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贡性之的二十首诗作,值得品读
贡性之,字友初,一作有初,宣城(今安徽宣城)人。以胄子除簿尉,有刚直名。后补闽省理官。明洪武初,征录师泰后,大臣有以性之荐,乃避居山阴(今浙江绍兴),更名悦。其从弟仕于朝者,迎归金陵、宣城,俱不往。躬耕自给,以终其身。门人私谥真晦先生。有《南湖集》。
贡性之,字友初,一作有初,宣城(今安徽宣城)人。以胄子除簿尉,有刚直名。后补闽省理官。明洪武初,征录师泰后,大臣有以性之荐,乃避居山阴(今浙江绍兴),更名悦。其从弟仕于朝者,迎归金陵、宣城,俱不往。躬耕自给,以终其身。门人私谥真晦先生。有《南湖集》。
张著,字则明,浙江永嘉人。元末游学至常熟,道梗不能归,学者争师之,举为州学训导。洪武三年领乡荐,授延安府肤施知县,升临江府同知。有《永嘉集》十二卷。
不知不觉,仲夏的风已悄然拂过。枝头的石榴花炽烈燃烧,如同一团跳动的火焰,将半边天空染成了绚烂的霞色。芒种时节镰刀与秧苗共舞,麦田里的金色麦浪此起彼伏,芒刺上挂着晶莹的晨露,随着镰刀的挥舞,一茬茬麦子倒下,那是岁月沉淀的丰收喜悦。
周南老(1301—1383),字正道,自号拙逸老人。祖籍道州(今湖南道县),后徙吴县(今江苏苏州)。元末明初官员。
刘涣,字彦亨,号石田,世家雒阳,后为绍兴山阴人。至正间授三茅书院山长,道梗不赴。洪武中尚存。
揭祐民,广昌人,寓盱水上,号盱里子,晚号希韦子。性伉直。泰定帝时为邵武经历,有能声。好游。尝北至燕赵,东抵辽。遇故都遗迹,必徘徊悲歌而去。有《盱里子集》。
杨亿(974—1020),字大年,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官员。他自幼聪慧过人,七岁能文,十一岁因诗赋才华受宋太宗赏识,授秘书省正字,后赐进士及第,历任著作佐郎、翰林学士、工部侍郎等职。为人耿介刚直,崇尚气节。欧阳修赞其“文章擅天下”,苏轼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谥号“文节”,南宋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及第,历任秘阁修撰、中书舍人、宝谟阁待制等职,以廉政著称。他师承永嘉学派郑伯熊、薛季宣,与张栻、吕祖谦等理学大家交游,主张“事功之学”,强调经世致
孙成纪的这组诗,宛如春日里的微风,轻柔地拂过读者的心灵。在《春光里写诗》中,诗人将春日的美好与写诗的灵感紧密相连。那山岚晨曦、黄昏炊烟、细密春雨,皆化作笔下灵动的字符,让我们看到生活的诗意就在日常的细微之处。诗人洞悉生活奥秘,在春风抚慰下握笔,灵感如泉涌,传递
诗海茫茫,有些诗作虽未家喻户晓,却以精湛的笔触和深沉的意境,在时光中静静绽放光彩。
陈樵(1278—1365) ,东阳人,字君采,号鹿皮子。元朝隐士。
5月14日,大S因突发心梗抢救无效去世的消息经其工作室确认后,围绕其生前遗产处置及家庭关系的讨论持续发酵。
姜特立,字邦杰,浙江丽水人,南宋诗人,生年不详,卒于宋光宗绍熙年间(约1192年)。其父姜绶于靖康之变中殉难,他因父恩荫补承信郎,步入仕途。淳熙年间累迁至福建兵马副都监,因擒获海贼姜大獠受朝廷重视,经赵汝愚推荐,献诗百篇后被任命为阁门舍人,侍奉太子左右。太子即
柳贯(1270一1342),字道传,号乌蜀山人,又号静俭翁、蜀山居士、乌蜀山耕樵人。婺州浦江(今属浙江)人。元代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
张镃(1153—1221?),字功甫(原字时可,因仰慕北宋诗人郭功甫而改),号约斋,祖籍成纪(今甘肃天水),南宋时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卜居南湖。他出身显赫,为南宋名将张俊曾孙、刘光世外孙,家世兼具武将功勋与文阶转型的特点,其家族由武功转向文阶的过程中,张镃
少受业郡庠,笃行励学。淮东廉访司辟为书吏,考满,调庐州录事判官。淮东宣慰司辟为令史,再调峡州路总管府知事,又辟江浙行省掾史,历建德县尹,除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经历,改海道漕运都万户府经历,迁江浙行省检校官,除江西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在任岁馀。以中宪大夫、淮东道宣慰副
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京,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祖籍雍丘(今河南杞县),其先祖为周武王所封宋国君主微子。天圣二年(1024年)与兄宋庠同登进士,礼部原定宋祁为状元,但章献太后以弟不可先兄为由,改宋庠为第一,祁列第十,世称“二宋”或“双状元”。
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南宋时迁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他出身官宦世家,曾祖赵旸曾任秘书少监,祖父赵泽、父亲赵涣亦任官职。
意境营造佳:首联通过“春日融”“映霞红”,勾勒出春日里牡丹园生机勃勃、花色艳丽,与霞光交相辉映的美好画面,给人以明朗、绚烂的视觉感受,为全诗奠定了欢快舒畅的基调。
崔峒(tóng),唐代诗人,生卒年及字号不详,博陵(今河北定州)人,属“大历十才子”之一。他早年经历坎坷,家贫父亡,又逢安史之乱,读书时断时续,三十余岁方登进士第,后历任潞府功曹、左拾遗、右补阙等职,晚年被贬潞府功曹参军并卒于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