸福啊!”

冬儿垂着头,轻声地说:“妈,我知道了,不会耽误学习。”

静安熬过了半生的苦,她已经知道求学之路在众多的人生路途里,是普通人最快捷的出人头地的方式。

静安后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学习考上一所大学?

她后悔。怎么不后悔?可后悔也没有办法了。

人生没有后悔药,没有回头路可以让你走。

静安只能硬着头皮,使出全身的力气往前走。她一定要出人头地,一定要走出一条明亮的路。

否则的话,她就再也没有出头之日,她就只能像一个平凡的家庭妇女一样,荒废自己的一生。

可她心里不甘,她不想把自己的一生埋没在洗衣做饭拖地里。

她还想做点别的与众不同的事情,向这个世界证明我来过。

她苦口婆心地劝说冬儿:“冬儿啊,你就算是为了你爸爸,你也得考上大学。你爸爸九泉之下才能瞑目——”

静安把九光都抬了出来。

说到九光,冬儿吧嗒吧嗒掉眼泪。

冬儿哭着说:“妈,你别说了,我知道错了,再也不跟他来往了,我不会耽误学习的,妈,你别生气了……”

这天晚上,静安失眠了。她睡不着,翻来覆去,心里搁楞着,非常难受。

冬儿要是因为跟周旭在一起混,耽误了学业,她心里会难受死。

她在事业上刚刚得到一点成绩,这种幸福却很快被担心女儿前途的事情抵消了。

冬儿要是没有前途,要是没有希望,静安就是出版多少本书,心里也会郁结难受。

冬儿是静安的命啊,她不能让女儿走自己之前的老路,不忍心看着女儿向自己一样受苦。

她一定要让女儿考上大学。

3、

第二天早晨起来,静安打开电脑,坐在椅子上准备写作。

可她发现自己无法集中精力写作。

她的脑子里都是冬儿和周旭在一起推推搡搡的样子。

她挥之不去,心里乱糟糟的,脑子也混沌一片。

她无法写作。

这还是第一次,她因为其他事情无法静下心来写作。

她去厨房做饭。

冬儿被厨房的声音吵醒,她拉开房门,探头看到厨房里的静安,讨好的声音问:“妈,你咋起来这么早?”

静安说:“今天心情乱,写不下去,就做点早饭吧。”

冬儿没有问静安为什么心情不好。她心里很清楚,妈妈是因为她和周旭的事情才闹心的。

她也想和周旭分开,可是,生活中快乐的事情太少了,学习也变得越来越没意思。

可跟周旭在一起玩,她心情就好了起来。

人生啊,就是这样没意思的吗?

爸爸走了,再也没法给他打电话。

爷爷吧,冬儿脑子里对爷爷的印象不是太多,只记得爷爷痴呆的样子。

奶奶呢,总是耷拉着脸,不是抱怨爸爸去世早,就是抱怨老姑借钱不还。

奶奶再就是骂冬儿的妈妈不要脸,老早和冬儿爸爸离婚。

奶奶还说:“家有贤妻不出横事。你妈要是不跟你爸离婚,你爸那天也不会那么早离开家去工地,就不会被砸死。

“都怪你妈,在外面胡扯六拉,跟男人勾三搭四,挣命地要跟你爸离婚。连你都不要了,她抛夫弃子,把你扔下就跟男人跑了——”

这些话,长时间地在冬儿脑子里回荡。

可以这么说,冬儿跟静安在一起生活很多年了,她起初是相信奶奶说的话——

她问过老姑,老姑骂静安的话更难听,比奶奶骂的还花花。

冬儿问过大姑,大姑则说:“你爸你妈离婚是因为性格不合,你爸没啥文化,跟你妈说不到一起去,就离婚了。大人的事情,小孩子别管了,你长大就懂了。”

冬儿长大了,还是不懂。

没谁告诉冬儿,九光在婚姻里动粗,限制静安的自由,差点掐死静安。

静安也没法跟冬儿讲述,说冬儿的爸爸打妈妈骂妈妈,这些话她怎么跟孩子说呀?

冬儿渐渐地长大了,她看到妈妈的日记,看到妈妈的努力,也看到妈妈的男朋友。

她懂得越多,越理解妈妈不容易,也理解妈妈的感情。

妈妈这一辈子太辛苦了,从小就艰难地生长……

只是,冬儿懂得越多,越觉得成人的世界是无趣的。

她越来越讨厌奶奶家的人,讨厌老姑爱财如命,欠钱不还。讨厌老姑夫背叛妻子,在外面养了私生子,讨厌奶奶整日的抱怨……

她尽量不去想爸爸,那就跟奶奶家人彻底分开了。

4、

冬儿这天早晨去上学,静安骑车去送冬儿。

母女两人在路上什么都没有说。

看到冬儿进了学校,静安骑车直接往北走。

过去廉家油坊这里很兴盛,现在,各家各户的墙上门上,都写着大大的拆字。

再往后走,就是长胜娱乐城。

舞厅左右的店铺墙上,也都写着一个拆字。

这里也要拆迁盖楼了?长胜的房子,是李叔的房子。

房子要是拆迁,艳子和三姐还会去别的地方再开一家吧?

静安走到长胜门前,才想起来长胜上午没有客人,是不开门营业的。

到中午11点以后,服务员吃伙食饭,这时候门才会打开。

这个时间她去干什么呢?

静安骑着自行车,没有目的地在小城里转着。

她骑车去了过去住了20多年的老房子,那里还跟过去没什么区别,胡同还是那么狭窄,坑洼不平。

那些平房好像比过去更加低矮。

外面的世界都变了,可老宅这里还跟过去一样,甚至还不如过去,死气沉沉的。

不少人家搬走了,房子就那么空着。院子里荒草一片,积雪都没有人清扫。

静安骑车去了老坎子,在江边走了一会儿,心情也无法安静下来。

她又骑车去了一趟文化馆,想跟主编要两本新出版的《鹤鸣》杂志。

文化馆也变样了,过去的领导又换了一茬。《鹤鸣》杂志还在出刊,不过,不是双月刊了,改为季刊。

季刊就是一年出版四期杂志。

杂志的主编也是安城作协领导,换做一位姓罗的老师。

罗主编当兵出生,在部队就写文章发表,后来回到地方,到作协任职。

静安参加了几次本市的笔会,跟罗主编已经认识。

罗主编看到静安去了,就笑着让静安快坐。

“我正有一件事要跟你说,听说你上午写作不开手机,我就准备下午给你打电话,没想到你却来了,可真巧。”

罗主编给静安倒了一杯水。他坐在静安对面,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微笑地注视着静安。

静安不知道罗主编找她啥事,就好奇地问:“您找我啥事?”

罗主编半开玩笑地说:“别着急,喝口水,你现在都成名人了,我轻易都请不到。”

静安诚惶诚恐,她不敢接这么大的帽子。

她连忙说:“您可别这么说,您找我到底什么事?”

罗主编说:“看你小说,看不出你急性子,但一见面聊天,就发现你性格耿直,还是急性子。是这么回事,图书馆要做一个回廊文化,这次准备全部用本市的名人做。”

静安不解地问:“那我需要我做什么?”

罗主编说:“需要你写一个自己的简介,还有,你出版的两本书,再给图书馆拿两本存档。对了,还需要你一张照片。”

静安觉得这些都不难。

罗主编又说:“图书馆的人会跟你对接,到时候他们还要到你家里去采访,你接待一下。他们还要做电视节目,介绍家乡的名人名事。”

静安心里有点自卑,她怕自己的成绩不如别人。

罗主编却说:“你都出版两本书了,咱们安城女作家你是第一个出版书的,你咋还谦虚呢?谦虚过度就是虚伪——”

这句话有点砸到静安。

静安心里不舒服,她不是虚伪,是真的自卑。

表面上,大家觉得静安自傲,但其实她内心深处是自卑的。

有一次听到宋丹丹做采访,她说,自卑的人,有时候是非常无礼的。

静安一下子就共鸣到。确实如此,她也犯过同样的错误。

为什么自卑呢?

多年后,静安看了一些书,渐渐地摸清自己内心的来龙去脉。

静安的心里总是对幸运的事情,有深深的不配得感。

从小被母亲打压管了,她觉得不幸的事情落在她身上,她反倒送一口气,好像自己就应该获得不幸。

如果幸运的事情落在静安的头上,静安就紧张得透不过气,总觉得不真实,自己配拥有这么美好的前途吗?

就像这次同时签约出版两本书,她到现在还觉得亦真亦幻,像做梦一样。

这种不配得感,一直到50岁,她也没有摆脱。

从罗主编这里出来,已经快到中午了。

静安没有骑车,她推着自行车缓缓地走在人行路上。

远处,长胜屋顶上的一杆旗帜已经看见了,那旗帜在凛冽的寒风里扑啦啦地飘扬。

这次她要跟三姐好好聊聊。

但她已经改变了最初的想法,不能跟三姐吵。

不是因为她现在是出版两本书的作家,而是因为她是冬儿的妈妈,是一个家长。

想起张编辑说话的模样,虽然声音轻,但张编辑的话一句是一句,很有力量。静安都记在心里。

那么,她即将跟三姐见面,就不要被三姐带偏情绪。盛怒之下,两人的谈话不会有好结果。

只有在和缓的气氛里,两人才可能达成一致的意见,才可能妥善地处理冬儿和周旭两个孩子的事情。

孩子的事情,就是家长的事情。孩子的小事情,就是一个家庭的大事情。

孩子要是不幸福,做家长的就会一辈子背着一口沉重的锅,走一步喘三气儿。走到哪儿也无法开心,

未完待续——

本内容为虚构。

感谢点赞,评论。

来源:素老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