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农村大众报|与《农村大众》的纽带永远相连
自走出校园,徐明举扎根果树领域三十载没有离开过。从农业科技特派员干起,如今他已成为果树圈内知名的技术专家。这两年,徐明举又有了新的身份——临沂科技职业学院的的老师。他说,无论身份如何变化,与《农村大众》的情谊始终未变。
自走出校园,徐明举扎根果树领域三十载没有离开过。从农业科技特派员干起,如今他已成为果树圈内知名的技术专家。这两年,徐明举又有了新的身份——临沂科技职业学院的的老师。他说,无论身份如何变化,与《农村大众》的情谊始终未变。
在鲁西平原上,一个普通村庄——聊城市茌平区贾寨镇耿店村,用20余年时间书写了一段传奇,从鲁西贫穷落后的小村,一跃成为全国发展模范村,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国文明村”等称号。
5月7日中午12时15分,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党群服务中心的玻璃门“吱呀”推开,一身尘土的兰陵县委常委(挂职),卞庄街道代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传喜疾步而入。他左手拎着鼓囊囊的公文包,右手抹了把额头的汗珠,见到等候的记者连忙致歉:“刚从项目现场回来,怕耽误采访
“《农村大众》给人的感觉很亲切,很多报道都是用讲故事方式表达,很实用,很耐读。不光如此,这份报纸也寄托着无数人浓浓的乡愁啊。”一提起《农村大众》,高淑贞便兴致勃勃地打开了话匣子。
朱新东在墙上凿了一根铁钉,把看完的报纸用夹子夹起来,挂到墙上。日积月累,这里竟成了村民们的“图书角”。每到下雨阴天的时候,没法下地干活的村民会自发来到朱新东家里读报。朱新东说,作为老百姓,大家最感兴趣的也是“致富经”版面,读得格外认真。
4月的鲁西平原,麦浪翻涌。高唐县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里,一本本泛黄的剪报诉说着跨越三十载的时光故事。“从事农技工作40年,《农村大众》见证了我的成长,是我的好老师、好帮手、好朋友,是为农民群众传政策、讲技术的好报纸。”杜立芝动情地说。
“《农村大众》的特点很鲜明,贴近‘三农’一线,深入田间地头,知道农民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在《农村大众》创刊75周年纪念日前夕,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国家花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万书波这样评价这份报纸。
孝直镇是全国首批农业产业强镇,孝直村则是首批全国文明村,俱是远近闻名。孝直村党委书记张文波告诉记者,多年来,孝直村重文兴教,人文积淀深厚。其中,特别重视提升村民的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在村民们中培养形成了读书看报的良好习惯。
四月的鲁西平原上,麦浪翻涌着新绿。在高唐县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里,一本本泛黄的剪报本静静诉说着跨越时光的故事。杜立芝动情地说:“从事农技工作30多年来,《农村大众》一直陪伴、见证了我的成长,是我的好老师、好帮手、好朋友,也是为农民群众传政策、讲技术的好报纸。”
近年来,王庄镇各村依托党建引领“一村一块田”举措,将土地“化零为整”,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牌、一村一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
近年来,王庄镇各村依托党建引领“一村一块田”举措,将土地“化零为整”,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牌、一村一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
“我头一回见到《农村大众》是在生产队,那时我8岁,报头四个字,还只能认出‘村’和‘大’。”56岁的王繁荣回忆起半个世纪前与《农村大众》的初遇,仍历历在目。
滨州日报/滨州网综合3月13日,《农村大众》头版刊发文章《唤醒文化的力量——沾化以文化助力高质量发展,推进“六个名城”建设综述》,报道了滨州市沾化区以文兴业,以文润城,以文惠民,文化助力“六个名城”建设情况。