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玉春:4大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最高降低94%?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下工治末病"(张仲景《金匮要略》[1])。作为首都国医名师王彦恒的学术传人,我始终铭记中医先贤的教诲,更见证了现代医学与古老智慧碰撞出的璀璨火花。今天,我将带您走近近年诞生的新型抗精神病药物,揭示中西医协同治疗精神疾病的"破局之道"。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下工治末病"(张仲景《金匮要略》[1])。作为首都国医名师王彦恒的学术传人,我始终铭记中医先贤的教诲,更见证了现代医学与古老智慧碰撞出的璀璨火花。今天,我将带您走近近年诞生的新型抗精神病药物,揭示中西医协同治疗精神疾病的"破局之道"。
精神科临床工作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用药经验,我将会对临床常用的精神科药物进行总结梳理,为大家一一科普,帮助大家了解更多用药知识!
《内经》有云:"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正如孙思邈所言"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在精神疾病治疗中,中西医结合正彰显着这种"方圆之道"。
作为首都国医名师王彦恒的学术继承人,我在40余年临床中发现,单纯依赖西药虽能快速控制精神症状,但难以解决药物副作用、代谢紊乱和复发难题。而中医“天人相应”理论,强调人体与自然节律的同步性,恰好弥补了这一短板。
想了解一个人,首先要了解他的疾病,在治疗被害妄想症的过程中,我始终坚信:治疗被害妄想症的核心,在于科学解析大脑神经递质的失衡,并通过精准药物干预重建平衡。
我从事中西医结合诊疗40余年,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我曾帮助上万名患者实现长期稳定,深知“西药控症,中药固本”的协同之道。现结合临床经验,分上、中、下三篇为大家解析第二代9种核心抗精神病药物,并分享如何用中医智慧化解副作用。
作为一名深耕精神科40余年的医生,我始终坚信:精神疾病的治疗,需“中西合璧,标本兼治”。西医药物如利剑,直击症状;中医调理如春风,滋养根本。今天,我将结合中西医视角,解析第一代5种核心抗精神病药物,并分享如何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帮助患者实现长期稳定、减少复发。
焦虑症是一种影响全球数百万人的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医生常通过药物帮助管理焦虑症状,其中一类可能会处方的药物就是抗精神病药物。本文将探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焦虑的原因,以及这些药物如何帮助患者缓解症状。
截至2025年3月11日收盘,丽珠集团股价报34.57元,较前一交易日上涨0.26%,成交额为1.25亿元。公司今日开盘价为34.35元,盘中最高触及34.59元,最低下探34.16元,振幅1.25%。
根据一项研究结果,约有1%的7-12岁儿童和1.5%的13-18岁儿童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这些药物有时经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和与自闭症有关的易激惹等疾病。然而,约65%的儿童和青少年抗精神病药物属于超说明书使用,包括
药物相关性血糖异常又称为「药源性血糖异常」。指的是:药物在治疗非血糖相关性疾病时,引起胰岛 β 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异常,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相对不足或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进而出现血糖升高、尿糖阳性,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或者
绿叶制药集团宣布,其自主开发的新一代抗精神病药物LY03020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许可开展临床试验,拟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LY03020基于绿叶制药新分子实体/新治疗实体技术平台开发,是全球首个痕量胺相关受体1(TAAR1)和5-羟色胺2C受
在长期护理(LTC)机构中,抗精神病药物通常作为治疗痴呆症行为和心理症状(BPSD)的一线药物,而这些药物都属于超说明书使用。过去30年来,医疗机构一直在努力改变处方做法,以减少疗养院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情况。此外,由于存在副作用风险以及对痴呆症患者护理安全
这个病的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运动,通常在开始药物治疗后一段时间内出现,因此被称为“迟发性”。目前,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异常、遗传、氧化应激、多巴胺受体超敏等因素有关。
岁聿云暮,回顾2024年阿尔茨海默病(AD)领域研究情况,有坚持后的收获,也面临新的挑战。在9月《柳叶刀》发表全球152个国家/地区AD疾病经济负担的统计数据中,我国位居首位
一项研究发现,抗精神病药物通常会使疗养院居民的行为恶化,尤其是当用于治疗痴呆症相关症状时。研究人员提倡以人为本的护理和非药物疗法,以改善治疗效果并减少有害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