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脑卒中,又称中风和脑血管意外,是指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急性神经功能缺失[1],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以前者为主[2],是继心脏病后的全球第2大常见死因,也是导致严重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脑卒中的全球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脑卒中,又称中风和脑血管意外,是指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急性神经功能缺失[1],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以前者为主[2],是继心脏病后的全球第2大常见死因,也是导致严重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脑卒中的全球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且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发病率逐年上升[4-5]。目前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唯一被批准治疗的方式是溶栓,但是溶栓存在时效性和潜在的出血风险[6-7],而且治疗的价格比较昂贵,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脑卒中患者,因此探寻一种行之有效并且不良反应小的治疗方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CiteSpace软件由陈超美教授于2004年精心设计并开发,是一款专门用于科学文献网络的可视化与分析工具。该软件能够助力研究人员揭示文献间的联系、洞察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8]。借助CiteSpace,研究人员能够更深入地掌握特定学科的研究脉络,从而为自己的学术探索注入更多灵感与参考。
本研究充分使用CiteSpace软件,对中药治疗脑卒中的相关学术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通过对作者、机构和关键词等多维度的深入分析,深入挖掘当前研究中面临的关键性问题,全面展现该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前沿动态,为脑卒中研究领域提供全面而深入的治疗策略,为未来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全新的视角。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择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生物医学数据库(VIP)作为中文文献检索平台。CNKI检索方式为“主题=(脑卒中or中风or脑血管意外)AND(中药)”进行专业检索,语言选择为中文,设置时间2005—2024年。排除学位论文、报道、会议文章和科普文章等文献,只留下学术期刊,数据来源只选择“北大核心”及“CSCD”收录的高质量期刊。VIP和Wanfang按照各自检索规则更改检索式,但是检索条件不变。最终在CNKI、VIP、Wanfang Data分别检索到526、596、808篇相关文献。
英文文献应用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作为文献检索平台,检索式为TS=(stroke)AND Chinese medicine 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 TCM OR Chinese herb OR Chinese herbal medicine),不设定时间检索,Languages选择English,共检索到1 582篇符合条件的英文文献,文献跨越时间从2009—2024年。
1.2 数据整理
将在中文数据库中检索到的文献以“NoteExpress”格式导出,从WOS检索到的英文文献以“Plain text file-Full Record and Cited References”格式导出。利用NoteExpress软件对中文和英文文献根据题录类型、作者、标题、年份进行重复文献的筛选,并将与主题“中药”和“脑卒中”无关的文献进行人为筛选,剔除缺失作者和年份信息的文献。最终剩余与本研究相关的1 312篇中文文献和1 582篇英文文献,并将中文文献的“数据库提供者”全部改为“CNKI”,英文文献的“数据库提供者”全部改为“WOS”后,分别以“Refwork-Citespace”格式导出,保存文件命名为“download.txt”,筛选文献流程见图1。
1.3 数据处理
利用Cite Space 6.1.R6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文献发表时间和发文量、作者及机构的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及突现,绘制中药治疗脑卒中的可视化图谱。分析中文文献时软件时间参数设置跨度为2005—2024年,时间切片为1年,g-index(k=25),分析英文文献时软件时间参数设置跨度为2009—2024年,时间切片为1年,g-index(k=25)。将visualization设置为cluster view-static,勾选show merged network,其他选项默认。
2 结果
2.1 发文量年度分布
对中药治疗脑卒中的中文和英文相关文献进行年发文量的统计,结果见图2。该项研究中文文献最早可追溯到1976年,但是发文量较少,研究手段较为单一。因此本研究选择2005年作为中文文献的起始年进行研究。英文文献的首发时间是2009年,表明国际上对于该项研究的起步较晚。统计显示,随着年份的增长,中文文献发文量总体波动较小,而英文文献年均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且在2013年对中文文献形成了超越。在2021和2023年达到了中文文献发文量的峰值(91篇),在2022年达到了英文文献发文量的峰值(194篇)。2020—2021是中药治疗脑卒中的英文文献数量激增的2年。
2.2 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通过分析作者合作网络的数据,了解到在2005—2024年间共有4 196名中文文献和9 354名英文文献作者参与到中药治疗脑卒中的研究中,表明本研究的群体较为庞大,本研究只对核心集群和作者进行可视化。作者合作网络图中的节点为作者,其中节点的大小反映机构发文量,年轮圈数代表不同年份发表论文数量,某个年份年轮越宽代表在相应年份发表的论文越多,年轮颜色代表相应文献发表时间[9]。网络中的Density值可以反映作者之间的合作的密切程度,节点间的连线表明了作者之间合作关系,中文作者Density值为0.002 7,表明作者之间存在交流合作,但是合作较为分散,不够密切。而英文作者的Density值为0.006 6,表明团队内部合作密切,但是团队之间交流较少。图3展示了该研究的主要合作网络,其中最大的中文文献合作群以陈红霞和谢雁鸣等为主要作者,主要针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中药制剂的上市后再评价研究。以Chen Lidian(陈立典)和Wang Lei(王磊)等为主要作者的英文文献合作群是最大的,对于中药脑卒中的研究也较为广泛。表1统计了发文量排名前8的中英文文献作者,中文文献发文量最高的作者是陈红霞,最高发文量是14篇,英文文献发文量最高的作者是Chen Lidian,最高发文量是19篇。
2.3 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中文的1 312篇文献共涉及1 228家研究机构,英文的1 582篇文献共涉及5 274家研究机构,利用CiteSpace 软件绘制的机构合作网络分析图见图4,中文文献机构合作网络密度Density值为0.002 5,英文文献机构合作网络密度Density值为0.012 8,提示英文文献机构的合作比中文文献的密切,图中可以看出中英文文献机构均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合作群,并且能看到跨省交流与跨国合作,表明对于中药治疗脑卒中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重视度。表2是发文量排名前8的发表中英文文献机构的统计,从机构名称上看,发表中英文文献数量居于高位的机构属性单一,可以总结为各省中医药大学或者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之间展开的研究合作。
2.4 国家合作网络分析
本研究也进行了涉及中药治疗脑卒中的英文文献的国家合作网络的分析,由图5可知,英文文献国家合作网络密度Density值为0.132 3,表明国家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交流合作。图5右侧展示的是以中国为中心同其他国家展开的合作。表3展示了英文文献发文量前5的国家,中国的发文量处于最高位置,共计发表了1 380篇,表明中国对于中药治疗脑卒中的重视程度较高,研究的高度在国际也处于领先地位。发文量排名前5的国家中有3个均是亚洲国家,并且都属于东亚,因此推断对于中药治疗脑卒中较为重视的国家集中于东亚。
2.5 关键词分析
CiteSpace可以通过分析文献中的关键词共现情况,揭示研究领域的热点和趋势,反映出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10]。突现词分析用于识别在特定时间段内突然变得热门的关键词或主题,这些突现词通常代表新出现的研究热点或快速增长领域的关键词[11]。通过聚类分析,CiteSpace可以将类似主题或关键词的文献聚集在一起,形成不同的研究簇,揭示研究领域内部的不同主题或子域。时间线图分析展示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可以查看不同主题或关键词随时间的演变情况,揭示研究领域的演化趋势[12]。
2.5.1 共现网络分析 通过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的分析,中文和英文文献中分别包含440和502个关键词,出现频次排名前10的关键词见表4。除去检索词,对中文文献关键词进行分析,出现频数较高的关键词包括针灸(46次)、偏瘫(32次)、作用机制(28次)、中药熏蒸(28次)等,说明中药治疗脑卒中的方法包括针灸和中药熏蒸,中医疗法对于脑卒中及其后遗症“偏瘫”有研究价值,对于中药治疗脑卒中的机制研究也比较多。对英文关键词进行分析,mechanism(机制)、expression(表达)、oxidative stress(氧化应激)、activation(激活)等关于机制研究的关键词的出现频次较高,表明英文文献中对于中药治疗脑卒中的研究多集中于揭示基础科学问题。图6中可以看到黄芪、丹参、Buyang Huanwu Decoction(补阳还五汤)等,提示这些中药和复方可能对于治疗脑卒中具有一定疗效。
2.5.2 突现性分析 突现关键词,又称爆发关键词,指在某一时间段受到广泛关注的主题,突现词可以用于预测未来研究的发展动态[13]。通过分析中英文文献的突现词(图7)发现中药治疗脑卒中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研究热点,2005—2015年间的中文突现词中药疗法、康复、临床观察等提示较早时期集中于中药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研究。而距离现在最近的突现时间较长的关键词包括作用机制、数据挖掘、network pharmacology(网络药理学)等,这说明了最近研究热点在于其作用机制和药理作用的研究上。英文突现词中突现强度较高的包括neural regeneration(神经再生)、network pharmacology(网络药理学)、molecular docking(分子对接)等,表明在2010—2016年间对于神经再生的研究热情高涨,而研究证实脑卒中与神经再生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其可以改善脑卒中后的修复和再生过程[14],对于恢复患者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2022—2024年间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突现强度较高,其也是现代药物研发中的重要工具,可以揭示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潜在不良反应。
2.5.3 聚类分析 聚类系数Q和平均轮廓值S是聚类分析的2个重要参数,Q>0.3且S>0.6可用于说明网络聚类的合理性[15]。图8可视化了中、英文文献的排名前7的聚类,中文文献网络聚类系数Q为0.498 8,S为0.827 6,英文文献网络聚类系数Q为0.336 2,S为0.683,表明网络聚类的划分具有显著性。聚类分析的具体信息见表5和6,中文聚类中包含节点数最多的聚类为分子对接,英文聚类中包含节点数最多的聚类为oxidative stress(氧化应激),其下面也包含了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等关键词,说明该技术在中药治疗脑卒中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并且对于该疾病的控制可能与氧化应激有关。分析各聚类下的具体关键词能够看到具体的单药、中药复方、中药化学成分等,说明对于中药治疗脑卒中的研究较为广泛,而距离现在较近的聚类标签chemical constituents(化学成分)说明技术手段和研究要求的提高,研究者更多追求具体的有效成分,从而更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疗效。
2.5.4 时间线图分析 时间线图是CiteSpace的主要视图之一,可将文献关键词聚类在二维时间轴上平铺展开,展现出主题聚类的演变过程和热点趋势[16]。对中药治疗脑卒中的关键词进行时间线图的分析,能清晰展示该研究的演化进程。时间线图的纵轴为聚类的编号,横轴为发表文献的年份。通过分析关键词时间线图(图9)可以发现,每种聚类的持续时间均比较长,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研究内容。通过对整体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文文献更集中于探究中药治疗脑卒中的药理及临床作用,而英文文献则更加关注其作用的机制。
3 讨论
3.1 研究现状
自2005年以来,对于中药治疗脑卒中的研究来说,中文文献的年发文量波动较小,而英文文献发文量的数量呈上升趋势,表明了国际上对于中药治疗脑卒中这一课题研究的认可和重视度在提升。中文文献作者之间合作较为分散,不够密切,而英文作者团队内部合作密切,但是交流程度不够深入。英文文献发文量最高的作者为来自福建中医药大学的陈立典教授,其主要从事脑卒中后认知和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康复研究,确立了针刺核心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功能障碍的康复方案,降低了致残率。中药治疗脑卒中的研究机构之间存在跨省交流与跨国合作,从机构名称上看,发表中英文文献数量居于高位的机构为各省中医药大学或者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并且来自中国的机构比重较高。国家合作网络分析结果显示对于中药治疗脑卒中的研究比较多的国家(或地区)集中于亚洲,考虑原因可能是中医理论体系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被广泛接受和应用,并且亚洲国家有着丰富的临床治疗和药物使用经验,因此使得这些国家和地区在中药治疗脑卒中方面具有较强的研究基础。
通过对中药治疗脑卒中的相关文献的关键词分析可知,现阶段对于该研究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对中药化学成分的作用机制探究上。分子对接是中文关键词的重要聚类,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也是近几年对于该研究的分析应用的比较多的技术,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大数据和计算技术的发展,网络药理学能够帮助发现现有药物的新适应症,实现药物再利用,节省研发成本和时间[17],分子对接可以评估已知药物与新靶点的结合能力,为再利用提供科学依据[18]。但是研究者也要认识到这些基于大数据的技术的弊端,例如网络药理学数据的质量和完整性有待临床数据进一步确定,不同数据库之间的数据整合和标准化也面临挑战,分析结果有效转化为临床应用也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氧化应激是英文关键词聚类中重要的聚类标签,研究发现脑卒中发生时,缺血区域的细胞由于缺乏氧气和营养物质而受到损伤,这会导致大量自由基的生成[19],而氧化应激是指体内的自由基产生过多,超出了抗氧化系统的清除能力,从而导致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20],因此研究中药治疗脑卒中和氧化应激的关系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改善脑卒中的预后。
对于关键词的分析中,有许多的中药单体和复方参与到了治疗脑卒中的研究中。丹参具有活血化瘀,保护脑组织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其主要活性成分丹酚酸类也被制成注射剂用于改善脑循环、保护神经和抗血栓[21-22]。黄芪甲苷被证实具有较强的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进而抑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过程的氧化应激反应,减轻脑组织损伤[23]。补阳还五汤具有神经血管重塑的作用,为卒中后的神经修复和再生提供了潜在的治疗策略[24-25]。除此之外,还有葛根姜黄散、丹芪胶囊、补气通络颗粒、天麻勾藤颗粒、瓜蒌桂枝汤等中药制剂也在研究范围之中。本研究的结果加深了研究者对中药治疗脑卒中的理解,也为其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向,有助于激发新的研究问题和探索。此外,这些新的思路可以引导研究者在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及理论构建等方面进行创新,进而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
3.2 研究趋势
随着人们对传统药物的重视和科学研究技术的进步,对中药的药用价值研究趋势是逐渐增加和深入的。总结未来的中药治疗脑卒中的研究趋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药理作用机制研究:对中药的活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和药理学研究,探索其对脑卒中的影响机制,从分子水平揭示其药效作用。②药物开发:基于对中药药用价值的深入研究,开发新型药物以提高现有治疗脑卒中的药物的药效。③临床研究:通过临床试验验证中药在预防和治疗脑卒中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脑卒中提供更多方案。④安全性评价:对中药安全性进行评估,确定其合理用药剂量和用药方式,确保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
总体来说,未来希望看到的是对中药治疗脑卒中的研究更加系统化、深入化和多样化,为其在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领域提供更多科学依据和发展空间。建议更多研究者能够看到该研究的价值,未来更多人投身到该研究中去,为创新药物研发提供依据,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来 源:张 婕,张 楠,王波波,赵一青,高 耀,李竹岩.基于CiteSpace的中药治疗脑卒中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J]. 药物评价研究, 2025, 48(8): 2301-2311.
来源:天津中草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