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揭示仅1/3患者完成输注,五大核心因素阻碍TIL疗法应用
TIL细胞作为天然存在的免疫细胞,堪称适应性免疫系统的“前线士兵”。它们能通过识别个体特异性的癌细胞表面肿瘤标志物,精准攻击并杀灭癌细胞,具有低脱靶毒性、强肿瘤浸润能力等独特优势,被业界誉为“实体瘤大杀器”,在黑色素瘤、胰腺癌(PDAC)、结直肠癌(CRC)、
TIL细胞作为天然存在的免疫细胞,堪称适应性免疫系统的“前线士兵”。它们能通过识别个体特异性的癌细胞表面肿瘤标志物,精准攻击并杀灭癌细胞,具有低脱靶毒性、强肿瘤浸润能力等独特优势,被业界誉为“实体瘤大杀器”,在黑色素瘤、胰腺癌(PDAC)、结直肠癌(CRC)、
一位68岁的转移性宫颈癌患者,在经历手术、放化疗等传统治疗失败后,病情一度濒临失控。最终通过TIL(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治疗,实现肿瘤明显缩小,疼痛、乏力等症状得到有效缓解,重新拥抱生活的希望。
在妇科癌症的残酷战场上,卵巢癌犹如隐匿的“无声杀手”!它的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但5年生存率仅为39%,在妇科肿瘤中最低。由于早期症状隐匿,仅20%患者能在早期确诊,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失去手术根治机会,只能依赖化疗。尽管部分患者对初次化疗
过去十年,以PD-1–PD-L1免疫检查点轴为核心的免疫治疗策略,彻底改写了众多实体瘤的治疗格局。然而,胃肠道肿瘤患者却难以从中获得显著益处,尤其是IV期结直肠癌,至今仍被视为近乎无法攻克的医学难题。因此,如何拓宽免疫治疗的获益人群,破解现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
黑色素瘤是一种免疫原性高、突变负荷大且存在肿瘤间与肿瘤内异质性的癌症。尽管靶向治疗与检查点抑制剂的问世,一度为晚期黑色素瘤的治疗带来曙光,但居高不下的复发率,仍然让无数患者深陷困境。病情一旦进展,患者不仅要面对预后不佳的残酷现实,更陷入治疗手段匮乏的绝境。然而
TIL疗法是一种新型的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ACT)方法。ACT是一种通过向患者体内输入经过体外扩增的自体或异体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免疫细胞,从而达到抗肿瘤作用的免疫治疗方法[1]。
一位42岁的Ⅳ期结膜黑色素瘤患者,在接受手术、伊匹单抗和纳武单抗治疗后病情持续恶化,肿瘤甚至转移至腹部淋巴结。2024年8月,患者完成TIL细胞输注治疗。治疗后,其体内肿瘤反应良好,未出现严重副作用。PET扫描清晰显示,肿瘤体积正显著缩小(详见下图)。治疗短短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Lymphocytes,TIL)是天然驻扎在患者肿瘤组织中的“免疫先遣队”。这些淋巴细胞在与肿瘤细胞的长期对抗中,形成了独特的肿瘤抗原识别能力,堪称精准打击癌细胞的“活体雷达”。然而,在肿瘤微环境的免疫压制
近日,百吉生物研发的全球首款针对肝癌的TIL产品——BST02注射液,在Ⅰ期临床试验中取得重大进展。试验中有一位患者在接受BST02注射液治疗18周后,靶病灶完全消退。
20年前,肿瘤的治疗方式仅有手术,放疗,化疗。近十年,CAR-T,TCR-T,TIL等免疫疗法的出现已经成为癌症研究最热门的领域之一,从根本上改变了许多患者对疾病的治疗方式,它既让肿瘤患者看到了“治愈”的希望,也让肿瘤治疗步入全新的时代。2024年2月16日,
很多人都认为癌症是无药可治的,“癌症代表着死亡”。但是癌症真的没有办法医治吗?2024年芝加哥大学医学院报告了一个黑色素瘤患者的成功案例,这位有着15年黑色素瘤史的患者寻找到新型抗癌疗法,成功让自己的肿瘤缩小了一半!
很多人都认为癌症是无药可治的,“癌症代表着死亡”。但是癌症真的没有办法医治吗?2024年芝加哥大学医学院报告了一个黑色素瘤患者的成功案例,这位有着15年黑色素瘤史的患者寻找到新型抗癌疗法,成功让自己的肿瘤缩小了一半!
由我国君赛生物自主研发的无需清淋和IL-2注射的TIL疗法,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正式启动Ⅰ期临床试验。首例患有宫颈癌、已发生双肺转移的受试者已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如果临床试验进展顺利,有望2026年获批上市,并通过“平民价”让越来越多的癌症患者,获益于TIL疗
近期,由君赛生物研发的一款全球首个无需清淋、无需IL-2输注的GC101 TIL注射液,其首个关键性II期注册临床试验,已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的批准,用于既往经PD-1抗体治疗后病情进展或不耐受治疗的晚期黑色素瘤(NCT067033
经过了手术,接受了化疗靶向甚至是PD-1 或 CTLA4抑制剂等各种治疗方案失败,体内仍存在巨大肿瘤病灶的晚期肿瘤患者,临床上已经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案。幸运的是,中国成功研发了一种新型的免疫细胞疗法,使用肿瘤患者体内的一种“特殊的”免疫细胞--TIL进行扩增百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