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状的发生为什么会越来越年轻化?通过一些案例进行解释说明
抑郁症状年轻化是一个全球性的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在儿童、青少年和年轻群体中显著增加。
抑郁症状年轻化是一个全球性的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在儿童、青少年和年轻群体中显著增加。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人共病现象日益凸显,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焦点之一。老年共病患者死亡风险较单一疾病患者显著升高。此外,共病常引发功能衰退、生活质量下降及不良事件(如跌倒、感染)等,亟须社会各方关注。如何科学应对老年共病,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这需
双相障碍患者的世界,就像一场无法停下的“情绪过山车”。他们可能上一秒情绪高涨,下一秒就陷入了抑郁情绪。
全球老龄化进程加速,衰老相关共病严重威胁公共健康,传统衰老研究聚焦基因序列变异,难以全面阐释衰老机制。表观遗传学的发展为衰老研究开辟新方向。本研究综合单细胞表观基因组学、多组学整合技术与临床队列数据,深入剖析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表观遗传调控在衰老及共病中
本期公开课是2025年安贞麻醉联盟心血管共病围术期MDT讨论第一期课程,以急性心梗心脏破裂为主题,探讨此类患者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及多学科合作。急性心梗合并心脏破裂的患者治疗窗口期短,死亡率高达50%以上,患者会面临心脏泵衰竭及氧供需失衡等紧急状态。精准的麻醉管理
2025年3月29日至31日,第74届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年会在美国芝加哥盛大开幕。会上,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新立教授团队(通讯作者)联合国内顶尖医疗机构发布了一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与心血管疾病(EXACOS-CV)研究结果——基于中国人口的真实世
本期公开课是2025年安贞麻醉联盟心血管共病围术期MDT讨论第一期课程,以急性心梗心脏破裂为主题,探讨此类患者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及多学科合作。急性心梗合并心脏破裂的患者治疗窗口期短,死亡率高达50%以上,患者会面临心脏泵衰竭及氧供需失衡等紧急状态。精准的麻醉管理
2025年3月20日,由一带一路工作委员会指导,北京医大中西医结合医院联合北京精神心理疑难病会诊中心隆重举办第25个世界睡眠日主题活动“健康睡眠 优先之选”——睡眠障碍-精神疾病共病机制交流研讨会暨一带一路“爱之行”公益项目精神心理干预计划启动仪式。
在当今医学领域,心血管疾病与肾脏疾病作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健康挑战,其相关性愈发凸显,心肾共病防治已成为医学界亟待攻克的难题之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大数据等新技术为心肾疾病的诊断、治疗与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变革。2025年3月15日,由
尽管AD/MDD患病率很高,但由于社会、感知和结构障碍,诊断和治疗率仍然较低(AD为36.9%,MDD为61.0%)。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AI机器学习辅助工具,通过分析一分钟言语交流中的声学语音信号,精准筛查出共病AD/MDD患者。
近期一项研究表明,空腹血糖受损(IFG)是心血管代谢性共病(CMM)的危险因素之一。IFG对糖尿病的影响强于对其他心脏代谢性疾病的影响,且IFG对CMM的影响因性别而异。本文第一作者为河北省唐山市开滦总医院内分泌二科郭智慧,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何庆教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心血管代谢共存疾病(Cardiometabolic Multimorbidity, CMM)的发生率正呈快速上升趋势。CMM是指个体同时患有两种或以上的心血管代谢疾病,包括2型糖尿病、心脏病和卒中。相较于患有单一CMM成分,患有
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 ED和早泄(Premature Ejaculation, PE)共病以下简称为“ED/PE共病”,是男性较为常见的两种性功能障碍疾病,ED/PE经常共存,且相互影响
本文深入探讨了代谢功能障碍与神经精神疾病之间的关系,强调其可能是神经精神疾病病理生理学的基础因素,而非仅仅是共病情况。通过阐述精神疾病的脑能量理论,分析胰岛素抵抗、慢性应激和环境因素在代谢与心理健康恶化中的作用,以及探讨生酮饮食的治疗潜力,呼吁精神病学领域转变
心血管疾病(CVD)是造成 2 型糖尿病(T2DM)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1]。CAPTURE 研究发现,在中国亚组研究数据中,T2DM 患者的 CVD 患病率为 33.9%,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占比高达 94.9%
2024年11月15日,中日友好医院李光伟教授团队于BMC Medicine期刊发表“大庆研究”最新成果——34年随访发现,与正常葡萄糖耐量(NGT)人群相比,糖耐量受损(IGT)、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均与共病聚集(CVD和癌症)风险增加显著相关。为我们
失眠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同时存在时称为失眠共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COMISA)。《中国成人失眠共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诊治指南(2024 版)》从流行病学、病因和危险因素、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评估方法、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为C
学者通过分析4670万英国人的数据发现:到50岁之后,大约有三成多的糖友会同时患有至少三种的长期疾病,并且,这些疾病能陪患者很长时间,至少20年打底,并且,这一变化可能会影响寿命长短,学者发现,共病数量每+1,寿命就会减少4年!
2024年12月1日是第37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宣传主题为“社会共治,终结艾滋,共享健康”。人类抗击艾滋病已从“活下去”迈步到“活得好”,抗病毒治疗显著延长感染者寿命的同时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同一个体患有2种或2种以上慢性疾病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被称为慢性病共病。慢性病共病会加速认知功能衰退,导致认知功能障碍风险增加。但现有研究多探究单一或特定慢性病患者的认知状况,慢性病共病患者认知领域仍亟待探究。本研究介绍了慢性病共病患者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