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形意拳的桩功练习,说白了就是摆好一个架子然后往里“填东西”。咱们以最基础的无极桩为例——您得先让双脚平行站开,与肩同宽,五个脚趾头得像吸盘一样轻轻抓住地面。别小看这个动作,它可不是光站着就行,膝盖得微微内扣、往前顶一点,胯要往里收,屁股呢既要向下坐又得稍微向上
形意拳的桩功练习,说白了就是摆好一个架子然后往里“填东西”。咱们以最基础的无极桩为例——您得先让双脚平行站开,与肩同宽,五个脚趾头得像吸盘一样轻轻抓住地面。别小看这个动作,它可不是光站着就行,膝盖得微微内扣、往前顶一点,胯要往里收,屁股呢既要向下坐又得稍微向上提,这个劲儿得自己反复调。胸口别挺着,要含一点,背却要拔起来,头顶像有根线轻轻拉着,肩膀撑开,手肘横向外扩,十根手指头自然微曲,眼睛平视前方。这整个架势,其实就是模仿立定跳远前“预备——跳”那个瞬间的身体状态。您得保持那种要跳还没跳的感觉,这时候全身的肌肉和筋骨都处在一种“待机状态”,既不能完全松下去,也不能僵住。
站桩可不是摆个样子就完了,您得在里头找出“六面力”。什么叫六面力?就是上下、前后、左右三对相反的劲儿。比如说上下力,靠的是臀部向下坐的同时又向上提,胸口含背拔;前后力呢,靠的是脚趾抓地和膝盖前顶;左右力就得靠双膝内扣来维持。您可能觉得这太抽象,但练的时候身体自己会慢慢找到这种感觉——比如脚趾多用力一点,膝盖就得调整角度,肩膀也得跟着微微变动,不然站不稳。这其实就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就像骑自行车,光听别人说怎么平衡没用,得自己上去蹬起来才找得到感觉。
=====
说到弓劲系统,这可是形意拳里头抻筋拔骨的核心。您得把身体当成三张弓——脊柱是一张,手臂是一张,腿又是另一张。练脊柱弓的时候,很多人一开始就拼命挺胸撅屁股,那全错了。其实是要用意念轻轻想着尾骨和头顶,慢慢把脊柱一节一节拉开。您能感觉到脊椎之间有种微微的缝隙感,就像串珠被轻轻扯开一样,但千万不能用蛮力,不然准憋气或者伤着腰。手臂弓也一样,意念要放在手指尖和肩膀这两个端点,中间肘、腕都得放松,就像拉皮筋似的,两头扯开中间才绷得上劲。
而腿弓呢,要靠膝盖内扣和前顶,配合胯根内裹,脚趾抓地来找。我刚开始练的时候总找不到腿上的劲儿,老师就说:“你想象膝盖和脚趾之间有一根皮筋,膝盖往前顶的时候,脚趾要向下抠住地,反着来劲。”哎,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提示,突然就摸到门道了。但要注意,意念不能太重,比方说您要是老想着“使劲拉使劲拉”,那筋腱立马就僵了。得若有若无地挂着点意,就像手里攥着一只小鸟,攥紧了会捏死,攥松了又飞了——这个火候得慢慢磨。
=====
从养生角度看,这套练法其实是在给身体“腾地方”。人老了为什么会驼背缩个儿?就是因为筋腱缩了、骨骼间隙小了,压迫到血管和神经。站桩时拉筋拔骨,就是把被压瘪的管道重新撑开。比如脊柱伸展之后,内脏不受挤压了,气血循环自然会顺畅些。很多人刚站桩时觉得腿酸肩僵,那是因为平时这些地方堵得厉害,现在突然要通,可不就得难受一阵子嘛。但坚持下来,您会感觉到手脚变暖,睡眠变好,这就是气血慢慢通了的表现。
不过您也别把它想得太神。不是说站桩就包治百病,它更像是一种缓慢的物理调节。比如筋腱拉长、关节腔扩大,确实能减轻压迫;肌肉放松了,血液循环阻力会变小。但这些改变需要长期积累,不是站几天就能脱胎换骨的。而且过程中肯定会遇到瓶颈期——比如某个部位老是打不开,或者气感时有时无,这都得靠耐心慢慢磨。
形意拳这套“抻筋拔骨”的理论,听起来玄乎,但到底有多少是心理作用,多少是生理改变,现代科学还真没完全搞明白。比如“气血”这概念,西医里就没有直接对应的东西;所谓“意念导引”,也很难用仪器测量出来。很多人练完后感觉身体变好,也许只是因为规律运动改善了代谢,加上心理暗示的作用。更要注意的是,如果盲目追求“开关节”“拉筋骨”,不顾身体反应硬撑,反而可能伤到韧带或椎间盘。所以别把它神话了,就当是一种传统的身体调节方法,有效果最好,没有也别勉强——毕竟健身方式那么多,不是非走这一条路。
来源:小鲨鱼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