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一项涉及超10万人、历时超过10年的流行病学研究中,研究者惊讶地发现:排便频率异常的群体——无论是过多还是过少,死亡风险都有明显上升。
“人有三急”,可你知道吗?大便频率的高低,竟然可能与寿命有关。
在一项涉及超10万人、历时超过10年的流行病学研究中,研究者惊讶地发现:排便频率异常的群体——无论是过多还是过少,死亡风险都有明显上升。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背后的生理机制却有理有据。
许多人以为“一天一次”才算正常,其实这个观念早就过时了。人的排便频率存在个体差异,但超出一定范围,就可能是健康拉响的警报器。
今天,我们就来认真聊聊这件“人人都做、却鲜有人重视”的小事——排便。
医学界对“正常排便”的定义并非一刀切。世界胃肠病组织将健康排便频率定义为:每天3次到每周3次之间。也就是说,一天一次固然常见,但并不是唯一的“黄金标准”。
频率本身不是唯一指标,排便的规律性、便便的质地、排便时的舒适度,同样是判断健康与否的重要维度。
有人每天两次排便,但总是腹泻、稀溏,说明消化吸收功能可能出现了问题;有人两三天一次,但大便形态正常、排便顺畅,也未必是坏事。
但如果你属于以下两类人群,就要引起注意了:
·每天排便超过3次,且常伴腹泻、肠鸣或肚子痛
· 每周排便少于3次,且排便费力、便秘明显
这些情况,可能预示着肠道菌群失衡、消化功能紊乱,甚至是慢性疾病的征兆。
2022年,《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发表的一项中国人群前瞻性研究中指出: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者,罹患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的风险分别上升了16%和23%。
而另一项2023年发表于《肠道健康与微生态》杂志的研究,则发现:排便频率高于每天3次的人群,其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下降,炎症指标升高,肠道屏障功能受损。
这意味着,排便频率既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理想的频率,恰恰是“每天一次到两次”,且规律、轻松、不费力。
为什么排便频率会影响寿命?背后有三个关键机制:
一是肠道菌群。排便是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的排出过程。频率太低会导致毒素积聚,诱发系统性炎症;而频率太高则可能提示菌群失衡,影响营养吸收。
二是自主神经系统。排便受副交感神经调控,规律的排便反映了神经系统的平衡状态。频繁腹泻或顽固便秘,常与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三是代谢健康。长期便秘者,往往伴随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甚至与某些癌症(如结直肠癌)风险升高有关。
很多人把“排便次数”当成唯一指标,而忽略了排便质量和习惯的稳定性。
有些人吃了水果、喝了咖啡,马上就拉一次,便以为“清肠排毒”。这更可能是肠道对刺激的应激反应,而不是良好的代谢。
还有些人每天不拉就坐立不安,甚至依赖泻药或灌肠来“强行产出”,结果反而让肠道蠕动功能越来越差,形成药物依赖和反复便秘的恶性循环。
还有人追求“通便养生法”,每天早晨空腹喝蜂蜜水、大量吃粗粮,结果是腹胀、胃酸、甚至营养不良。
真正的健康,不是“多排”或“定排”,而是“自然排”。
你或许想不到,排便频率其实还反映着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研究显示,长期便秘者中,患有焦虑症或抑郁症的比例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肠道被称为“第二大脑”,肠道和中枢神经之间通过“脑-肠轴”进行双向沟通。
当人长期处于紧张、压抑、情绪低落的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功能会被抑制,肠蠕动随之减慢,排便也就变得困难。
反过来,腹泻频繁的人,也常常有过度焦虑、强迫思维等心理特征。紧张时肚子疼、考试前上厕所,这并不是偶然,而是压力通过神经系统“传导”到了肠道。
排便频率不只是肠道的事,还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
说到底,最理想的排便状态并不是“固定次数”,而是“规律、舒适、自然”。
如果你想优化自己的排便频率,可以从这几个生活细节入手:
第一,早晨起床后喝一杯温水,唤醒肠道蠕动,但别追求“通便水”;常温即可,避免太凉或太烫。
第二,坚持固定时间如厕,即使没有便意,也可以坐一坐,让身体形成条件反射。
第三,饮食不过度依赖“粗粮”。全谷物虽好,但过量反而增加肠胃负担。建议每日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同时搭配足量饮水。
第四,避免“情绪性便秘”。保持心情愉快、规律作息,远比“排毒饮食”更重要。
第五,关注便便的形态。大便分类法中,3~4型(香蕉状、表面光滑)最理想;若长期偏离,应考虑调整饮食或就医评估。
很多人习惯关注体检报告,却忽视了每天都能“自检”的身体语言——大便。
它不只是垃圾,而是健康的晴雨表、寿命的温度计、肠道的日志簿。从颜色、气味、频率到形态,每一个细节都在发出信号。
你用多久排便?便后感觉轻松吗?有没有便意就去,还是经常憋?
这些看似微小的问题,其实是身体给你的“健康月报”。
说到底,排便从来不只是“生理反应”,它是身体、心理、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总和反映。
我们不需要盯着“每天一次”这个数字,而更应该关注:我今天排得顺不顺?是自然发生,还是费劲出工?
如果你每天便便规律、无痛、形态良好,恭喜你——你的肠道正在给寿命加分。
而如果你正为频繁腹泻或久坐不排所困,不妨从饮食、作息、压力管理做起,给肠道一点“生活的余地”。
别小看每天的那一次蹲坑,它可能比你做的任何一次体检都更真实。
参考文献
王晨光等.《排便频率与中国成年人全因死亡风险的前瞻性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2,43(6):812-819.
LiuYetal.“BowelMovementFrequencyandGutMicrobiotaDiversityinaHealthyChineseCohort.”肠道健康与微生态,2023,7(2):101-109.
来源:不药而愈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